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諦聽教育的春天的讀後感

關於諦聽教育的春天的讀後感

  隨著“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關的教育專著也成為大家案頭的必備品。《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思樂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闡述了生本的理念,傳播著先進的教育思想。閱讀全書,既有從文化層面上對生本教育的詮釋,也有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解決,更有對當今教育問題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等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例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學生,充分地讓學生依照自己的學習天性學習。教學的核心是感悟,因為學生的心靈和大腦是感悟和情感奔躍洶湧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幫助它,比如給它找到一塊土地,但決不能代替它長大。

  “毛估估”故事充分展示著生本教育理念,詮釋著一種教育智慧,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狀態。“毛估估”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展,到了結果的季節,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本質,讓學生自由地發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多麼簡單的道理!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的觀點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我的思想開始與生本產生了共鳴。那就是學校要從依靠教的教育教學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可在教育實踐中,它能真正內化為我們的自覺行為嗎?對於我來說,還遠遠不夠。在高年級的英語課堂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學生缺少自主性,學得十分被動,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因此,我每課時都設計好前置性作業,使每個學生透過先學都有收穫或疑問,便於教師實現課時學習的三維目標,同時收穫很多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我們要學會機智地處理這些驚喜,以免扼殺一個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實踐證明:只有放手讓學生儘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階的智慧品質。

  早期閱讀教育和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方案。

  其次,本書闡述了研究、實施早期閱讀教育方案的具體過程。在大量調查研究及與國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發現早期閱讀與早期閱讀教育方面存在的優勢和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專題研究,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總結、提煉,同時呈現了大量的早期閱讀教育活動設計和區域性早期閱讀活動設計;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方案,開展幼針對性的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有效開展家庭嬰幼兒早期閱讀活動,促進嬰幼兒早期閱讀行為的改善。再次,在具體研究、實施過程中,為適應後現代教育發展需要,幫助教師走向內省型、反思型的專業化成長道路。

  最後,從幼兒、家長兩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長閱讀觀念,行為得到了改善,家庭閱讀環境也得到了改變;幼兒閱讀行為得到了改善,語言發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書在內容安排上,以研究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研究的思路為線索,層層展開,以體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脈絡。

  看到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書中講到的都是我要學習和課題研究的內容。特別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關閱讀教育行為的觀察與反思,值得我們教師怎樣去觀察反思,怎樣指導孩子去閱讀等方式方法。還有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活動案例,家庭活動中的親子共讀,做到家園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我認為,這本書是一本既適合學前教育課題研究人員又適合學前教育教師閱讀的圖書。它所闡明的理論觀點和實踐策略對我們都很有幫助。它既培訓了參與研究的老師,也使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們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動中採用和推廣。但我也認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討論的。例如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對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閱讀,應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這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每個人在讀一本書時,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 想法和觀點,這樣才會有進步。

  用唯美的靈魂去鍛造完美的心靈

  自從在兩年前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之後,我對他的教育理念充滿興趣,一種追探的願望十分強烈,陸陸續續讀了他的幾本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對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啟迪。尤其是一個個小案例給我提供了教育的對比,如同一面面鏡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徑,也透視出我的教育反思點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對比事例談談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裡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女孩摘下了校園的花房裡新開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從容地向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為什麼要摘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裡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後我就把花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帶著小女孩,從花房裡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情景對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攙著一位小孫子正從我家樓下經過,老奶奶看見花壇中有一棵月季花樹上盛開真粉色的月季花,一邊走一邊對小孫子說:“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兒園。”小孫子說:“老師說:‘公園的花不能摘,大家要愛護。’”老奶奶說:“老師又沒看見,你對老師說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說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開得最大、最豔的一朵。我親眼見證摘花經過,卻沒有上前阻攔和教育,只是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教師的教育價值究竟是什麼?只是純粹的課堂或是口頭文化還是應該體現在教育波及的整個生活?”在這個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無為者。

  情景對比二:在藝術主題活動《秋》的活動背景下,小婕帶來了香撲撲的桂花,整個班級瀰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溫馨和甜蜜。

  小憶低聲說:“這個花我看見在濱河花園摘的。”小婕的臉一下子暗沉,斜眼看著小憶。眼神中彷彿說:“誰讓你說的!”我相信小憶的話,因為他是小婕的鄰居,他們又是好朋友。聽後,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