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閣村志》讀後感

《天閣村志》讀後感

  時不時的就想拿起《天閣村志》讀讀。我雖是當地人,卻畢竟不是天閣村人,對這本志書老實說我有點愛不釋手。其原因是我見到了作者平望本人,他那憨厚、踏實、好學、專一、執著的神情也像這本《天閣村志》,時不時的就像站在我的面前。

  我雖然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某些篇章欠缺資料,卻沒有看到後半部分有些篇章的詳實。應該說《名儒篇》及《文物篇》收集的資料最為重點,所收集的都是近年來在研究劉古愚方面比較深刻的文章;《風景篇》依靠資料說話,我想“天閣八景”今猶在的恐怕沒有或少有痕跡,有關八景的傳說也恐怕只在老年人中稍有印象,收集的'那麼齊全實在難得;村裡的破磚爛瓦他怎麼就蒐集了那麼多照片。一個下崗工人,生活已經緊張得夠嗆,哪來的相機和精力?但他竟然洋洋記錄了十廟一寺、文昌樓、牌坊、戲樓和城牆等,使一座座早已坍塌的幾乎無有影蹤的舊時建築活現在志中;《民俗篇》所記錄的風俗禮儀並不稀奇,但我覺得在方言收集方面很有特色,咸陽原上的語言和原下的語言也有一些輕微的不同,天閣村東北距離涇河不遠,越過涇河行政區劃上屬於涇陽,也可能是隔一條河的水土不同,在語言方面就有明顯的差異,而向西則與禮泉縣相似,與相距較遠的乾縣也有一些明顯的差別,所以作為一個村莊的志書,平望先生能從細微處體察,整整6頁,註釋考稽,在我見過的農村收集方言的人中,好像還沒有比平望更多的。我認為,語言也是歷史的活化石,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地方方言消失的很快,應是亟待搶救的無形的文物和文化遺產。

  平望熱心地方民俗文化研究,不是為了掙生活,他是出於熱愛。從書中的字裡行間透出了他的孝子心,熱愛家庭,孝敬父母,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能愛戀從小生長的村莊,進而熱愛家鄉,熱愛國家。平望正是這樣一類人的代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