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們再忙再累,也請一定親自帶孩子!

爸爸媽媽們再忙再累,也請一定親自帶孩子!

  很多年輕爸爸媽媽每天都要外出工作,不得不把孩子交給年邁的父母。

  也因此,很多小朋友的童年記憶力都是爺爺奶奶帶著他們長大,帶他們上學,吃飯洗澡睡覺。

  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卻唯獨老人不能替代。

- 01 -

  老人帶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

  朋友的孩子四歲了,她跟老公都在跑外地做生意,孩子丟給了鄉下的外婆外公。

  到過年的時候,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心裡念著忙了一年,終於能見兒子了,在回家的車上百感交集,期盼著趕緊見到一年不見的孩子,好好親熱親熱。可到了家門口,幾個孩子在門口玩,根本就不認識自家孩子,問外婆:“誰家小孩啊,在我們家玩得那麼開心?”

  朋友把孩子和外婆接回了身邊,安排孩子上幼兒園,由外婆照顧。

  週末,外婆帶著外孫出來玩,孩子一出去就撒歡地騎車到處跑,老人揹著書包、提著水壺真心跟不上,力不從心。

  老人又擔心孩子安全,邊喊著:“別跑遠了,注意車!”邊小步慢跑,努力讓孩子停留在視線內。

  一天下來,老人孩子都累得夠嗆。孩子把小童車一扔,小跑著過來抱著老人腿央求著要抱抱,才能回家。

  老人六十多歲,臉上盡顯疲憊,面對孩子的要求,很猶豫。

  但是孩子賴著就是不走,老人很心疼。她把肩上的揹包拿到手裡,慢慢蹲下來,讓孩子趴上背,然後再慢慢站起來,拉著小童車走了。

  老人跟孩子離開回去這一刻,被朋友看在眼裡,特別心酸,她說:

  心疼孩子,更心疼自己的媽。我媽這幾十年別的事沒幹,光帶孩子了。一家姐妹三個都是媽媽一手帶大,各自成家立業後,有了小孩都搶著讓媽媽帶,媽媽也是幫這家帶一會兒,再幫著那家帶一段。

  但她現在畢竟老了,應該頤養天年,還跑那麼遠來幫我帶孩子。以後剩下的事情,就靠我們自己了。我會每天提早一小時回來,抓住一切時間帶孩子玩,彌補之前孩子成長缺失中的遺憾。

  孩子的教育自己來,孩子跟著外婆生活了幾年,說一口流利的地方方言卻不會說普通話。幼兒園裡老師、小朋友們說的話更是不懂意思。

  她每天買來各種識字書,糾正孩子發音,讓孩子理解語句意思。在家也積極與孩子溝通對話,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吃了什麼,有沒有受到表揚,作業是什麼。

  長此以往,孩子發音吐字更加清晰,上課也更加積極了,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外婆偶爾也掛念外孫,一個影片電話就可以解決,還時不時給她家寄來一堆特產。

  我十分欽佩她,面對老人帶孩子出現的問題,她找到解決辦法並採取行動。

  中國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經說過:“當你無法改變環境時,就試著改變自己。”

  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很多都將養孩子的重擔壓給了父母,以為只要努力工作,滿足孩子物質需求即可。

  但做父母哪有那麼容易呢?都是風裡來雨裡去。

  於是,優秀的爸媽自己帶孩子,沒辦法也逼出來辦法。

  特意租離工作地比較近的房子,孩子就近上學;每天六點起床做飯,夫妻倆吃飽先送孩子再去上班,晚上五點半丈夫接孩子,妻子在家做飯。開銷大了,丈夫努力接外活;帶娃難了,妻子加班完陪孩子識字畫畫。

  這是很多人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雖然身體累,但教育自己一手抓,孩子習慣能得到及時糾正,親子關係得到提升。

  在孩子身上,你付出了多少,他就回應你多少。

  一味將孩子給老人帶,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也是對老人的不負責。

- 02 -

  老人總用老觀念來教育孩子

  老人帶孩子時,為了快速“滅火”,讓孩子明確危險,或者是體現家長的權威,“不”字開頭的詞彙往往脫口而出。

  總是會說:“那裡不好去的,很髒!”(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心)

  “不要去外面,外面汽車要壓死你的!”(阻止了孩子看世界)

  “再不好好吃飯,就告訴你爸媽去!”(沒有很好的引導)

  ......

  然而,這樣的“威脅”式的“不”並沒有得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反而因此變得更膽小,不敢冒險。使得人生的每一步選擇,過於小心翼翼,也必然會凡事規規矩矩,陷入平庸。

  老人的教育方式,還是教育我們這輩人成長的那一套。在農村,只要孩子吃飽就行,別的一概不管;在城市條件好的只是在溺愛方面變本加厲,養成一個個小皇帝小公主。

  看到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也不糾正,或放任自流由著性子來,或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無條件滿足。最終養成了孩子任性,偏執,不懂得與人交流的壞習慣。

  再例如孩子正處於長身體的關鍵期,飲食衛生、膳食合理科學、營養平衡等極其重要。傳統一輩的老人,懂得這些道理的卻不是很多。

  雖然老人都以為這樣帶孩子是完全正確的,你跟他們說理,他們還來一句:“你不是我這樣帶大的啊?哪來這麼多講究?”

  如此一來,兩代人容易因為教育孩子觀念的分歧產生衝突。

  老人犧牲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帶孩子,本應是值得感激的一件事。然而自己是累倒了,卻還要面臨子女對自己帶娃方式的指責。

  將心比心,這樣費力而不討好,自然會心生不滿,家庭氛圍變差。孩子首當其衝,會受到深遠的影響。

  兩代人來愛孩子,分歧在所難免。少斥責多溝通,老人也能通情達理。

- 03 -

  分離三個月,就不會喊媽了!

  曾經看到這麼一篇孩子的作文: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在今天,我要感謝媽媽每天的辛苦勞動,為她做點事。

  首先,我給媽媽講故事,不過媽媽好像不喜歡我講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機。這讓我的心情大打折扣。

  我想,也許我的祝福更讓媽媽喜歡。於是,我對媽媽說了祝福,可媽媽依然看著手機,我更加傷心了。

  我想,這個辦法也不行,我來給她捶背吧。我賣力地給媽媽捶背,可媽媽還是看著手機,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我更傷心了……

  這篇作文看得我心裡一緊,孩子這麼天真無邪,卻遇到潑冷水的父母,可想而知孩子的失落、孤獨。

  但這種情況據我所知,決不在少數。

  現如今最早的一批低頭族們當了爸爸媽媽,孩子早早託付給了爺爺奶奶,自己管生不管養,這似乎預示著未來孩子與父母親子關係的疏遠。

  在孩子還小,最需要陪伴的時候,父母在他眼裡是全世界。但託付給了老一輩後,世界早已被爺爺奶奶代替,突然被帶回爸爸媽媽身邊,孩子如何能夠適從?

  嘉嘉一歲多時,嘉嘉媽開始重新打拼事業。

  雖然心裡很不捨,但把孩子扔進託兒所又不放心,只能忍痛把孩子送回老家。

  每到節假日,嘉嘉媽迫不及待去了老家。

  到了晚上,孩子拉著她,一直說著好玩的'事情。用簡單的詞彙描述簡單的快樂,孩子一點睏意都沒有。眼睛還時不時瞥一眼,確認媽媽在聽。

  其實哪裡有那麼多的故事可說,孩子只是擔心閉眼後,媽媽會再次消失。

  孩子成長路上,父母的角色無法被老人所代替。

  父母比較忙碌,照顧孩子的事情可以交給老人,但教育孩子,一定是父母的事。

  教孩子懂得獎勵與懲罰的區別,慢慢看孩子學會自己吃飯、走路、讀書、思考、交友……看著他從晚上兩小時哭鬧一次的奶娃,長大成自己鎖門睡的少年。

  經歷了這一系列的養育與教子的過程,才是做父母生孩子最大的意義!

  隔代教育中每一次問題的出現,都會成為社會熱點引發廣泛討論。年輕一代的父母生活壓力相較於以往更重,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家長教育觀念矛盾、親子關係疏遠、老人身心健康受損等問題的解決也迫在眉睫。

  不如學習本文第一個故事中的媽媽,不把沒時間帶娃當成藉口,沒時間就擠出時間儘量自己親自帶!哪位年輕的職業父母不在打拼賺錢養家啊?

  別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而所有的問題,只在於不願意去用心陪伴孩子。

  愛孩子,就用行動去愛他、陪伴他。

  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就是事實孤兒,這種遺憾會造成孩子情感的缺失,教育的缺失,行為素養養成的缺失,也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