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讀後感(通用9篇)

《中國智慧》讀後感(通用9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智慧》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1

  在《中國智慧》這本書中,易中天向讀者們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紹了中國千年來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來,《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眾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我認為《周易》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著“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易經》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週期,並且迴圈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辯證思想最多的是體現在道家學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很贊同老子提出的“順應天時,無為而治”的觀點:大智若愚的處事,講求眾生平等,注重修養身息,讓人們能夠多元化發展,我覺得這是一種與眾不同卻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無為更是有所為。這給我們無奈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啟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遠無法很緩慢腳步,有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獲得的財富卻遺失快樂,但是《道德經》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最平凡的東西也是最好的東西,就像是水一樣,很常見卻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輝煌的榮譽,亦或是累累的財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們也可以知足常樂,獲得樂趣,享受人生。並非什麼也不幹,而是去接受,去體會自己力所能達到的成就,便是一種逍遙,是人生的智慧,是“大無為”。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自古代以來統治階級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愛”思想是最為後人所用的。比如“建立能和諧社會”便是以仁愛為前提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像禮記要求的一樣像愛親人一般愛別人但是我們可以去善待別人,雖然不能“外戶而不閉“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符合國情的和諧社會。

  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國的思想,這些燦爛的中國智慧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財富。

  雖然我覺得易中天的這本《中國智慧》在許多學派的思想方面解讀得不是特別全面,但是作為一本國學入門的書也是值得一讀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瞭解。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2

  《中國智慧》主要寫了易老師對國學六法 , 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 的理解,而且與現代社會結合,寫出了許多新意。讓我們一起來享受他的世界觀。

  開篇易老師就告訴我們” 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 “深刻地告訴我們 如何 在21世紀的中國, 結合時代的需要,將這六大家的思想精華化為現代人的精神營養? 他 的體會是二十四個字: 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對我們最熟悉莫過於儒道兩家。在這本書中,易老師告訴我們儒家就是” 為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樣,確立了基本的原則 “ 。 儒家重視”仁“與”愛“。特別是孝順父母。有一段講得很好。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孔子怎樣才算是孝, 孔子回答說:”今之謂孝,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是啊,真正的孝便是那份尊重,那份最高敬意的尊重。我們 人的孝,和動物有個最大的區別,那就是動物只有出於本能的”孝養“,人卻有出於親情的”孝敬“。 而現如今社會 伴隨著經濟繁榮,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孝養的問題越來越容易解決,而孝敬的問題卻仍然突出 。很多人把辛辛苦苦養育自己的父母送進了養老院,好吃好住地供著,卻一年難得來看他們幾次,我以前去過養老院,很冷清,老人一個人住一個房間,彼此之間沒有交流,整天都呆在房間裡,講話已經不利索,整個人陷入自己的世界裡。而且新聞也有報道,一些養老院的保姆對待老人家的方式十分粗魯,每次看到,眼淚都忍不住流下。父母為我們操心這麼多年,勞累又勞心,他們怎麼能如此對待父母呢?我們要給我們的父母世上最高的敬意,抽多點時間來陪陪他們,聊聊天,一起看看電視、一起散步等等,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這才是”孝“。當然孝也是要有正確的方法,不能愚孝,盲目地聽從父母的安排。

  孟子的智慧 ” 政治設計與民主精神 “。很敬佩他, 作為思想家的孟子,他對民主最大的貢獻不僅是提出了”民貴君輕“的命題,他同時還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則來保證老百姓的權力和利益。 他是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著想,明確知道了對民眾最重要的是經濟,他就提出” 平均地權,鼓勵工商 “ 。 統治者講”義“,對老百姓講”利“ ,這就是孟子。

  對於道家,而不是道教。 道家 是 教我們養生,要求我們養成一種自然態度,瀟灑地對待生活 。 道家精神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樂、韜光養晦、柔弱勝剛強、不為天下先、無為無不為……多少人生智慧蘊藏在道家不露聲色的謙卑中,這種謙卑就像無聲呵護大地的月光。這些智慧我們要學習,要保持。而道家 不折騰的政治智慧: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就 這有點像今天我們說的政府職能轉換,多服務少命令,行政權力的干預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審批的專案越少越好。

  儒道兩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我們中國做好的精神指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對待,這些精神也要與時俱進。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3

  代表了泱泱華夏的五千年曆史文明的國學是每一箇中華兒女共有精神財富。古往今來,國學貫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在歷史的潮流中不斷的豐富與發展,在全世界的文化領域之中別樹一幟,擁有的獨特的地位。可是,在當代的社會中,由於文化的改革,當代的國人對那些歷史悠久,言簡意賅的國學著作失去了瞭解的興趣,使得它們慢慢淡出中國的社會。這也許是因為這些著作所用的是古文,相對於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來說,讀起來晦澀難明吧。可是,長此以往,屬於我們的獨特文化便會流失,中華民族的根基便會動搖。因此,瞭解國學,刻不容緩。而易中天先生的《中國智慧》一書,就是當代國人瞭解國學的一便捷途徑。這本書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繼承了易中天先生在著作《品三國》中妙語連珠,幽默風趣,精練生動貫有的風格,有時在看這本書時還覺得有他那抑揚頓挫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書中更有易先生結合國學對現今社會問題一些看法和國學在適應新環境新形勢的發展,有助於讀者在讀書的過程中聯絡生活,活學活用。確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優秀著作。

  《中國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場演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一部新著。這六場演講的題目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易中天先生運用其一如既往的生動幽默的語言風格,以他的智慧與博學引領讀者遊弋恢宏的中國文化聖殿,領悟中國智慧的真諦和內涵,從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中獲得啟迪。

  初看這本書的目錄時,會感到比較失望。標題都是中規中矩,頗有古韻遺風,彷彿預示其中的內容如一般的國學著作一樣嚴格拘謹,讓人難以瞭解其中的趣味。可是仔細細讀十來分鐘後,便會不由自主開懷大笑,拍案叫好。

  如在周易的啟示一節中,易先生解釋周朝的天子制度時,妙語連珠。把天下比作一公司,把上天比作董事長,把天子比作總經理,通俗易懂地向讀者介紹了當時人們對統治者的觀念。周朝伐商在易先生的眼中就是紂王這個”總經理“當得不稱職,要撤掉。換上週武王,是因為上天這”董事長“沒私心,誰有道德就授權給誰。既然透過道德獲得天下,那麼保天下也肯定是靠道德。易先生以此風趣近人的語言向讀者們娓娓道來了周公的政治智慧之一——以德治國。這樣的例子在書中比比皆是,數不勝數,便不再一一列舉了……在這種如平時打趣交談論事的語言環境中,我們不知不覺地在易先生的引領下了解到了《周易》這一群經之首的古籍中所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其字裡行間中的憂患意識、理性態度、變革精神等等的啟示,悄然間烙印在我們心田中。

  在《中庸的原則》裡面《中庸與和諧》一節,易先生談到了如何做到和諧裡面第二條講到要”唱反調“,看了後,使我頗有感悟。其實在合作中,是否有和你唱反調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讚歌,全部是歌功頌德,那你就應該反思了,。因為沒人敢跟你唱反調,沒人敢說你的不對,沒人敢於指出你的錯誤,那你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對還是錯根本無從得知。其實大家在合作中的關係應該是”濟其不及,以瀉其過“。具體做法就是:一件事情,你認為可行,別人發現還有問題,就提出問題來,作為補充,使這件事真正能夠做成。這叫做”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相反,你認為不行的事情,別人發現還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來,以便去掉那些”不行“,這叫”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叫唱反調。我想這一點在現今以合作為主流的社會中非常重要,我們有太多的人只願意聽、只能聽那些好聽的、順耳的,而對於那些不好聽的、提出意見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擊報復,真的忘記了”忠言逆耳“了!

  在《中國智慧》一書的封底上,易先生寫著這樣的一句話,”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啟迪。“易先生傳授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這些知識中包含了無數中華歷代聖賢的各種智慧。通過了解這些知識,我們就可以有機會去擁有這些智慧。雖說這還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個人修養、社會環境等因素會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啟發,有不同的收穫。但是無論怎樣,都是會有收穫的。

  雖然《中國智慧》一書在某些學派的思想方面解釋的不是十分的全面,可是相比於那些嚴謹的國學著作,它通俗易懂,更能引起人們對傳統國學的興趣,能使讀者在短時間內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個比較全面的瞭解,確是一本國學入門的佳作。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4

  對於易中天先生的書,我向來敬愛有加。他作品語言風趣幽默,娓娓道來,敘述問題平民化,易於理解,易於接受。讀到會心處,合卷細品,真是其樂融融。最近,我讀了他的《中國智慧》一書。

  《中國智慧》裡面講述了六個方面內容,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可謂精妙解析了中國原典的精髓,值得廣大傳統文化研究者及其愛好者閱讀。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是沒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麼,聽易先生這樣啟發式的講解便成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最好的辦法。不求融會貫通,只要有所啟發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實我就很懷疑它的科學性。不過,現在很多人對它推崇有加,還有不少大學開設了《風水》專業課程。現在,在我看來,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則》。一說"中庸"二字,首先給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沒有原則。是儒家思想固然沒錯,但是說它沒有原則就不對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不就是原則嗎?其實,中庸不但是講原則,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則,是最高的原則。

  最感興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晉的風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該用什麼合適詞來形容我對《魏晉的風度》的感覺。所謂"魏晉風度",是一種什麼樣的風度呢?怪異的風度。比如說,"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當時官至"副總理"的曹丕竟然在追悼會上讓大家學驢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歡驢。結果追悼會上就一片驢叫聲。你說一個重要人物到場,你不至悼詞也就罷了,竟然叫大家學驢叫?——這成何體統?還有那個劉伶喜歡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晉元帝司馬睿生兒子,大宴群臣,給予封賞。有個叫殷羨的官員說,陛下生下龍種,臣等高興是高興,只是無功受祿,很慚愧啊!晉元帝說,你慚愧什麼!朕生兒子的事,還能有你什麼功勞?你說好玩不好玩?也許你會說,這是編的吧?如果編的,那也是劉義慶編的。這類故事在《世說新語》裡比比皆是。好玩歸好玩,不過我認為這些看似荒誕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實體現了一種價值,一種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還有魏晉玄學也很有意思,單就那個"清談"就讓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讀他的書彷彿他就在你的面前講述,娓娓道來,條理清晰且觀點鮮明。讀他的書讓人如沐春風,不忍掩卷。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5

  早先,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中酷品三國,妙語連珠地塑造出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評說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精練生動,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國智慧》,文字輕鬆活潑,諧趣橫生,依然是易中天貫有的風格。

  此書分為六章節: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辦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初看標題,中規中矩,古韻十足,讓人難以理解其中個味。繼而仔細讀來,頓然大笑。

  “周易認為任何事物都有陰陽,我國北方人相對陽剛一些,南方人相對陰柔一些,比如蘇州人,他們連吵架都很溫柔。”像這樣平實易懂的句子,書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別神秘深奧的古書,一般的人很難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講的“周易的啟示”卻非常簡單明瞭。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說:“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講原則,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則,書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處。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修養,質樸和文雅各佔一半,即為中庸之道。

  六章節中,我甚是喜歡“禪宗的境界”這一章。禪宗佛道,歷經幾千年,一直備受追捧。現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曉禪理,但是關於禪宗的境界,卻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來更寥寥無幾。書中首先講到“立地成佛”,就得說禪宗的境界在瞬間,靠覺悟,不是修行。整個中國智慧的體系中,禪宗不同其他,是一個新的階段、新的層次。

  “禪本身的意思是靜慮,原本是佛教的一種修行的方法。具體的方法就是打坐,盤腿坐下,安安靜靜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後進入一種什麼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話來表述坐禪,就是發呆。”開篇這句詼諧的調侃,使我不覺莞爾一笑。禪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說故事的方式,引人入勝。一個接一個的小故事,把禪宗的由來、傳承及覺悟緩緩道來,像沏一杯清茶,經過放葉、衝醒、翻滾、葉沉、茶靜,最後萬物皆空。“該放下就放下,該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簡意賅地道出了禪宗的境界。

  《中國智慧》,語言幽默生動,哲思處處開花。可快閱也可慢讀,能粗看亦能細品。睿智博學的易中天在《中國智慧》中,精闢地剖析了中華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諄諄地警世,為讀者洗滌心靈。比起某些晦澀難懂的古書,《中國智慧》是一本讓人看得明白、讀得懂的好書。

  《中國智慧》雖是易中天對於中國智慧的縮略講述,但與我而言也是發現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改變了我對佛教看法的'便是這本書的第六部分,禪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與實際相結合的。在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衝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講君臣父子,佛家講眾生平等。出家人見了皇帝不磕頭,僅僅是雙手合十,道聲“阿彌陀佛”。出家後父親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釋。這在儒家看來簡直就是“無君無父”,更何況出家人不結婚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統社會的中國人,有兩條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兒子,二是見了皇帝不磕頭。僅憑這兩點,佛教就無法在中國立足。因此,佛教人間化了。

  佛教人間化、簡易化,禪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塗觀念給“拆遷”了,具體地說就是向信眾講清:淨土無理,佛也是人,讀經無用,坐禪無功。淨土無理即否定了“天國”,天國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這也是改變了我對佛的看法的一點,中國人的宗教世界有四個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後就是鬼,活著的時候有巨大貢獻的人死後就會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則不同,仙是肉體的飛昇,佛是思想的覺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紀也會死。這一點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間。讀經無用,坐禪無功則是將佛教簡易,講究頓悟,佛教要中國化就必須簡易化才能符合中國人不耐煩的特點。

  這就是禪宗的革命。宣佈淨土無理,佛也是人,創立“人間佛法”。主張讀經無用,坐禪無功,創立“簡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後者去繁瑣化,人間佛法解決了理論問題,簡易佛法解決了操作問題,因此,佛教解決了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的問題,在中國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來,佛教也是懂得與實際相結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覺悟,佛,就是覺悟者,佛教,就是覺悟的宗教。覺悟是成佛的關鍵,因此佛性也可認為是覺悟的可能性。佛教認為,佛性是眾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眾生。而眾生之所以還未能成佛是因為眾生迷。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我們之所以迷是因為我們執,執,就是一根經,認死理,因此就要“破執”。

  迷與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時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處處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時時可以成佛。這就是禪宗為眾生開闢的成佛之路,是一條自由之路。

  覺悟是關鍵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難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則雞同鴨講。在禪宗看來,成佛正是為了每個人自己。所謂“普渡眾生”,無非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脫離苦海,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的人生也只屬於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不開竅,佛也沒辦法。由此可見,禪宗所謂的“開悟”其實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須“破除自我”。因為一個人最容易執著、最難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執,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禪宗不僅是人間的佛法,簡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禪宗否定的是執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條,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執著,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能有。但智慧的獲得卻只能是靠每個人自己。於是,禪宗就從佛法變成了一種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會去參禪。比如韓愈是反佛的,因為反對皇帝迎佛骨,被貶到潮州。但是韓愈到了潮州卻跟禪師來往。也就是說,他反佛不反禪。事實上,知識界不但不反禪,還以參禪為時尚。

  因此,透過讀易中天的《中國智慧》,我發現了佛學是個懂得與實際相結合的屬於中國多年以來的一種智慧的結晶,並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樣那麼的迷信,單純的只講講神魔鬼怪、因果報應,相反佛學有些思想還是很講道理,很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兩面性一樣,佛學也是具有它的兩面性的,它曾經改變了自己去適應中國,如今的我們也不能過於片面的去看待佛學,再怎麼說它也是中國傳承積澱下來的文化,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佛學。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6

  “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易中天

  “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這是易中天先生書中的一句話。沒錯,知識是普存的,但能否變成智慧,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可以學習知識,但並一定會轉化為個人智慧,只有經過思索,提煉昇華,真正與個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識,它才會成為智慧。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轉折點,是“領悟”。如何領悟,可能我們需要他人的點撥,或者說是啟迪。易先生的《中國智慧》正是這樣一本啟迪智慧的書,讓我們從中國古代文化精華中汲取知識的養料,轉化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向來喜歡。讀他的書彷彿他就在你的面前講述,娓娓道來,條理清晰且觀點鮮明。這本《中國智慧》也不例外。本書分為六個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場講座整理後的講稿,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沒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麼,聽易先生這樣啟發式的講解便成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最好的辦法。不求融會貫通,只要有所啟發就好。

  《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周易》的啟示主要有四條:憂患意識、理性態度、變革精神、中庸原則。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7

  這本《中國智慧》。本書分為六個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場講座整理後的講稿,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其中這本書中所講到的《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接下來我主要談一下我對《周易》這本書的感受。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眾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著“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而“易”的思想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週期,並且迴圈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但是《周易》的辯證思想最多的是體現在道家學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但很多時候我們卻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卻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從而可能導致我們的判斷失誤,不能夠很理性的去對待事情的本身。

  除此之外,我也很贊同《周易》中老子提出的“順應天時,無為而治”的觀點,大智若愚的處事,講求眾生平等,注重修養身息,讓人們能夠多元化發展。我覺得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治理方法,似是無所為更是有所為。這裡所見個的無為並不叫我們什麼事情都不要去做,什麼事情都不理,他更多的強調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靈性。

  這給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了無比大的啟示,我們都知道有的人一生不停的追求遙不可及的完美,卻無法放慢自己的腳步去欣賞身邊的風景,蹉跎了歲月,浪費了青春。有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獲得了財富卻遺失另一種快樂,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輝煌的榮譽,亦或是大量的物質財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們也可以獲得樂趣,享受人生,這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

  讀書這種事情更多的是靠自己去領悟,就像易中天先生所說的“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這是易中天先生書中很經典的一句話,而我本人也已早早的把它作為激勵自己的一句話。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8

  原文有六大內容,我按自己的喜好重新排序。一、禪宗的境界 二、魏晉的風度 三、老子的方法 四、周易的啟示 五、中庸的原則 六、兵家的思考、心心相印,叫做“道體心傳”。於是菩提達摩就在中土開創了禪宗,成為中土禪宗的初祖,鼻祖。 中土禪宗的二祖是誰呢?慧可。 中土禪宗的第三祖,叫僧璨。 僧璨的法嗣,也就是中土禪宗的第四祖,是道信。 到七十多歲,道信圓寂了。衣缽傳給誰?弘忍。 六祖是誰呢?惠能,也有書上寫成慧能。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北宗以神秀為代表,主張漸悟,就是一點一點地修,慢慢修成正果。 南宗以惠能為代表,主張頓悟 ,說白了就是“立地成佛”,沒有那麼麻煩。

  所謂“魏晉風度”,看似荒誕或者匪夷所思,其實體現了一種價值觀,一種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儀容。魏晉風度,其實還要包括風采和雅量。風采與儀容有關,雅量與性情有關。真性情而有雅量,美儀容而有風采,則是因為智慧。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禮教虛偽,美就只在天際。前途無望,美就只在當下。人生無常,美就只在當世。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這段話,加上解釋和串聯,翻譯過來就是:用兵的人都說,我不敢主動進攻,只敢被動防守;不敢前進一寸,只敢後退一尺。因為真正懂得用兵的人,是以“慈愛、節制、不打第一槍”,為生死存亡之道、克敵制勝之寶的。於是,敵人打進來,想擺開陣勢,卻沒有武器可握。或者說,擺開陣勢,卻等於沒有陣勢;舉起胳膊,卻等於沒有胳膊;緊握武器,卻等於沒有武器。這就是“無人與之為敵”了……

  《中國智慧》讀後感 篇9

  《中國智慧》這本書是易中天先生對國學的幾本名著的理解,它是易中天先生在福州,重慶,綿陽,咸寧,南京和黃石做的六場演講的精華所在。

  但是,先秦諸子,周易,魏晉玄學和禪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並非一本書就能表達清楚。其中,易中天先生已經將儒墨道法的主要思想在百家講壇中講過。而我覺得唯一有些可惜的便是,書並未精細,只是浮光掠影和淺嘗輒止的講解,對於我這種“觀其大意”的讀者,是最合適的選擇。

  本書重於講六大部分,其中“周易的啟示”是最令我長見識的。周易是一種古老的文明,是我們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們民族最早的智慧結晶。周易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待問題。我們所謂的周易,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為“易經”,另一為“易傳”。經,就是代表永恆真理和絕對真理的著作。其實周易是巫術當中有哲學,至少有哲學精神,但是在夏朝的時候,它是一本算卦的書。易中天先生在書中總結道,“周易就是要用最簡單的符號和系統,來解釋、概括、掌握和闡釋不斷變化的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本質規律。而且,這種把握還是周遍周密周全周到,可以週而復始的把握。”

  《中國智慧》中所包含的幾本書都是國學經典,不論現在掀起的國學熱潮,憑著“讀史使人明志”,也要多學些老祖宗的經典。我也不想做“觀其大略”的讀者,以後會多讀些關於國學的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