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

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1

  歷史的天空悠遠而深邃,遙望這片天,群星閃爍。有兩顆耀眼的星星穿越時空,成了現代和未來的指明燈。那就是儒家思想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孔子和孟子。孔孟的思想影響著後來人,直到今天仍不褪色。

  三人行,必有我師

  求學道路漫長而艱辛,許多人一起學習,一起尋求心中的目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虛心向別人學習,擇人之長補己之短。“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求學本來就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如不端正態度,那又怎能效仿古人不畏勞苦的求學精神?對於一種學問,不但要懂它,而且要喜好它,重要的是從中感到快樂。否則,人生就會黯淡。也許,我們這樣做了,也不會成為孔夫子那樣博學多才的聖人,但起碼我們可以儘可能地去掉思想中的汙垢,行為上的瑕疵,讓自己的人格多一些圓潤與光澤。集他人智慧於一身,雖然不是聖人,但也絕不是庸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生如戰場,不是勝就是敗。而決定勝敗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人心。孟子的仁政如是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聚人心,共奮戰,團結就是力量。一家公司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面臨倒閉,也許因為經營不善,也許因為天災人禍,但如果老總能以德服人,得人心,那麼公司肯定會起死回生。勝敗乃兵家常事,而想減少失敗的機率,必須要深得人心,以德服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成功非易事。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次磨練造就一個全新的你,而只要你愈挫愈勇,還怕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嗎?可是成功後你便墮落,你以前的努力又有何用?現在安逸的生活不是自己創造的,終有一天,它不會再屬於你,只有在憂患中不斷磨練自己,才能在競爭中有一席之地。

  歷史的天空繁星閃爍,滾滾長江水淘盡英雄。人們一直在追尋雁過雁往的飄逸,花開花落的浮沉,我們要用他們的'思想——仁愛、和諧來主導我們的世界。

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2

  《論語·衛靈公》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孔子又用八個字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寬容在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一直佔有重要的位置,是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

  唐太宗李世民寬容、重用魏徵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皇位之爭中,魏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門之變後,魏徵成了李世民的階下囚。這時,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殺他的頭。但是,李世民寬容並重用了他,讓他做到了宰相,結果成就了歷著名的“貞觀之治”。再往前翻一翻歷史的畫卷,齊桓公寬容並重用曾險些射死自己的管仲,從而成就霸業;藺相如寬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頗,留下“將相和”的美談……

  古人尚能如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心態,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學會寬容。

  那麼,怎樣才能學會寬容呢?

  首先,寬容需要溝通。當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或誤會時,要主動與對方交談,認真傾聽對方的訴說。這樣,才能溝通彼此的思想,從而消除誤會和隔閡。

  其次,寬容需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要想。積極地換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就更容易寬容別人。

  再次,寬容需要忘卻。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祛除感情傷口上的膿水,醫治感情上的創傷。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認為:《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有時候一兩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了。“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座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美好的通行證。

  讓我們學會去寬容別人吧!該放下時且放下,人與人能寬容相處,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3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尊為“聖人”和“亞聖”。他們的思想觀念,對中國社會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甚至遠及日本、朝鮮、歐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一個充滿愛心、智慧和勇氣的傑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創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論基礎,並藉此建構了儒學的大廈。孔子曾說過:“仁者愛人。”而一個“仁”字涵蓋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小學時老師講的孔子的故事讓我們稍稍對孔子有一點了解,而孔子的《論語》便讓我們更加進一步走進了孔子。

  為了提倡仁愛的思想,孔子踏上了周遊列國的艱難征程。為了形成與發展儒家學派,提倡仁愛的思想,他費盡一生,不停奔波跋涉,到他去世之前也不肯放棄。可他,一代仁者,雖然有大夫的身份,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讓人不禁感到遺憾。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許,孔子對教育事業的誠實與“不恥下問”的精神是更值得後人去學習的。殊不知,在如今這個面具的社會中,許多人就是怕丟臉而不敢去問。而當時身為聖人的孔子在面對孩子們“熟為汝多知乎?”的嘲笑中,還能誠實地回答自己“不能覺也”是需要多大的誠實與勇氣啊!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勇敢地承認自己不知道,去“不恥下問”呢?

  “金無足金,人無完人。”其實,孔子自己也承認自己有錯誤,需要完善。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足以說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了解,並努力改正。而在今日這種誠信顯得更加彌足珍貴,就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孔子“不恥下問”的精神。

  孔子,身為一代聖人,為中國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的“禮、義、仁、德”成了歷代君子志士追求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