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的讀後感

關於《孟子》的讀後感

  孟子雄心勃勃,準備幹一番大事業,可是他四處奔波,最終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為他沒有統治階級那樣的野心,更沒有他們那樣的殘忍之心,他的心裡裝滿了仁義,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難實現。

  面對這樣的結局,孟子無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敗,不能讓自己空有滿腹經綸。於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於統治階級。

  諸侯爭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氣候,這種大氣候註定了孟子的命運,他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四處踫壁,或像一隻皮球被諸侯們踢來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終極結果就是專制。雖然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卻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他雖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為王者師,他天衣無縫的說理讓王們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講的“利”進行說理,“王曰:‘何以利我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沒有什麼反駁的`,但在當時那種大氣候下,梁惠王考慮“利”不是沒有道理的。諸侯爭霸,你不考慮‘利’,也許就會成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聯想到了現實的美國,到處考慮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損害,便進行制裁,甚至戰爭。正因為考慮利,其國家就強大,其人民就富裕,這有什麼不好。

  實際上孟子的許多說理稍微一駁便不堪一擊。比如:“無傷也,是乃仁術也,間牛未見羊也。”見牛未見羊未必就是仁術,見了不殺和不見殺之都無法證明他有仁術,說不定見了殺比不見殺的更具有仁術呢!他說:“君子遠庖廚也”,君子未必遠庖廚也,如果君子遠庖廚也,那麼君子遠吃行不行?

  孟子的有些說理偏離現實,這只不過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這種推恩理想在現實中往往難實現。

  “仁政”與“民主”無法比擬,“仁”與“自由”無法比擬,我們寧可要“民主”也不願要“仁政”,寧可要“自由”,也不願要“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