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讀後感三篇

李白讀後感三篇

  李白讀後感篇一:《從田湖出發去找李白》讀後感

  我們的小時候天真無邪,但總有一些幻想,想去實現。--題記 關於小時候,我看的書正是《從田湖出發去找李白》。“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出自余光中的《尋李白》。正如他詩中的一樣,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

  傑出浪漫主義詩人。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 可是,我有個疑問,李白出生在唐朝,“我”怎麼去“找”。那來為大家說說。 一開始講到我的故鄉田湖寨,間吞噬了“我們”的寨牆;“我”為生在田湖街而驕傲;宋師長的一生與宋家大宅的地位變化。首先是新舊社會那些年年月月的事,講革命就是“破四舊”;憶苦是回憶舊社會的苦與批鬥地主;只有革命才有出路;夢見與毛主席在下象棋。接著到見娜與“我”的故事,變富裕人家,至見娜到來;與見娜冷戰,又因芒果而和好;見娜看桃花,又產生誤會;見娜離開。然後親鄰的事,連“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兩棵樹的故事。再出走,離家去找李白,連李白的影子都沒找到;離開田湖的“我”在社會中生存;“我”偶然到了宏偉的龍門石門,對神許願。最後回家,發現時間改變了一切。

  是啊,每一個人都有小時候,每個人的小時候都有些奇思妙想。到如今,亦是如此,任何人在異鄉,無時無刻的在想故鄉,想回去看看,“我”多年以後,回到家,心裡感激是一個叫田湖的村莊。每一個人心裡都感激曾經養育他們小時候的地方,那個地方叫—故鄉。可見故鄉—一旦被稱為故鄉,其實是人的情感記憶的車間。用回憶去生產對故鄉的情感,是關於故鄉存在最根本的工藝。

  現在的人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人人都離開故鄉去外省打工;我們的小時候不是在故鄉了。 是不是我們的小時候如同“我”的小時候一樣有夥伴有趣事,但是我們的小時候被一堆興趣班的學習所填滿,小時候不在快樂、無憂了。

  我們的小時候是應如作者般去發現童年的樂趣;去感受與夥伴之間的友誼;去了解人與人之間的聯絡。

  正如作者說到:世界上的浪漫,莫過於某種童年的記憶,而這記憶中最結實的存在,就是那叫故鄉的地方。甚至那些記憶,未免做作,可隨著歲月的老化,他反而越發醒目和年嫩。最浪漫的就是小時候在故鄉快樂的記憶。“翻清王朝的不一定就是孫中山,而是時間呢。”時間是可以證實一切,消磨一切。“我以為隨著見娜和她一家的離去,太陽會從此不再升起來,或者從此暗下去。”說明作者對這份友情是十分珍貴的。“一場盛大、莊重的離家出走,就這麼草草收兵結了尾。一場人生莊嚴的夢願與宣誓,還未最後登上宣誓臺,就被人從夢中叫醒了。”小時候的遠大理想會被人給磨滅,但小時候的我們不會放棄。

  《從田湖出發去找李白》我體會到:我們一生有許多記憶,唯獨小時候的那份記憶不會捨去、也不會淡忘;作者寫這本書無非就是讓每個人都不要忘記、不要忘記我們小時候在故鄉的的記憶,即便,身處異鄉心要處在故鄉。年少的記憶像一個美好又遺憾的夢,最後總要從夢裡掙脫醒來面對更廣闊也更無趣的世界。 從這本書中我們讀到作者閻連科的小時候,是異想天開、是難忘的、是最珍貴的。 就在塵埃中尋找我們的小時候,小時候的記憶即使你要忘記,也不願捨去。有時也會忘記,但找著、找著就找到了。

  李白讀後感篇二:讀《李白全傳》有感

  在暑假裡我買了一本書名字叫《李白全傳》他講了李白一生中發生的事情。李白從小刻苦學習,不僅能作詩而且會武功。

  李白出生有一個傳說:李白的母親夢見天梗星入懷,才生下李白。所以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所以他字太白。

  李白的座右銘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視金錢為糞土,友誼為千金。他一生中認識了很多豪傑。如:元演、郭子儀、等等。

  李白疾惡如仇,經常打抱不平。在少年時期中,他帶著一位書童,浪跡天涯。幾年來把從家裡帶來的幾萬兩銀子施捨完了。他雖然被唐玄宗罷了官,可是依然關心天下百姓。

  他曾經讓楊國忠幫他磨墨,讓高力士給他脫靴。醉寫嚇蠻書。還偷走了安祿山造反的證據。他61歲時還決心要上戰場做一名勇敢計程車兵,討伐“安史”。可是路中因為生病而沒有實現。

  我覺得李白這個人文武雙全,重視友誼,是我們學習的物件。但是他因為濫喝酒,才早逝。否則,他還能寫下很多不朽的詩篇。

  李白讀後感篇三:李白《長相思》有感

  《長相思》屬樂府《雜曲歌詞》,這兩首非同時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

  六。但異曲同工的是,這兩首詩不僅題目相同,連內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彷彿是兩個飽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間內心獨白的真實寫照,一映一和,成為李詩中最溫柔的一篇。

  第一首先以“長相思,在長安”直白的訴說自己身在異地,而思戀的人在長安。然後開始描寫環境:“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紡織娘在金井欄邊鳴叫,已到了有霜的時節,連竹蓆上都透著寒意。此處詩人由秋聲、秋意起興,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現出來了。在這個“微霜悽悽”的日子中,詩人在做什麼呢?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哦,原來詩人在這個寒氣襲人的秋夜裡,挑著孤燈在思念一個人,“思欲絕”,在動詞後用虛詞加以補充,起到強調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讓我們更能體會到那種思念到極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詩人思之不得,開始煩躁不安,於是他站了起來,走到窗戶邊,捲起窗簾,發現窗外浩月當空,霜繁星稀,寒氣逼人,秋意越發濃了,這樣的相思讓人更加難以入眠了,於是詩人只好望著月亮空自長嘆。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戀誰呢? “美人如花隔雲端”!原來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該怎樣去遣懷呢?詩人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先用一句淺顯的對仗“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和氛圍中,然後緊接一句“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將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盡致,且看:上面有蒼蒼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綠水盪漾的波瀾,二人相隔天長地遠,連魂魄飛來飛去都極為辛苦,何況隔著關山險阻,難以逾越,相見就更加艱難!原來愛到極至,連做夢都是如此期盼相見,儘管相隔千山萬水,魂魄也會不辭勞苦的來回飛越。然而,怕只怕“夢魂不到關山難”,因為險阻,夢中的魂魄也越不了關山,使二人不得相見,如此相思,長久下去,豈不讓人摧折心肝?於是末一句用“長相思,摧心肝”來結束全篇,讓人感覺話已畢而情未盡,胸臆直抒,蕩氣迴腸!

  在浩瀚的中國古典文化中,也許人們最初只是為了模仿,後來竟形成了一種習慣。如男子悲秋,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宋玉;女子傷春,人們就會想起杜麗娘一樣。而正是因為這一春一秋,秋去春來,才讓人更加深切的體會到,思念,是年年歲歲、無時無刻不在的`。《長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發出了

  “長相思、摧心肝”的吶喊,對女子的相思之苦,詩人又是怎樣來描繪的呢?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節、時間、環境、情緒全出來了。春日的一個黃昏,日色將盡,夜幕降臨,花辨上也似乎含著縷縷煙霧,女主人在幹什麼呢?月亮已經升起來了,明如鏡、皎如絹,一種淡淡的愁緒讓她開始感到悶倦,難以安眠。這樣一烘托,一幅溫婉細膩的場景率先浮現在了讀者面前。

  緊接著一副工整的對仗“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古代趙國的婦女善鼓瑟,故稱趙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傳司馬相如曾奏蜀琴來挑逗卓文君。詩人用這兩句排比在暗喻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趙瑟剛彈過,鳳凰狀的瑟柱停下來了,又不知不覺的拿起蜀琴,準備開始奏起鴛鴦弦。而鳳凰、鴛鴦都是成雙成對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種見證!哦,原來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愛人了。

  再來看下句“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極吶喊“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一片如火之熱情。女人則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滿懷心事託與春風,希望春風能把因鳳凰柱、鴛鴦弦帶給她的那深切的別離之苦捎給遠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訴我們,原來她的丈夫是從徵去了。。

  心事已經寄予春風了,春風真的能給愛人帶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嗎?女人心裡依舊一片茫然,於是她發出了一聲沉重的嘆息:“憶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對你的思念如此遙遠,就象隔著那蒼茫的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為流淚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膽誇張的對偶把這個美麗的女子形象刻畫出來了,舊日的那對顧盼靈秀、眼波如流的雙目,如今卻變成了淚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開之後,女子除了長夜無眠和深深嘆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淚洗面。

  末句“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使這個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了,你看她嬌嗔的說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為思念你而肝腸寸斷,等你回來時,在明鏡前看看我憔悴、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調皮的樣子躍然紙上,讓人倍加愛憐和心痛。

  詩人雖不是女子,卻能刻畫如此生動、細膩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卻能讀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樣,我想,世間無論男女,也許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讀懂對方,此生足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