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讀後感

歸園田居讀後感

  讀罷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你有怎樣的感受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園田居讀後感,歡迎參考閱讀!

  歸園田居讀後感1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對於陶淵明,有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他是正義的化身,剛正不阿;又有些人認為他很傻,有官不做,有錢不拿,回家種地。但,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

  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在當時那個官場腐敗,社會的黑暗,如果他一味的去追尋功名利祿,名留青史,估計歷史上也就多了一個封建社會的犧牲者。相反,他選擇歸隱避開這個腐敗的社會得以明哲保身,也屬明智之舉!使他避免成為一個遺臭萬年、遭人唾棄的人,或使他避免成為清正廉明的亡魂,他的選擇使它成為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隱士形象展現後世!

  陶淵明比明朝著名官員早了幾千年,三品的官個個從翰林院計程車,不曉得陶淵明?這說明陶淵明的做法不理解,說沒到陶淵明境界。,這步,承認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智者。

  陶淵明也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說明他曾經也對官場抱有幻想,一去三十年,於他人生的一半啊(活到六十很不容易了)!但他還能在別人沉浸的跳出泥潭,沒別的說,說思維裡與常人思維不的哲理。

  他也喜歡他那“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生活。還過得“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日子不錯,的努力的生活,日子過舒服!

  可惜,,幾千年後的,人是表面上跟著附和陶淵明何等何等的淡泊名利,何等何等佩服他,其實理解,像我開始的說的,說他腦子有。,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理解人少之又少,很。

  陶淵明辭官歸裡,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滿堂前。”

  根據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見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開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後簷,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裡沒有世俗鎖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閒的時間。這對於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這也是陶淵明田園詩中的經典之作。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誌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他可謂是傳奇中的傳奇,經典中的經典。在現當今社會中,有些人聲稱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趨炎附勢……但誰知道他背地裡幹了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這樣的人也不勝列舉,古有屈原、海瑞、張居正、包拯、周敦頤等;今有周*來、雷鋒、孔繁森、王進喜、沈浩等。社會在於創造,在於我們去建設她,願我們的社會擁有明淨的天空!

  歸園田居讀後感2

  在感到疲憊或者厭倦的時候,我總是能想出辦法來進行自我解脫,找一個沒有人的角落,泡一杯淡淡的茶,讀上一兩首意境幽遠的古詩,讓心緒在茶香和書頁裡漸漸地沉澱。

  這也許算得上是一種精神療法,是用外物來轉移內在的注意。但它的效用並不是無條件的,首先茶水一定要清香幽淡,至於選擇的詩,更必須是寧靜怡然的那種。“冷冷清清,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固然大悖其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慷慨激昂也沒有什麼助益,還是回頭去找陶淵明先生吧,“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淡泊中透出家園般的溫馨,我閉上眼睛,在嫋嫋升騰的茶香裡,彷彿又回到了從前那平靜而不知愁的歲月。

  陶淵明本人就是田園的兒子,他在俗世紅塵中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在經歷了宦海浮沉的磨難之後,他疲憊了,厭倦了,迫不及待地迴歸到田園那自由自在的'天地中去,“飛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那個遠離紛擾的世界,才是他真正的來源和歸宿。他的歸隱田園,是出自一種本能的戀慕,沒有任何的矯情,沒有任何的無奈,只是一個流浪的遊子回到自己的家園。

  他在田園中完全地沉醉於真心的快樂,擺脫了一切的拘束,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是多麼地令人豔羨。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為生活忙忙碌碌,總要說一些不願說的話,做一些無可奈何的事,天長日久,任誰都會產生疲憊和厭倦,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幸福去找到那個長久的解脫。真正的幸福就來自心中的桃花源,在塵囂擾攘中不斷跋涉的我們,所做的就是不斷地追尋。

  歸園田居讀後感3

  已不記得是第幾回在課本上看到先生之作了。

  先生之所居,神州也。神州之地甚廣,故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而先生家堂前院後都是菊,亦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多聞先生愛菊之情切,甚於一提及先生就不得不想起他家東籬下一簇簇的芳華。大抵都是金黃的明燦的,像那些姚黃魏紫豆綠墨撒金多是不合先生品性的,它們許太嬌嫩,禁不住南山下的秋風,也就沒能來陪伴先生,而成了皇家園苑的風景。愛菊如痴、視菊如命的先生倒在悽風冷雨中落了個灑脫。後人便說“秋叢繞舍似陶家”或是“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先生慕菊,菊亦慕先生否?

  先生自己也說本性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又絕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又為何“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案牘勞形、汙濁官場不正是束縛先生的樊籠嗎?先生怎能不向往自由的世界呢?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得了什麼,而是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強迫你做。先生可謂是得了真自由,從此躬耕隱居,一代名士自風流!誤入歧途算不幸,得以返歸是萬幸。一旦羈鳥回舊林、池魚歸故淵、先生歸田園,愉悅之心得無異乎?自此“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十多畝薄田、八九間草屋不覺困苦,凡享受著榆柳成蔭、桃李爭妍、東籬從菊與君伴、嫋嫋煙緩緩飄升入那青青天、深深巷聲聲吠共賞輪夕陽圓、矮矮籬陣陣鳴飄出了桑樹顛。多像世外桃源!就是世外桃源!

  原先被世俗的規矩羈著,伸展不開拳腳。羈著、壓著一腔憤懣、整整三十年!而今房前屋後無塵世雜務,簡陋屋中清清閒閒。終於釋了重負,了無矯飾的心摒棄繁華、清靜淡然。

  先生性慕高潔、愛菊好酒。塵世紛雜半生、官場沉浮幾載;已而復獲自由,宅院樹木、村落炊煙。似涓流之入真淳海、以淡墨繪天成田園。留詩126首,人私諡“靖節”,自郝“五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