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放學讀後感

優選放學讀後感

  放學讀後感篇一:《放學後》讀書筆記

  《放學後》讀書筆記

  《放學後》今天看完了,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說,而且還是推理的,感覺結局挺意外的。惠美是殺手,我讀一半的時候,直覺告訴我她應該是殺手,因為小說中往往最不起眼的人,偏偏是最後的幕後黑手。也許是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說吧,總覺得作者的文筆過於平淡了,完全是看一部電影紀錄片,喝一杯白開水一樣,也有可能是翻譯導致的語句生硬。總之,不是很適應這種風格,讀得不是很順。情節方面開始覺得很平淡,看到一半時我幾乎有了不想看的念頭,但是我的好奇心讓我堅持了下去。我想知道結局,想知道我的猜測是否正確,也正因為是好奇心,越到故事的結尾我越來勁,今天一箇中午便把最後一半看完了。

  我發現東野圭吾寫作有一個習慣,喜歡把兩個人的大段對話以非常緊湊的'方式出現。即兩個人說的第一句話時會點名各自的身份,然後接著第二句,第三句就會直接寫出,以引號分段來區分,中間不帶有任何有提示的人稱。這讓我很不習慣,若是比較長的對話,而且兩人對話內容不是很好區別時,我就要重複看兩到三次。哎,出現這種情況,一是語句平淡,提不起勁;二是一開始的情節不吸引我,完全無法深入小說,腦海中沒有出現小說中對話的場景。額也有可能是書看少的緣故。

  對於情節方面,總體感覺後半段相對於前半段精彩許多,尤其是結尾。雖然猜到了一個兇手,然後就是裕美子有外遇會是最後的BOSS,但是讓我完全沒有料想到的——幫兇主謀居然是我一直認為可以信任的惠子,這個讓我感覺到相當意外。其實在快要結尾,真像浮出水面時,我一直有個期待,希望東野圭吾寫的結局,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樣,要讓我有點大吃一驚的感覺。最後證明,作者做到了這一點。就像看懸疑電影一樣,結局把你之前所有的猜想,推測全盤否定,然後再推出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真相。這種感覺有點像過生日時,朋友給你準備的一個驚喜,非常享受這種感覺。

  雖然是1985年的小說,但是作為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並且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的作品,現在看來也是比較有意味的。給我的感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恨是因為他所擁有的美麗、純粹、真實的事件被另一個人所破壞,那麼恨意就產生了。若是彼此不溝通,開導不順利,那麼恨意就會變為殺意。文中的惠美便是如此。

  額,第一次看了一本小說後寫讀書筆記,不知道怎麼樣。希望以後讀完一本書就能寫一點小感受,OK,結束。

  放學讀後感篇二:放學路上的感想

  放學路上的感想

  外婆摔傷了,從今天起,我獨自回家。想著沒有約束的放學,我又激動又緊張,我約上幾位經驗老道的同學一起走,他們欣然應許。 出了校門,我深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自由得像一隻小鳥。我們又蹦又跳地過了斑馬線,互相傾訴著一天的見聞與收穫。街對面人山人海,他們以老人為主,都和我外婆一樣,來接孩子的。他們一個個都踮起了腳尖,伸長了脖子,目不轉睛地盯著校門口放學的隊伍,不敢眨一下,生怕錯過了自家的孩子。有一位老奶奶拉住一個小女孩,問道:“小明還出來啦?”“他呀,一個人走在後面。”老奶奶聽了直跺腳,眉頭皺得更緊了,一見到小孫子出來,連忙衝過去,一把拉住他的手,把一個玉米棒子往他手裡塞??

  老人們風雨無阻地站著,不顧腰痠背痛,默默地守候著。我想到了病床上的外婆正等著我回去,便一口回絕了同伴一起去買東西的建議。一路上,汽笛滾滾,似乎在催促我快點回家。走到巷子裡,一股股撲面而來的肉香吸引著我。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回家!我一口氣衝上八樓,氣喘吁吁地奔回家,打開了門。 看見外婆熟悉的身影,我笑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