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讀後感(精選15篇)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字塔原理》讀後感(精選1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1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教你怎樣處理寫作中邏輯不清晰問題的書,能夠教會人們如何在有限時間裡,有效與人溝通,如何簡明扼要地進行寫作。採用金字塔方法,能避免邏輯混亂或不清晰。透過對《金字塔原理》的閱讀後,讓我學到了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讓對方更容易的理解自己。其實說與寫很容易,但想把一件事情或是一個思想說好與寫好並不容易。

  在我閱讀《金字塔原理》的過程中,他對我的感覺不同於其他書籍,更像是在閱讀一本工具書。每當看到有重點時,我都會把它記錄下來。以方便我在工作上的運用。《金字塔原理》告訴我們,在寫作時,要先有結論,然後再把結論的理由一層一層的展開,人們要想知道結論的理由就要往下看。曾經我的語言思路便總是喜歡把要說的主旨放在最後,而在之前用了很多鋪墊,弄到最後反而讓對方感到不厭煩。而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也或多或少的使用著金字塔原理,只不過我們使用的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引用。讀了這本書後,感覺以前很多是是而非的問題都找到了答案,使人茅舍頓開。

  其實金字塔原理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並且對鍛鍊人的思維能力很有幫助,如果我們能把這種邏輯思維方式經常的加以練習,那麼在寫作與語言能力上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就寫作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有過不同的經歷,學生時代的作文,工作中的各種總結,參加不同會議的發言,甚至與同事好友的聊天等都有組織語言的過程,如何使你的發言精彩,使與會者記住你的講話內容,完全在於個人的口才與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否清晰,也就是《金字塔原理》所告訴我們的“自上而下”結構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讀此書並不是讀完就完了的,掩卷深思,如何在實踐中熟練運用才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

  另外,《金字塔原理》還強調,寫出條理清楚的文章的關鍵,實際上就是開始寫作之前先將你的思想放入金字塔結構,並根據以上規則進行檢驗。如果不能符合以上規則,就說明你的思維尚存在問題,或者你的思想還沒有得到充分完善,或者你組織思想的方式不能立刻使讀者理解你表達的資訊。

  由此可見,思想在寫作中是多麼重要。真正動筆寫,其實就是把你的邏輯思維,或者通俗的講,就是把你的思考理解過程寫下來。寫的時候已經成竹在胸了。寫之前的材料組織與與構思才是寫作的重頭戲。所以在寫作之前,請先動腦好好思考。

  總之,《金字塔原理》確實是一部好書,是一本讓每個讀者受益終生的書,讀後真的讓人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也讓我從中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不僅用文章凝練人生,也在文字中昇華自己。同時也感謝《中國會計視野》介紹推薦了這本書,相信會計同行們讀了這本書後,對工作中各種分析、總結、財務報告說明等的撰寫會有很好的幫助作用,對工作水平與業務能力的提高亦會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2

  我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很快看完了這本書,基本上使用的是馬未都介紹的速讀的方式。我忘記馬未都是在哪個電視節目上談過他讀書的方式——快速閱讀,只記得他說的具體方法,就是在閱讀書中每一段話的時候,只看開頭的一句與結尾的一句。這是因為往往每一段開頭的一句和結尾的一句話是對這段話內容的概括,這一點在西方作者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中學生做英文閱讀理解題目的時候,遇到找段落大意的題目,一般也是使用這種方式)。

  用這種方法閱讀《金字塔原理》這本書,發現使用的方法恰恰類似於書中提到的金字塔原理的特徵。這種閱讀是偷懶的,並非是使用了“金字塔原理”去閱讀,而是利用了作者“金字塔原理”的寫作方式。

  書中一共提到了四件事:寫作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與演示的邏輯。利用歸納的方法,我們很容易看出來這本書是介紹邏輯學在一些實際問題上的應用。邏輯學屬於哲學範疇,哲學是有關智慧的學問,而邏輯學則是對思維方式的研究和訓練,是到達“智慧”的途徑。

  所以說,學好邏輯是使用金字塔原理的基礎。無論是中國MBA、GCT考試,還是外國的GRE、GMAT,邏輯題都佔據了相當的比重,看來對於這些高階的知識分子,邏輯思維的正確與熟練是必備的素質與能力。

  對於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不混亂的人,我們言語中一般會說這個人“腦子清楚”。但是腦子清楚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更需要“表達清楚”,這就是邏輯思維的應用,也就是這本《金字塔原理》所講述的內容。

  無論是寫作的邏輯、思考的邏輯,或者解決問題的邏輯與與演示的邏輯(也可以看作是語言表達的邏輯),都是我們日常工作中經常用到的。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們講述十分具體的操作,而是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大腦思維的方法。這些方法中,又要歸納總結的,有要演繹推理的,都是千百年來智者思維的主要方式,也是對我們一生都會大有益處的思維方式。因此這本書在長達幾十年的上市時間中一直沒有被市場所淘汰,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國家,一直保持暢銷。

  透過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快速閱讀方法,我們確實可以瞭解到了一本書所講述的大概內容。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作者在寫作時,她的思維金字塔的上面幾層。但是,這是一本有關思維方法的好書,僅僅的泛讀是不能滿足我們學習金字塔原理的需要。我們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精讀,這樣也就會接觸到了金字塔原理的基層。

  可見,我們也可以用金字塔原理的相關內容,來闡述對這本書的閱讀,而並不僅僅是寫作、思考、解決問題與演示這些活動的範疇。可見這本《金字塔原理》對我們所要求的,也不僅僅是讀完了一本書而已,而是能將這種思維方式掌握,並運用到更多的思維領域與活動之中。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3

  8月1日,託管團隊共同觀看了金字塔原理的影片講座,講座首先對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寫作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歸納,並系統的向我們闡述瞭如何運用金字塔原理進行寫作。雖然影片時間不足兩個小時,但卻讓我收穫很大,特別是原理中的TOPS原則,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

  一、瞄準觀眾。

  換位思考是行文的關鍵,因為它關係到整篇文章的視角、結構、立場等核心問題。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往往在未清楚觀眾需要的情況下就開始動筆,在洋洋灑灑之後,對方卻不知所云。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理清思路,只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來闡述問題,才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二、周延完整。

  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如何完整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觀點之間既不重疊又不遺漏,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領導常說的“層層推進、娓娓道來”既是一種表達上的方式,更是一種邏輯上的要求。而邏輯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在平日的工作中勤于思考,加強學習,不斷提高。

  三、擲地有聲。

  擲地有聲,我的理解就是一語中的,切中要害。達到這一要求,需要我們對所敘述的問題有清晰的認知和深入的思考,需要我們具備相當的分析能力。現階段,我需要鍛鍊的是準確的.闡述問題,至於恰到好處的解決問題,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四、言之有據。

  我認為,這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所在,金字塔原理之所以以金字塔命名,就是因為它倡導所有思想的理想組織結構是由一個總的思想統領多組思想,而任何一個層次的思想都是對其下面一個層次上的思想的總結,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金字塔結構。達到這一要求,需要我們在溝通之前,有清晰的思路,每一個觀點都有有力的內容支撐,不牽強,不生硬,讓人有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之感。

  由於對金字塔原理只經過短短的一個小時的培訓,所以難以對該理論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認識。所以目前只針對印象較為深刻的TOPS原則,談一些淺顯的看法,還請領導批評指正。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4

  初讀這本《金字塔原理》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想了想,才發現這本書裡提倡的觀點和《麥肯錫方法》裡傳播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難怪,兩本書都是出自麥肯錫的顧問之手,兩本書的精髓都是教授人思維的方法,教導人們將混亂的思路按照一種邏輯整理清楚。

  邏輯,也即思考的軌跡,是諮詢行業從業人員不可缺少的一種生存技巧。

  在成為一名顧問前,我曾頗花費了一番心力來研讀那本被奉為經典的《麥肯錫方法》,卻還是感到一頭霧水,對於邏輯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MECE這些生硬的名詞上,不得要領。在成為一名顧問之初,經過一個個專案的磨練,我才逐漸體會出邏輯的重要性,慢慢嘗試著按書中的教導用邏輯的方法去整理思路,並開始嚐到了甜頭。在成為一名顧問一年後,我驚喜的發現自己對於邏輯的思考問題已經產生出本能的依賴,並樂於將這種思維的方式運用到除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作為一種技巧,需要人有意識的、刻意的去加以練習和運用才能發揮功效,思維的技巧亦是如此。

  在成為一名顧問兩年後的今天,我後知後覺的讀了這本《金字塔原理》,這是一本比《麥肯錫方法》更加詳細而系統的教程,是一本極好的指導人如何思考並如何表述思考結果的訓練手冊。思維的技巧,在這本書裡被淋漓盡致的剖析和展現。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提供給讀者一個平臺,使其有機會對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進行基本的瞭解和測評,為後面的思維練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今天,我在讀這本書時,不再如兩年前讀《麥肯錫方式》時那般一頭霧水,不得要領。儘管書裡的某些章節現在讀起來依然很吃力,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理解和體會,但我相信書裡所蘊含的精髓我已經能夠領悟,其他不易理解的東西只不過是技巧,是需要花費心力勤加練習方能掌握的方法和能力。

  因此,讀《金字塔原理》時,無需琢磨每一章節,每一個技巧,不理解就先放下,掌握書中提倡的邏輯的思考問題的理念才是最關鍵的。這種理念將滲透到我們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最初她也許僅僅是幫助我們思考的工具——位於頭腦之外的一種技巧,慢慢的她終將成為我們思考時的本能——位於頭腦之中的一種習慣。

  從思維的技巧到思維的習慣,是一個由表象到內在,由華麗到樸素,由刻意到本能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積累和沉澱,需要磨礪和感悟,艱難漫長卻其樂無窮。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5

  工作之餘在網路上閱讀了《金字塔原理》這本書籍,該書主要介紹了一種處理寫作中文筆不清問題的新方法。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全盤的思考,最後落實在筆尖的寫作上,寫作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一旦掌握這個原理,你的寫作能力肯定能夠得到驚人的改善。

  《金字塔原理》用清晰地脈絡,告訴人們寫作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它總結概況了寫作的要領,讓人們相對輕鬆的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這本書中“自上而下”的文章結構,告訴我們的是,如何透過對事項的表述,使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書面文章要有“金字塔結構”,最頂部就是文章想表達的思想,最底層的就是由句子組成的段落,每個段落只包含一個思想,幾個段落形成一個章節,若干個章節就形成一篇文章。同時,本書使用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金字塔的原理和應用,這也是作者最能說明自己理論的方法和技巧。使用金字塔原理向上、向下、橫向的分層構築,討論如何組織哪些句子與段落,有助於明確傳達想法觀點,從而提升寫作、思考、解決問題、簡報的能力。特別作者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思考與寫作其實是互為因果,寫得不清楚通常反映了思考的不精準。

  對於工作中的我們,已經養成了事實勝於雄辯的習慣。而作者無論在表達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中,都極盡用簡單的例子將深刻的道理表達出來,讓我們一目瞭然。比如,在如何構建金字塔時,作者講述瞭如何使用自下而上的思考為自上而下的金字塔構造創造條件。構造金字塔時,我們首先提出主題思想,這便是金字塔的塔頂,然後針對這個思想,設想從哪些方面來確立塔頂的支撐點,然後開始背景—衝突—疑問—回答的序言寫作,最後才是塔基的材料。當我們自上而下的構造之後,就是自下而上思考建塔的過程,比如列出塔基上表達思想的所有要點,然後找出各個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最後得出金字塔塔頂的結論。從表達的邏輯,到思考的邏輯,再到解決問題的邏輯,最後到演示的邏輯,這便是思考邏輯的金字塔理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得到了一個完美的作品。

  工作中,能說能寫的表達能力十分關鍵。這本《金字塔原理》給我們提供一套簡單且直接的方法,幫助我們在腦中將觀點建構清楚。觀點一旦建構清楚,所有文字溝通的問題就大幅減少,按照本書建議的方法,先想後寫,不斷的練習,在極短的時間內寫出簡潔又清楚的文章,將訊息正確傳達給物件。很適合現在忙碌、訊息變化快速的時代步伐。當我們透過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腦海中確立一種正確的思維,最後由我們表達出來,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得到的答案嗎?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6

  這兩天讀了金字塔原理。書中給於了一個思考問題的思路,有些是我們也平時能想到的,它只是歸納了一下,系統地按一定的思路書面形式,寫出來了而已。但是,確實給予了我不少啟迪。

  書中寫道,寫/說序言的思路是,背景、衝突、疑問、答疑。我們平時學英語的時候,會經常聽到老師,讓我們學英語的思路是,注意but,however等等。我想這個觀點是跟書中的觀點是相通的。

  思考問題要從空間、時間、重要性方面考慮。邏輯順序是歸納、演繹的順序。開啟餐巾紙上寫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是大同小意。只是水平方向描述得多,垂直方向上分析得少。這樣會讓人感覺輕鬆一些。

  解決問題要透過邏輯樹來解決問題。我看我公司Kadir或其他人,也是主張這一觀點的,一下子,儘量把事情弄得考慮全面。這樣的話,收集資訊的環節,他是不樂意做的人。也就是領導的思路。我覺得迷惑,所有的領導應大部分時間花在這些總結或歸納性的工作嗎?我得跟著他們來,畢竟他們的經驗比我多。

  還有問題的切入點,目的1和目的2的差異,作什麼?是否得做?怎麼做最好?有沒有備選或改進方案?。是非問題找處最佳方案。我想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試試。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7

  這是我參加的“桂花樹下讀書會”看的第二本書,叫《金字塔原理》。當看到第100頁時,有點看不下去了,跟桂花樹下發起人楊老師說有點看不太懂。楊老師回答:看這本書要結合實際操作,不要生看!

  我就沒有再硬生生地看。後來,我無意間翻了下新買的書《“圖解思考”術》,發現這兩本書的性質很接近。於是先把圖解本看了,再來看《金字塔原理》就比較容易懂了。

  其實,我打心裡非常非常地感激楊老師。因為我只是看了第二本書,但我已經得到了非常大的受益。看書最大的收益是能改變思考,的確第一本書給了我培訓的素材和內涵的修煉提升,那麼第二本是一種思維的改變。特別是在這個時候,剛轉職業培訓師的時候,我看了這本思維書,太及時及有用了。

  我最大的思維改變,不是學了多麼好的邏輯思路,而是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培訓時選精美的圖片、秀高大上的PPT這些形式上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展現給學員的內容。你能給學員帶來什麼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我定下心來學“3”的魔力,這點太管用了。以前,我做課件時一個主題下有N個論點,思維模糊,只知道要分享給學員我所知道的,一股腦兒全放一起,像大雜燴。我以為這就是我的誠心實意了,因為給了全部。但實際上,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學員們對於這種大雜燴,很難吸收,很難理解。我只是自以為是地認為傳達到位了,在自我的狀態裡。現在,突然豁然開朗!課程的呈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先擺好觀念,學員需求擺第一,他們能學會我的課程內容是關鍵。“3”是我的幸運數,我也是才知道的,也是學習了一本《數字密碼》才知道的。看來我從事這行,天天要用“3”,這“3”還真是我的幸運數字啊!原來,學員的思維是要好的引導。不論我如何能講,口才再好,也要用“3”字法。即要將表達的主題進行分解,不能分解成太多份,“3”份是最佳的,容易記住。

  我以前特別羨慕那些說話有條理的,像事先背過一樣的。他們往往就是這樣表述的:接下來我跟大家講三點,第一點是……,第二點是……,第三點是……

  沒想到,我也可以做到的。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可以訓練而提升的。經過職場十幾年的歷練,我已經學會正確表達我的觀念和思路。現在有了這個金字塔方法,我能更好地讓任何一個聽眾、學員、觀眾來理解我的話,從而得到真正的分享!

  透過這個方法,我將手上的兩個正在開發的課件大綱,全部重新梳理了下。還真有一個主題下面有7個論點的。現在透過推理法、歸納法全部變成3個論點,找到原先7個論點的內在關係,往上歸納出3個論點。這樣的確要好記,因為我們備課,記大綱也要記憶的,也方便了我們。

  金字塔原理,邏輯思路其實運用面是很廣泛的。我還把我的個人介紹做了下運用。這樣一下,變得非常職業化,我也非常滿意自己的介紹方式。

  我是屬於理解能力比較慢的,但是隻要一旦被我理解運用了,一般是難以忘記的,而且能教會別人。我個人對圖片式的引導更能理解和消化。所以結合了《“圖解思考”術》後,我就理清了培訓框架,而且還學到了要增加的幾個原來沒有的內容或者說版塊。以前覺得不重要,或者沒有想過為了方便學員理解而去做引導的內容,今天覺得真是特別重要。加了這些引言,參加了學員的興趣,而且他們理解更方便,也是對他們一種時間付出的尊重。

  看書這件事真是非做不可!因為我已經開始受益,希望下一個開始受益的人就是你!一起加入看書隊伍吧!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8

  在寫作過程中,你的思維清楚嗎?我們往往會因為文章或表述上的條理不清而被扣上思維混亂的帽子。如何避免思維混亂,保持一個理性的正確思考?讀完《金字塔原理》一書,茅塞頓開。

  《金字塔原理》介紹了一種處理寫作中文筆不清問題的新方法。思考和寫作其實是一碼事,寫作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一旦掌握這個原理,你的寫作能力肯定能夠得到驚人的改善。

  這本書用清晰地脈絡,告訴人們寫作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它總結概況了寫作的要領,讓人們相對輕鬆的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它把寫作的整個過程概況為四部分:思考的邏輯、寫作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演示的邏輯。利用歸納的方法,我們很容易看出來這本書是介紹邏輯學在一些實際問題上的應用。

  書中透過生動的舉例,詳實的介紹了整個寫作過程是怎樣產生的,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為達到寫作的目的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書中告訴我們,在寫作時,要先有結論,然後再把結論的理由一層一層的展開,人們要想知道結論的理由就要往下看。書中引用了米勒的神奇的數字七中所闡述的:人腦的短期記憶無法一次容納約7個以上的記憶專案,大腦容易記住的是3個專案,當然最容易記住的是一個專案,這就意味著當大腦出現需處理專案增加到4—5個時,就會開始將其歸納到不同的邏輯範疇中,以便於記憶。這個理論在現實中是非常實用的,告訴我們在發言或寫文章時,儘量將要點歸納成三條是最讓人容易記住的。

  其次,書中自上而下的文章結構,告訴我們如何透過對事項的表述,使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書面文章要有金字塔結構,最頂部就是文章想表達的思想,最底層的就是由句子組成的段落,每個段落只包含一個思想,幾個段落形成一個章節,若干個章節就形成一篇文章。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9

  進了麥肯錫公司,我被訓練的第一個玩意兒是金字塔原則。後來證明,這也是之後諸多訓練中,最寶貴最有用的玩意兒。

  闡明金字塔原則的是一個叫minto的外國老太太,面容慈祥,金頭髮金鍊子金鐲子,言語嘮叨。她囉裡囉唆寫了一大本書,其實,我用一百字就能說清楚。minto沒學好自己闡明的金字塔原則,或者是故意囉嗦,充字數印書賣錢得版稅,不用再在麥肯錫每週工作八十小時,當苦力加速身體折舊。

  用一句話說,金字塔原則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歸納出一箇中心論點,而此中心論點可由三至七個論據支援,這些一級論據本身也可以是個論點,被二級的三至七個論據支援,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

  這些事情可以很複雜,如:我們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世界經濟五年的走勢,以及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等等。這些事情也可以很簡單,如:小賈見到姑娘為什麼會臉紅,老媽每天喝半斤白酒是不是很危險,以及當高中時候的夢中情人問你、她現在該不該帶著三歲的女兒離婚、你如何回答等等。

  對於金字塔每一層的支援論據,有個極高的要求:mece(mutuallyexclusiveandcollectively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獨立不重疊,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窮盡不遺漏。不遺漏才能不誤事,不重疊才能不做無用功。

  金字塔原則看似廢話,但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原則,一個偉大的方法論。

  偉大用途之一,解決問題:當你嘗試解決問題時,你從下到上,收集論據,歸納出中心思想,從而建造成堅實的金字塔。有了這個大致的目標,問題解決起來最有效。

  偉大用途之二,管理手下:如果你是領導,有經驗,有手下,對於某個問題,你根據經驗提出假設,迅速列出第一級三至七個支援論據,分別交待給不同的手下。兩週後,手下提交報告,你彙總排列,從而建造成堅實的金字塔。有了這個原則,管理起來最有效,領導做得最輕鬆。

  偉大用途之三,交流成果:問題已經解決,金字塔已經建成,需要交流的時候,你從上到下,從金字塔尖尖向領導彙報。過去皇帝早朝殿議,給你三分鐘,現在你在電梯裡遇到領導,給你三十秒,你只彙報中心論點和一級支援論據,領導明白了,事情辦成了。如果領導和劉備一樣三顧你的茅廬,而且臀大肉沉,從早飯坐到晚飯,吃空你家冰箱。你有講話的時間,他有興趣,你就彙報到第十八級論據,為什麼三分天下,得蜀而能有其一。有了這個原則,交流起來最有效。

  作為中國人,需要小心的是,我們傳統上日常生活的交流,不是從金字塔尖尖到金字塔基底的,而是相反。比如我們通常這樣對小王的媽媽說:小王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打瞎子罵啞巴,挖絕後墳瞧寡婦門,小王是個壞蛋。我們通常不這樣對小王媽媽說:小王是個壞蛋。然後看看小王媽媽的反應,再進一步提供證據:小王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打瞎子罵啞巴,挖絕後墳瞧寡婦門。純用金字塔原則交流,在中國,容易找抽。

  作為中國人,可以驕傲的是,我上國文化博大精深,外國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偷我們祖宗的,所以不是畢得格拉斯百牛定理而是勾股弦定理,所以陰陽盂是最早的計算機,所以不是minto的金字塔原則而是老聃金字塔原則:孔丘在春秋時代開了一家有三千個諮詢顧問的管理諮詢公司,幫助各個野心邪跳的諸侯透過加強基礎管理而提升業績。孔丘請教老聃如何培訓新招的諮詢顧問,老聃說,告訴他們,第一個要掌握的原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數。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10

  讀《金字塔原理》一書之初,我依稀記起在另一本管理學類著作中提到過金字塔結構的概念,當時主要的理解是在組織結構和資訊傳遞方面。在讀了《金字塔原理》一書內容之後,才覺得僅將金字塔結構用於組織結構和資訊傳遞方面的理解是片面粗淺的遷移,雖然這種遷移對於理解組織結構和資訊傳遞內容是一個有益的方法,誠然這種理解上的進步也可能是因為我以前讀書太少而理解的狹隘了。金字塔原理是一種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而不僅僅是可以用來理解組織結構和依附於組織結構的資訊傳遞與內部溝通的一種形象化的結構。

  讀《金字塔原理》中解決問題的邏輯部分時,想到讀的上一本書《麥肯錫方法》中提到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是調查清楚事實,並且不要試圖分析所有的事情,只要收集足夠的事實能支援或否決一項假設或分析就夠了,因為很多與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資料並不一定能為我們提供關鍵資訊,但其對如何去選擇和應用資訊卻講的不是很詳細,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更為詳盡地為我們講解了如何去“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地篩選、組織和應用解決問題需要的關鍵資訊。因此,我想在閱讀這一部分時,將《金字塔原理》與《麥肯錫方法》相結合去理解會更好,並且這兩本書都是講麥肯錫諮詢工作中處理問題的邏輯思路,是有相通之處的。於己而言,最好是在遇到處理疫情防控造成的影響問題、客戶投訴問題、團隊管理問題等實際工作問題時,能夠將兩書中所講的思考方法結合運用。按照金字塔界定問題的框架從確定切入點/序幕、困擾/困惑、現狀/非期望結果、目標/期望結果四個要素來界定問題,按照麥肯錫方法“作用力量”的分析框架來分析問題,我想多練習這種思考方法,對於我們提高認識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思考和認識是一個人內在的事情,要合作發展就需要表達溝通。《金字塔原理》不僅講解了內在的思考方法,還提供了思考外化的表達指導。在表達的邏輯上,我認為比較有價值的是受眾容易理解的順序: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後瞭解次要的為主要思想提供支援的思想、數量一般是3個、會無意識的去理解邏輯關係,這提醒我們在工作中的表達如何去做到簡單直接。

  “想得明白”是內容,“說得清楚”是方式,“做得堅決”是行動。《金字塔原理》教我們“想得明白,說得清楚”,“做得堅決”還需我們依靠自身修行。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11

  聖誕節的時候, 我利用去邁阿密旅遊的空閒時間, 應老師的要求,閱讀了號稱是諮詢行業的《聖經》的一本書《金字塔原理》。該書的作者是Minto Barbara, 一位曾在麥肯錫工作過多年的資深顧問。這書名不虛傳,毫不誇張的說,這恐怕是我近幾年來看過的,令我最有收穫的幾本書之一。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十分明確,即教人們如何“想清楚,說明白,知道說什麼、怎麼說”。在與人溝通時心中應該清楚三件事:誰是我的聽眾?他們想聽什麼?他們想怎樣聽?

  我們在現實當中經常會碰到很多人,講起話來天花亂墜, 激情澎湃,但講完之後別人抓不到重點,不知所云。 原因何在呢? 實際上就是缺乏邏輯性。 那麼又應該如何提高邏輯性呢? 金字塔原理或者說是金字塔方法便是一個最好的工具, 透過這個模型可以把很多看似不相連的東西穿在一起, 使人更容易理解,也使得講話或文章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那到底什麼是金字塔結構呢? 它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假如有人讓你去超市買東西, 一共9樣商品, 分別是: 葡萄、牛奶、土豆、雞蛋、胡蘿蔔、橘子、鹹鴨蛋、蘋果、酸奶, 設想一下,如果不用筆記錄下來的話,你能買回來幾樣? 如果是我的話估計不會超過5樣。 但如果有人按照金字塔方法來和你說同樣的內容:則會是你要買蛋奶產品,包括牛奶、酸奶、鹹鴨蛋和雞蛋,要買水果,包括葡萄、橘子和蘋果,還要買蔬菜,包括土豆和胡蘿蔔,這樣的話會不會好一點呢? 至少對我而言是有效的。用圖表表示金字塔的結構是: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12

  條理清晰,邏輯通順的思維過程能幫助人們更全面地思考問題,而結論先行,主次分明的表達方式則是正確傳遞思想,實現高效溝通的不二之選。

  做個“心口如一”的表達者。

  《奇葩說》的主持人馬東曾說過“表達即偏見“,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表達了他的思想,就避免不了會有不同的思想與之相左。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與不同的思想碰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把自己的思想捋清就傳遞給他人,或者是由於不明晰的表述而傳達了錯誤的思想。這些情況所造成的思想衝突是沒有意義的,也是最應該避免的。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同時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且能用最準確的語言,完整高效地表述自己的思想,真正實現“心口如一”呢?《金字塔原理》一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份參考答案。

  任何事物都可以歸納概括出一箇中心思想,這一思想向下統領著多個層級,每一層級間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它們既是上一層級思想的論據支撐,也是下一層級思想的核心概括。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所謂金字塔原理,就是在思考、表達、解決問題與演示時靈活運用前述設定。

  倒用金字塔原理,自下而上思考。

  看待一個問題的方式,會影響我們對該問題背後事物本質的認識程度,從而影響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正確的思考辦法是按照完全窮盡,互相獨立的原則將所有可能性情況列出,尋找共性,分類歸納,直到與該問題建立起邏輯遞進關係。

  比如要解決專案上近期投訴率較高的問題,需要將這些投訴事項一一進行分析,確定不同事項之間是否存在共性問題,哪一些是員工服務的問題,哪一些是專案設施裝置的問題,哪一些是突發狀況導致的問題等等,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歸納,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

  正用金字塔原理,自上而下表達。

  僅僅在腦中形成清晰的思維過程還不夠,只有當思考的邏輯以語言或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達到傳遞思想的目的。按照結論先行的原則,表達時應當在開頭就講出中心論點,讓對方立刻抓住你要表達的核心思想,然後再按照程度、時間、重要性等其他順序分述次要思想。

  當你需要向領導彙報工作時,問題已經解決,金字塔已經建成,所以只需要從塔尖的內容開始向下彙報。這樣的溝通方式最為有效,領導能在最短的時間瞭解到這項工作是否完成,完成情況如何,支援的理由又有哪些,主次分明,邏輯清晰。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培養思維邏輯的學習手冊,更是一本訓練表達能力的工具手冊。從思維的技巧到表達的習慣,是一個由刻意到本能的過程,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地實踐、積累和感悟。只有真正將金字塔原理的思維方式掌握,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表達者。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13

  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在企業管理領域赫赫有名的著作,也終於理解了它如此著名的原因。我想對於這種原因最直觀的表達應該是——有用,是的就是這麼簡單。即使是麥肯錫、IBM、寶潔、強生等巨頭將其作為員工培訓的必讀書目,但依舊逃不開這樣一個根本原因。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為是在講經濟原理,但是讀後發現它更是一種思維的原理。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叫做Logic in Writing ,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但是讀完本書之後我覺得本書闡述的與其說是上述三個維度的邏輯,不如說是思維的邏輯。無論是思考、表達還是解決問題,它本質上是思維的過程,而本書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理清思維的方法和走向,從而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幫助讀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清晰的表達和有效的解決問題。

  既然本書以《金字塔原理》為名,那我們首先對金字塔原理做一個概述。書中對於金字塔原理是這樣描述的:金字塔原理作為一個內部構架層次分明的思考模型,包含了垂直和水平兩個象限。在垂直象限中,包含著上和下兩種思維方式。垂直向上的時候,我們往往運用的是概括的概念,例如將一些沒有處理過的現象、資料、情報進行提煉,層層提煉後,得出精華結論。垂直向下的時候,則是分類概念的一種運用,例如將事物、指令等方面進行拆分,形成各類明晰簡單小指令。在水平象限中,同一層級的類別,則需要保持著某種水平關聯,需要做到“彼此對立、互無遺漏”的原則,類別之間不能有任何的重疊或是不夠完整。換句話來說,任何都可以歸納出一箇中心論點,而此中心論點可由幾個論據支援,這些一級論據本身也可以是個論點,被幾個二級個論據支援,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

  本書在寫作上分成四個部分進行闡述,分別是表達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演示的邏輯。也許是翻譯的問題,總的來說本書在表達上邏輯沒用其想要講述的那樣清晰。概括來說我們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應當做到自上而下,結論先行。但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應當做到自下而上,總結概括。這種概括分為縱向和橫向。在縱向上上一層次的思想必須上下一層次的概括。而橫向上思想必須屬於同一邏輯範疇。

  當然讀本書的目的更多的在於學以致用。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在與客戶和同事的交流上我們應當講究邏輯和方法,講事情結論先行,有理有據。在面對客戶和資訊使用者時,深度挖掘其關注點所在,讓思維具有導向性。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說什麼你卻聽不懂。其實書中的方法並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也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形成邏輯思維體系,來幫助我們工作和生活。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14

  《金字塔原理》是本好書,像一個知識淵博的教授在傳授畢生心法。可是菜鳥只能舉頭望之,感覺高深莫測,深不見底。本來計劃用一個月細細學習這本書,結果效果不好。

  前面看的一知半解,後面看的稀裡糊塗,這體會好像準備注會考試,好像每個知識點懂了些,但又感覺不透徹。尤其像學習《財務成本管理》的情形。當時學財管,第一遍努力弄清楚每個公式的推導,著眼於推導過程和細節知識,學了個雲山霧罩;第二遍學習的時候還是穩紮穩打,努力搞清楚每一個定理的含義,記住每個公式的假設;到了第三遍,什麼這個那個,公式推導、假設通通拋在腦後,集中精力學習每個公式的應用場景,可持續增長率、企業的直接定價、間接定價、投資專案的選擇……,看不懂的乾脆不看(期權定價),結果考試效果還不錯哦~

  看《金字塔原理》時又這樣,是思維慣性,看著看著就開始糾結細節,反而忽略了大的結構和用途。看到一半時,我突然醒悟,我看這書並不是要把它徹底研究明白、研究透徹,我要的是從中吸收理念、知識和技巧,並將其應用到日常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務。我應該將其作為工具書看待,比如字典,我沒有必要去記住字典裡的所用內容,但是當我需要它幫忙的時候,能夠準確找到資訊位置即可。這類經典的應用型書籍應該像字典一樣。

  當我現實的工作能力處於level—1時,我只能看懂其中一部分內容,同時這書中也僅有一部分內容直接對工作有指導意義;隨著工作能力和工作半徑的擴充套件,我需要提高到level—2時,應該再次翻看這類書籍,應該會有更多的共鳴;然後再次應用於工作中,將工作能力提升到level—2,看懂的就應該更多了……所以,這類經典常看常新的緣故大概在於此。

  所以,不求完美,只求完成,我要重新調整對這本書的學習計劃。

  1、將本書粗讀一遍,劃線整理自己認同的句子,將其按理念、知識和技巧分類。

  2、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在工作中找檔案比對,看實踐中別人如何應用這理念。

  3、將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點認真細讀,找出知識點的關鍵部分,認真理解。

  4、對技巧類的資訊要格外重視,梳理標準步驟、流程,比照工作中的高質量檔案,反覆練習。

  果然,寫完心裡就踏實了。有譜了!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 篇15

  對於邏輯思維本事比較強,不混亂的人,我們一般會說這個人腦子清楚,可是腦子清楚,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更需要表達清楚,這就是邏輯思維的運用,也就是這本《金字塔原理》所講述的資料。

  其實在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很難讀進去的,一向覺得這本書很枯燥,讀得很辛苦!也一向沒有做標記,同伴認為我可能都沒讀。可是,之後我認真的讀下去之後,發現這真是一本很好的書!這本書很好的指導人如何思考,並如何表述思考結果的訓練手冊,思維的技巧在這本書裡被淋漓盡致地剖析和展現。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供給給讀者一個平臺,讓讀者有機會對自我固有的思維方式進行基本的瞭解和測評,為後面的思維練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全盤的思考,最終落實在筆尖的寫作上,寫作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一旦掌握這個原理,你的寫作本事肯定能夠得到驚人的改善。《金字塔原理》用清晰的脈絡告訴,寫作的過程是如何完成的。書裡總結概括了寫作的要領,讓人們相對簡便的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他把寫作的過程概括為四個部分:思考的邏輯、寫作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演示的邏輯。利用歸納的方法,我們很容易看出,這本書是介紹邏輯學的一些實際問題上的運用。

  這本書中自上而下的文章結構告訴我們的是,如何經過對事項的表述,使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書中經過生動的舉例,詳實的介紹的整個寫作過程是怎樣產生的?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為到達寫作的目的,我們應當如何去做?《金字塔原理》認為,如果有人期望經過閱讀你的文章,瞭解你對某一問題的看法,那麼他面臨的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因為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譬如僅有兩頁紙,文中也會包括大約一百個句子,讀者必須閱讀每一句話,理解每一句話,並且將每一句話,互相關聯,融會貫通。如果你的文章結構呈現金字塔型,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頂部開始逐漸向下展開,那麼讀者肯定會發現你的文章比較容易讀懂。所以,書面文章要有金字塔結構,最頂部就是文章想表達的思想,最底層就是句子組成的段落,每個段落只包含一個思想,幾個段落構成一個章節,若干個章節就構成一篇文章。

  此外,書中還引用了米勒的神奇數字七中所闡述的:人腦的短期記憶無法容納約七個以上的記憶專案,大腦容易記住的是三個專案,當然最容易記住的是一個專案。這就意味著當大腦出現需處理專案增加到4到5個時,就會開始將其歸納到不一樣的邏輯範疇中,以便於記憶,這個理論在現實中是十分實用的。它告訴我們,在發言或寫文章時,儘量將要點歸納成三條,是最讓人容易記住的。

  同時,本書還使用了很多例子來說明金字塔的原理和應用。這也是作者最能說明自我理論的方法和技巧,使用金字塔原理向上向下橫向的分層構築,討論如何組織,哪些句子與段落有助於明確傳達想法觀點,從而提升寫作思考,解決問題的本事,異常作者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思考與寫作其實是互為因果,寫得不清楚,通常反映了思考的不精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