《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範文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範文

  暑假裡拜讀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細節》,感觸尤深,《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它是深入教育現場多年觀察和思考的結集,“散發著親切的泥土氣息”。這部作品是一個獨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識的框架內的平實述說,說出了教育的本質,是以敏銳的眼光,透視了教育行為中的真善美和虛假醜。讀完之後能明晰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的學校,什麼是好的教師,感受一種“夢在遠方,路在腳下”的平靜和力量。整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拋卻新潮的術語,矚目於教育的小事、細節,帶你抵達教育現場,為教育做最真實、深刻的“側寫”。

  感觸最深的是書中“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這個章節。第120頁,朱先生借引義大利人洛利斯馬拉古齊(Loris Malaguzzi)的名詩《其實有一百》,質問孩子的九十九種語言哪裡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組成的。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問題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

  一百種歡樂,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學校和文明,將孩子和身心分離。

  他們告訴孩子,不需用手操作,無須用腦行事,只要聽,不必說,理想世界不必伴隨快樂……

  他們要求孩子,去發現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他們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也極有可能存在諸多可怕的盲區,比如,無視過程,無視原理,無視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隨心所欲”。於一些隨意的教育細節中滅失了學生的天知,我與此有著很深的共鳴。在2013年第8期《教育新理念》我曾經撰有《語文課堂:教師引導拒絕先入為主》一文,剖析教師本位先入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緣於對兒童的誤讀——兒童是什麼?“語文界先入為主派的教師用他們的教學行動確認兒童就是一張白紙。兒童天生應該什麼都不知道,一切問題理應由老師先來發問,讀後感《《朱永通:教育的細節》讀後感》。那麼,兒童真的是一張白紙麼?”

  其實,兒童天生會學習,兒童的學習力幾乎與生俱來。可是,對兒童的誤讀使得教育者對此視而不見。面對這樣的窘態,《小學語文教學》會刊主編李紅雲曾撰文呼喊:“哪一個孩子生下來,對世界不是睜著一雙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個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誰把孩子的求知慾望銷減了?是誰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撲滅了?”

  回想起傳統的語文課堂:使用精美的語言匯入新課,解讀文字由教師率先發問,迫使學生跟進。教師上課講究起勢、勾連、承轉、收合,教學預設程式化,追求教師表演嚴絲合縫、至臻至美,“三維目標”精準達成,師生課堂表現常常“精彩紛呈”。這類課堂,教師課前對教學設計往往苦心孤詣,對文章內容、特色已然凝練概括,對作者生平、寫作動機更是反覆推敲,課堂上只幾下“蜻蜓點水”,便極為輕巧地“幫助”學生清除了閱讀障礙,省時、高效、創境、激趣,一舉數得,教師顯得遊刃有餘,學生的學習也似乎順順利利。但這樣的課堂真的可取嗎?2011新版《語文課程標準》(部頒)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語文課程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中,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新型學習方式的形成”。顯然,新的語文教育思想並不支援這種課堂上以教師為本位,強調教師引導先入為主的做法。但是,現實中我們發現,以教師引導先入為主為正規化的'教師本位課堂在當今小語界的教學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學樣式。為何遲遲不見變革?教師本位課堂,以及教師在小語課堂上先入為主的引導底氣從何而來?

  現在讀讀朱先生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兒童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為,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

  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裡”“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路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