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後感(精選7篇)

《阿Q正傳》讀後感(精選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阿Q正傳》讀後感 篇1

  作文有一隻小雞又可愛又淘氣,它跳到雞媽媽的背上,想要它媽媽背它,可是雞媽媽把身子向上頂了一下,那隻小雞就滑下來了!1000字作文媽媽,您就像太陽一樣,哺育我茁壯成長,我愛您。”兔醫生語重心長地說:“你以後可不要再啃手指甲了。曾經的我們,一起有說有笑,無話不說!在跳的過程中,我一直回憶著爸爸教我的方法。

  也許是因為我曾經讀了幾本古書,中了舊思想的毒,思想比較保守,屬於呆子一類,故從來只知道有為聖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聖”),為鬼神立廟(如文昌廟、藥王廟等),而從不知竟會有人為阿Q這樣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狀更無豐功偉績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槍斃示眾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廟的。然而,在我國的靈秀山水地紹興,卻有一家“土穀祠”專門為阿Q建立起來了。土穀祠是魯迅小說裡阿Q住過的地方,是在未莊的。它何以會出現在紹興,我不得而知,也許這是分店或者連鎖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聞了,沒聽說過哪裡還有一家土穀祠,這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是隻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也許未莊就是紹興,紹興就是未莊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沒有考證過。究竟土穀祠為什麼會開在紹興,那就只好等淵博的學者們來考證考證了。總之,現在紹興就是有這樣一家土穀祠。

  那麼土穀祠裡供奉的是什麼呢?我沒去過,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穀神吧,好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而,我們精明的商家,好像還沒這麼博愛,眷顧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裡面又不供奉阿Q,因為他不是聖人,他們為阿Q立這一家土穀祠,只是因為這是阿Q曾經“下榻”的地方。就這問題我想來想去,最後總算想通了:所謂的“土谷”者,土地和稻穀者也。而現在保佑土地和稻穀之神,就是錢爺爺、孔方兄,亦即財神爺。試想那土穀祠的老闆、廟祝,不就是在這萬能之神的保佑之下獲得建屋買房的土地和吃飽肚子的稻穀嗎?至於阿Q和魯迅,只不過是財神爺香案上的香爐罷了,就專門等待那些熱愛魯迅、熱愛文化、熱愛旅遊的“香客”們前來上一炷香。想通了這些,我就更是對那些老闆和廟祝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們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給當地帶來了土谷,而且讓“香客”們獲得了無價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們禮拜禱告完畢之後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樣。他們建立了這土穀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為聖人矣!

  上面說了這麼多,彷彿都是從“耳聽為虛”的東西上引發的。紹興土穀祠的情況,我只是從那些寫得繪聲繪色的旅遊指南中的介紹和遊人的敘述中得知的,自己並未去過,看什麼時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卻是“眼見為實”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是“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闊,他的兒子(不知道他有沒有兒子)會不會更闊,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現狀很糟,這從小說中就能看出來,不用多說。阿Q的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說裡看過,彷彿在現實的世界裡也能經常看到、聽到過。也許是人們引用了阿Q的名言,併發揚了阿Q的精神吧。有時候,我很覺得咱們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像阿Q對未莊人的態度,很落實了他名言裡的精神。每當我們提起——尤其是在外國人面前提起——我們祖先的豐功偉績和他們所創。

  《阿Q正傳》讀後感 篇2

  今天再看魯迅全集的時候,看到了阿Q正傳這篇文章雖然很短,但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我很感興趣。

  這篇文章講了是一個叫阿Q的整個生活。他是一個落魄的農民,沒有家麼有地,是一個天天被人你欺負,卻又不敢還手的人。他很自卑,但自尊心又很強,很自大的人。每當有人欺負他,便用自我安慰法來緩出憤憤不平的心。阿Q的地位低下,是他很歡迎革命,但他又不瞭解革命。使他付出了代價——阿Q的嫉妒心很強,比如小D他認為搶了他的飯碗。其實他也想有一份工作,但是——唉。他在餓急的情況下才去偷果子,可見他還是有道德的人。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早起墮落的中國人的縮影,是一個自卑自傲的人,是一個被別人欺負只會用‘精神利法’的人,是在別人背後罵別人的人。

  魯迅先生用諷刺的手法寫了這篇文章,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墮落,揭露漏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人們心中的善良與醜惡。來逃避生活中的現實,這種人是永遠都站不起來,都成功不了的人。

  《阿Q正傳》讀後感 篇3

  也許對於《阿Q正傳》我們並不陌生,也常常聽到所謂的"阿Q精神",說實話,讀了這本《阿Q》我就覺得阿Q不是指個人,是指一個現象,病態的現象。

  全文讀下,覺得阿Q是個可憐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們同情。我們社會中有許多人很"阿Q",他們說的好聽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樣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過,就在嘴上贏過他人,可是得到的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謂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軟怕硬,以獲取心裡的滿足。阿Q勝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覺得自己好光榮。

  在作者筆下,"看的人們""閒人們""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態,病態有下面4鍾——自私,虛榮,不管他人,勢力。阿Q以為革命是為了自己謀利益的手段,等於造反。像現在,多少人忙忙碌碌,無非是為了尋求更過的個人利益。這不就是自私心的體現嗎?在人際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噓,朋友互相攀比,這便是虛榮新的體現。

  生活中真的動起手來,打架時,阿Q那樣討饒的人並不多,但是在公共場合起鬨、愛看熱鬧的恐怕不少,這便是不管他人。

  社會大流中個體阿Q病態存在於人群當中,我們將如何將這種阿Q病態改正呢?這就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生活環境的惡劣,做人的種種失敗,更使我們的心感到同情與憐憫,也許同情與憐憫對他來說無所謂,他會感到那些是什麼屁東西,走阿Q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種習慣。阿Q先生認為這是天命難違,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轉移的,關鍵是他連反抗的意識都沒有,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雖然有人說他會舂米幹活,那只是當時看到他還有一點可用之處才說的風涼話,但事後是過河拆橋,沒用了就踢到一邊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為沒有了尊嚴,沒有了自尊。

  雖說他有奴才的本性,卻不乏知道另一個道理強勢的不敢欺負,難道還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調戲小尼姑的偉大做為。算是長了出息。

  反感革命黨,痛恨剪辮子,懷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與別人有勾搭。但為了高人一籌,卻想著投靠革命黨,在思想上佔領高地。結果不選擇卻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賞別人被砍頭的阿Q卻自己嚐到了被砍的感覺。

  難道這是命運的捉弄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有這樣的阿Q精神,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須要有自尊,必須要有尊嚴,必須要有志氣。這樣的人才不會寄人籬下,民族才更有生機。這種諷刺阿Q精神的思想,從側面激勵了我們要有尊嚴,讓我們更加有了勇氣,敢於面對困難。

  《阿Q正傳》讀後感 篇4

  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這本書,第一章還沒讀到一半我便被次書吸引了,並且一口氣把它讀完了。

  文章主要講了“窮人”阿Q的生活,他被人一欺再欺,有一次因為喝了一點酒,不小心觸犯了“吳媽”,就被趙太爺的兒子“秀才”用那麼粗的竹槓打了一頓。還有一次阿Q去賭博,贏了錢,卻被人打暈後將錢搶光。

  最後,鬧革命了,阿Q也想參加革命,可錢太爺的兒子——“洋鬼子”不讓他參加,最後還被人送去了槍斃……

  這本書真正的寫了一箇中國人的精神,靈魂。阿Q,一個擁有真正中國人民的氣魄的男子漢,雖然有時他會調戲一下人,但他的內心是善良的,他曾經偷過東西,但他也是為了生活,迫不得已的。文中不還提到了他再也不敢偷了嗎?

  我們要學阿Q,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後感 篇5

  六年級語文書第五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介紹魯迅及其作品的`。這幾天我們陶醉在魯迅的“百草園”裡,聽著卜老師繪聲繪色地描敘。於是,一個經常穿中式長衫,留著刷子似的短髮,以及長著隸書“一”字型鬍鬚的魯迅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對於魯迅的作品,我最感興趣的是《阿Q正傳》,它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讀者所欣賞。

  阿Q是未莊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很窮,連名字都沒有,人們都叫他阿Q。阿Q沒有家,住在土穀祠裡,平時靠給人家打短工掙錢養活自己。他又窮又瘦小,常常遭到別人欺辱,當人家嘲笑他連家都沒有時,他卻自吹“我的兒子比你們闊得多啦!你算什麼東西!”。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時,他總是用“這是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掙來的錢被別人搶了,阿Q很生氣很憤怒,會狠狠地打自己一個耳光,然後把它想象成打了別人一樣,從而莫名其妙地又高興起來。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總能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反敗為勝,反辱為榮”。

  讀完《阿Q正傳》,阿Q的形象便在腦中揮之不去,阿Q是一個被時代所拋棄的人。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裡上的安慰與平衡。雖然我們已遠離阿Q那個時代,但他的精神勝利法卻阻擋不了現代版阿Q的產生。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同學,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父母責怪時,便會自然而然地說,班上還有誰誰誰,比我還少呢!如果他考80分,會說還有人只考70幾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會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學來,以此證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試如此,平時的作業,上課回答問題同樣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從自身找原因,總是拿別人的短處來和自己的長處比,從不拿自己和成績好的同學作比較,這和啊Q的精神勝利法不是如出一轍嗎?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我們每個人總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那麼你會進步嗎?這個社會會進步嗎?我們的祖國會進步嗎?

  所以,讀完《啊Q正傳》後,我想:啊Q生長在那個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樣悲慘的命運。而我們生長在陽光下,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裡,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我們不能再像啊Q那樣麻木自己,而要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標,不斷地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 篇6

  對於《阿Q正傳》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也不例外。在中學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對於《阿Q正傳》並沒有太多的理解,只是知道阿Q是一個底層的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的人。記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小說,作者魯迅是中學必學的一位作家,還有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必學的。《阿Q正傳》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魯迅這篇小說,具有很強的批判作用。

  《阿Q正傳》講述的是未莊流浪僱弄阿Q,人們已經不記得他叫甚名誰了,這個名字是作者根據音譯而使用的。如果不知道這是魯迅的作品,很容易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是一篇外國的作品。阿Q在未莊就是幫人做短工的,人們還誇阿Q能做,不知道是誇他,還是嘲諷他。阿Q把自己身份抬高,經常看扁未莊的人。未莊的人叫“長凳”,而城裡人叫“條凳”,他覺得自己的見識高。

  阿Q善於用精神勝利法,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心理安慰自己。一開始是怒目主義,到後面被人打就說是“被兒子打”了。阿Q經歷了“押牌寶”和人打架輸了;跟人家比抓蝨子,然後又打起來了,不服氣之後,看到尼姑就想著調戲一番,摸尼姑的頭;因為想調戲吳媽而丟了飯碗,小D自然而然的就把他飯碗搶了,又和小D打了一架;不能在未莊待下去了就一直走,到靜修庵偷蘿蔔;進城之後有錢回到未莊,到最後被抓回城裡面遊街、被槍斃了。從最後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悲劇結束的故事。

  在我看來,阿Q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那個時代造就了這樣的人。阿Q不僅僅是一個阿Q,而是很多人的一個影子。阿Q的精神勝利法,試想有誰沒有這個做過?當阿Q被人打,打不贏的時候,他就當做“被兒子打了”;我們平時有什麼比賽或者輸贏的活動,並沒有及時的找到自己的缺點,而是在心理安慰自己: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因為這次運氣不好,發揮不出真正的水平。

  阿Q總是站在一個高度看別人,認為其他人的不比他厲害。他說他本家姓趙,說他先前比誰都闊氣。在打架輸了之後,就去尋找另外一個勝利。在摸了尼姑的頭之後,旁人的笑給了他極大的心理安慰,尋求一種勝利的感覺。之後感覺自己的手指頭滑膩的,便認為是尼姑勾引他,認為所有的女人都是壞的。嘴裡喃喃說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女人……”,這些思想其實是聖經賢傳的表現。在那個封建的時代,阿Q受到了摧殘,連自己姓什麼都不記得,習慣了被欺負和欺負弱小,認為比自己弱小的人就應該被欺負。

  對於未莊的人來說,阿Q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在阿Q做短工時,人們都會去找他幹活,但是在阿Q被打之後,卻沒有人用他了。阿Q進城回來之後,人們覺得阿Q有錢了,又去巴結他,認為他應該受到敬仰,找他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已經愚昧了,失去了同情心與憐憫之心。阿Q這樣的人,是未莊的人調戲,玩樂的一個物件。

  阿Q所生活的時代是那麼的封建愚昧,所以才造就了阿Q這樣的人,在失敗時只會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勝利。在那個時代即使生活的窮困潦倒,衣服破爛,也不應該用精神勝利法來陶醉自己;一個人的靈魂都沒有了,更何談其他?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有這樣的阿Q精神,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須要有自尊,必須要有尊嚴,必須要有志氣。這樣的人才不會寄人籬下,民族才更有生機。這種諷刺阿Q精神的思想,從側面激勵了我們要有尊嚴,讓我們更加有了勇氣,敢於面對困難。

  重讀《阿Q正傳》,讓我更加明白了魯迅對阿Q的評價: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生活在封建社會,頑固思想的年代,活成了這副樣子,確實讓我們為其感到惋惜和可憐;但是卻對阿Q不去努力而憤怒。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同樣會遇到困難,我們在感嘆他生活的不易,但是遇到困難之後,卻沒有采取行動,而是一味的迴避。比如說自己沒有能力養活自己的人,去乞討要飯生活下去,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就很氣憤。自己有手有腳,為什麼就放棄自己,而不去努力的活著?

  雖然每個人都存在著精神勝利法的影子,但是我們不能像阿Q一樣陶醉自己,把自己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 篇7

  世人皆想成為英雄,但最終活成了普通人。

  少時讀此書只覺阿Q是個欺軟怕硬,懦弱卑劣而又可憐的小說人物。如今再讀方窺得一方天地:阿Q是“當世”的普通人,更是“再世”的普通人。

  在讀“序”時,眼睛已是霧氣繚繞。魯迅先生特地去調查阿Q的“前世今生”,為其立傳。可傳中的阿Q依然是“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在世時,用不上他便不被想起,也無人關心其生平經歷與去處。去世後,連名字都無跡可尋。這也如“再世”的普通人,現世安穩數十載,出世往往被淡忘。不知被銷戶後,電腦可還有我曾存在過的記錄呢?

  阿Q生活在一個封建,落後的未莊。靠打短工維持生計。深受當時的地主階級與封建禮教的毒害。使得他麻木健忘,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愚昧無知。暗無天日的社會底層生活,“精神勝利法”是他立身之寶,快樂之道。他沒有目標,得過且過,生活困難卻依然堅持生活。他是“當世”社會環境的阿Q,“再世”社會環境中依然有阿Q。不可否認,未來的我們,大多數人是“再世”的阿Q!

  你們覺得很阿Q可愛嗎?我認為阿Q是可愛的。任何一個被生活狠狠凌虐之後仍然努力生活的人都是可愛的。有些人鄙視他的“精神勝利法”。認為他愚昧無知,自欺欺人。可如若他沒有“精神勝利法”!那他在吃人的封建社會還能夠生存嗎?他身處的社會環境,限制了他的發展。他是一個農民,但他的生活並不侷限於一畝三分地。他會做短工,進過城,雖保守,但比大部分的農民更圓滑善於變通。故我認為“再世”的阿Q,並不丟人。他比大部分人善於發現機遇,更有機會走向成功。

  我想:也許少時的阿Q也如少年閏土般活潑可愛,質樸天真,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如“再世”的我們,有著遠大的理想和強大的社會責任感。可終是閏土彎了腰,阿Q被立了傳,“再世”現出了佛系。

  我願意為我的空想而付出努力,但我並不會將努力過後的結果看得很重。我想要在這個時代留下印記,我也尊重時代的選擇。

  我們都在努力不被人忘記,但世間只有一個魯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