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的命運》讀後感

《沙子的命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沙子的命運》這個故事,深有感觸,命運 讀後感。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想培育出一顆最大最美的珍珠。於是,他就開始尋找沙粒。可沙粒們一顆一顆都說不願意,因為蚌殼內陰冷潮溼又缺少空氣。

  終於,一粒沙子答應了,因為,它一直想成為一顆珍珠。

  幾年過去了,那顆沙粒終於成了一顆珍珠,而其他沙子,依然是平凡的沙粒。

  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我們如果想成為一顆“珍珠”,就必須忍耐常人無法忍耐的艱辛,當我們走完黑暗和苦難的隧道之後,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平凡如沙的你,已經成為一顆璀璨的“珍珠”了。

  不要嫉妒珍珠的美麗,因為當初他懸著成為一顆珍珠時,別人都不願意。

  陸天明的《命運》描繪了深圳改革開放的一幅史詩,書中宋梓南、馮寧、陶怡、龐耀明、尤妮等一大批在深圳建特區時就第一批到達深圳的建設者形象栩栩如生,在當時那個社會的大背景下,改革的艱辛,甚至有一些冒險,改革者的精神,甚至是犧牲、被誣陷、被錯批......在一組組數字的背後,在一幢幢大樓的背後......一批批人的汗水,準確地說是在歷經了這個過程後,留下的一種精神——為了人民,永遠進齲

  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讀這樣一本書不僅僅是回憶,更是一種自我完善後的期望,是鳳凰涅磐後的'浴火重生。那一代人用三十年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當然也留下了焏待回答的新問題,恰恰是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的關頭——2008,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要做些什麼呢?既要回答那些留下的問題,也許也要向當初的改革者一樣還要留下些什麼,是什麼呢?除了物質的,恐怕還是精神、理論?

  馮寧說,市場經濟的確激發了人的創造力,但並不代表價格與價值等同,也不能保證分配的公正性。

  在追求正義與公平的道路上永遠荊棘滿山,只要前進,就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價值往往體現在議論紛紛後的堅持,體現在困難後的堅持,體現在竭盡全力後的堅持,體現在絕望後的堅持.......正是有了宋梓南等的堅持,才有一條長長的大路。

  在親情友情愛情的陽光裡,不免有陰雨霏霏和狂風大作,失去的痛苦,漫長的雨夜,向誰訴?那些先行者們似乎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我們的呢?

  在前進的路上不但有為了正義犧牲的戰友,更有迷失自我的墮落者、包藏禍心的險惡者、最大惡極的罪犯......這就是社會,他不會按意志組成,也不會按意志排列,只有像石長辛一樣,始終記得將領章、軍徽放在這個漢子的心裡,陪伴他的將是更加寧靜的生活。

  在責任、良心、自我、集體、安全、政治、前途、安逸面前,抉擇很重要。

  陸天明給出了一種命運,那就是靠自己去把握,位卑也憂國,何敢惜自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