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報任安書的讀後感

關於報任安書的讀後感

  司馬遷因為李陵上諫辯護而使漢武帝勃然大怒,面對自殺和遭官刑的兩難選擇,他也曾猶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還有理想要實現,還有使命要完成,所以他不能就這樣含冤而死。於是,他毅然接受官刑,最終寫出了不朽著作《史記》。

  縱觀歷史,有不少偉人,他們不是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下創造出價值,而是在困境和挫折中,創造驕人的能夠留傳後世的成績。我們最耳熟能詳的貝多芬,人們大多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許多作品足以震撼心靈,可卻不瞭解那些光鮮豔麗的音樂章後面,埋藏著他曲折的一生。貝多蒼從小就表現出了極強的音樂天賦,他的爸爸為了把他培養成一位音樂家,從而成為自己的搖錢樹,不惜對小小的貝多芬施加武力,當貝多蒼不認真練琴時,爸爸甚至餓他,關他在小黑屋裡。但這沒有成為貝多芬前進的阻力,多年後,他終於小有成績,正當他的事業爬上巔峰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而與此同時,他深愛的女人,幼稚自私,風騷的愛麗絲也因不理解貝多芬的事業而離開了他。貝多芬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慾,這對他的打擊非同小可。在短暫的低迷後,他重新振作,創作出了更加精彩的音樂。然而,挫折還在不斷地攻擊著他,三四年後,貝多芬失聰了。然而令我們震撼的是,有著鋼鐵般意志的貝多芬竟然又創作出了震驚世界的《命運交響曲》,鏗鏘有力的曲調彷彿描述了他鏗鏘有力的一生,給我們上了鏗鏘有力的一課。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尼古拉·列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創作這本書時的處境是全身癱瘓,雙目失明,躺在病床上口述完成了這部著作。

  這些偉人的事例,都和司馬遷一樣告訴我們:困境往往使那些有夢想、有意志的人們更加堅強。

  司馬遷心中有一股氣,這是對皇帝、對專制不滿的怨氣,忍辱負重的豪氣,正是有這股氣,才使司馬遷在極度困難和痛苦的時期,實現了他那“重於泰山”的價值。他堅忍的意志,對理想的堅持,對生命的忠誠,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學習!

  在黑暗中,破繭成蝶,重生!

  2報任安書讀後感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友人任安的回信,信中抒發了對自己身世的悲哀與幽憤,但同時也表明自己為什麼還要忍辱負重活下去,那就是像古代賢者一樣,有未完成的志願,著成《史記》,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對封建專制制度的血淚控訴,司馬遷用千迴百轉的筆法,表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憤懣不平之氣,和迴腸九曲的情感。文章中運用大量的排比,增強了感情抒發的磅礴氣勢,同時善用典故,將古人的不幸與自己聯絡在一起,但不是一味的訴說不幸,低沉中見激昂。而且也透過修辭手法的多樣,豐富了感情表達的內涵。

  總之,《報》中,司馬遷透過富有特色的語言,真切的表達了自己慷慨激昂的情感,體現了他高潔的人品和偉大的精神。看罷此文,《史記》為什麼會有那樣重要的成就,也就不足為奇了。

  3讀《報任安書》有感

  流連於唐朝的風華,流連於宋朝的儒雅,流連於元代的四海歸一和明清的肅穆莊嚴。我可以對任何一個時代流連,但我知道,在我的心中,那所敬的,所愛的,永遠只是那獨一的漢朝。雖然那裡有勾心鬥角,有爾虞我詐,有誹謗汙衊……但這仍不能阻擋我對漢朝的愛,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那唯一的太史公,才有那讓世人驚歎的司馬遷。

  司馬遷在千古絕唱《報任安書》中,將他強烈真摯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將封閉壓抑的情懷一吐為快,字字血淚,處處真情,理灼古今,動人心魄。從《報任安書》中可以看出,司馬遷是一位隱忍苟活、堅韌不跋、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著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為《史記》獻身的精神。

  司馬遷被誣定罪,因“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他抑鬱,他痛苦。這種最卑劣的刑罰使“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的司馬遷身心受到了極大的侮辱與摧殘。這種情況下,選擇“死節”是一種解脫,活著要承受的痛苦實在太多太多,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但太史公卻選擇了隱忍苟活。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為了完成先父的遺願,為了《史記》,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寧願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與自己的責罵。這是何等的偉大啊!

  忍受著“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的痛苦,司馬遷堅韌不跋,矢志不渝。他以古代聖賢發憤為作的事例激勵自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古代聖賢歷經磨難,最後成功的典例讓他看到了那盞指明燈的光輝。於是他夜以繼日地撰寫〈史記〉。他正日沒命地揮刀竹簡,拼命地刻寫,只怕對不起父親,只怕對不起那些過往的英雄,只怕沒有人把他們的事蹟寫下來留傳後世!司馬遷拿刀的手指結了繭,繭破了流血,再結繭,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簡冊以弄得血跡斑斑。這是何等的艱辛啊!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是的,司馬遷便是一位堅韌不拔、矢志不渝的偉人。終於,他完成了《史記》,這部無韻之《離騷》的歷史經典著作。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績。生前無法回到純白,身後卻是鮮豔奪目,熠熠生輝。他生前所有的恥辱,現今如浮世一夢,惟獨見他的絢麗,他的繁華,他的絕世的人格魅力。

  偉哉,司馬遷!

  4報任安書讀後感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司馬遷對自己撰寫的《史記》的一句概括。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史記》,感受司馬遷的博大情懷吧!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我國的史學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從魯迅對它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我們就能看出這一點。

  《史記》全文共有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期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之所以成為不朽的著作,關鍵在於它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首先,《史記》的人物型別、體裁和敘事方式都對小說產生了影響。其次,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它自然成為了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另外,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史記》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如此深遠的影響,然而,誰會料想到作者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已是一個受了宮刑之人呢。

  司馬遷為什麼會受到宮刑呢?這就引出了另一件史實——李陵事件。

  李陵是西漢的一位將領。在一次與匈奴的作點中,他經歷了八晝夜的戰鬥,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最終因得不到後援而戰敗,向匈奴投降。這個訊息傳到都城長安後,漢武帝憤怒萬分,他認為李陵即使戰死沙場也不能投降。滿朝文武察顏觀色,趨炎附勢,為了保住自己的官職,他們由幾天前稱讚李陵的英勇而變成了紛紛指責李陵的罪過。在這時,人有當時的太史令司馬遷敢於站出來,為李陵辯護。司馬遷認為李陵“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司馬遷還說,李陵投降一定是為尋找適當的時機再報答漢室。

  漢武帝聽後,認為司馬遷是在替李陵求情,勃然大怒,將司馬遷打入了大牢。最終,司馬遷被判宮刑。

  受了宮刑的司馬遷,悲痛欲絕,他想到了自殺,在面對死亡和生存這兩個兩難選擇時,他想到,如果他死了“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於是,他化悲痛為力量,終於,在他堅強意志的支援下,他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並完成了《史記》這一著作。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兩難選擇,不論我們最終選擇的是什麼,我們都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義、有價值,最終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這不僅讓我想到現任中國殘聯會主席張海迪,她在5歲時因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從此無法上學。因此,她就開始自學,最終,她憑藉自己驚人的毅力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課程,還學會了英語、日語和德語以及世界語。現在,她是一位作家,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

  像張海迪這樣的殘疾人都能憑藉自己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發奮學習,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只要我們堅定信念,決不放棄,勇敢擊敗各種困難,我們就能為人生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5報任安書讀後感

  流連於唐朝的繁華,仰慕於宋朝的儒雅,驚羨於元代的四海歸一,徜徉於明清的肅穆莊嚴。我可以對任何一個時代流連,但在我的心中,我敬仰的,愛慕的,永遠是那獨樹一幟的漢朝。因為在那裡,有著讓世人景仰的大智大勇的人太史公,有著讓世人熾愛的彪炳後世的《史記》。

  司馬遷在千古絕唱《報任安書》中,將他強烈真摯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將封閉壓抑的情懷一吐為快,字字是血,聲聲是淚,處處是情,震古爍今,動人心魄。從《報任安書》中可以看出,司馬遷是一位隱忍苟活、堅韌不跋拔、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著崇高的人生信念,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不屈的意志,和為《史記》獻身的無畏的精神。司馬遷是位大智大勇的人。

  司馬遷被“誣上”定罪,因“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他抑鬱,他痛苦。這種最卑劣的刑罰使“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的司馬遷身心受到了極大的侮辱與摧殘。這種情況下,選擇“死節”是一種解脫,活著要承受的痛苦實在太多太多,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一位詩人說:真正勇敢的人不是轟轟烈烈的去死,而是為了某種事業苟且偷生的活著。太史公選擇了隱忍苟活。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為了完成先父的遺願,為了《史記》,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寧願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責罵。這是何等的偉大氣魄啊!

  忍受著“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的痛苦,司馬遷堅韌不拔,矢志不渝。他以古代聖賢發憤為作的事例激勵自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古代聖賢歷經磨難,最後成功。這些成功的的典例讓他看到了那些非凡之人的高貴人格,他們像那盞指明燈一樣。始終照耀司馬遷的路。於是他夜以繼日地撰寫〈史記〉。他整日沒命地揮刀竹簡,拼命地刻寫,只怕對不起父親,只怕對不起那些過往的英雄,只怕沒有人把他們的事蹟寫下來留傳後世!司馬遷拿刀的手指結了繭,繭破了流血,再結繭,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簡冊已弄得血跡斑斑。這是何等的艱辛啊!非凡之人,需要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精神需要有非常的追求,非凡之目標理想。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是的,司馬遷是一位堅韌不拔、矢志不渝的偉人,非凡的人。終於,他完成了《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鉅著。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績。生前屈辱苟活,身後卻是鮮豔奪目,熠熠生輝。他生前所有的恥辱,現今如浮世一夢,惟獨見他的絢麗,他的繁華,他的絕世的人格魅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