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通用13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通用1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1

  一部人類心靈詠唱出的偉大史詩,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於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個刻畫得極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他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英雄,一個充滿了悲劇美的英雄。

  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不只是為了贏得人們一滴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透過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及其性格特點,正是遵循了悲劇藝術的特徵,從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始終存在著善良與邪惡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衝突。哈姆雷特作為該劇的主要角色,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處於這激烈矛盾衝突的漩渦之中。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輕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著心愛的戀人奧菲莉婭,可以說,他的生命正處於人生最美好的時刻。然而,這美好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呢?我們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奇怪地駕崩,王后改嫁新王,國外敵軍壓境,國內群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輕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鬱鬱寡歡,認為人間不過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些已經為王子年輕的生命注入了悲劇的因素。

  隨著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劇的帷幕拉開了……面對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為了復仇,他失手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為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為了復仇,他對軟弱的母親冷言相向;為了復仇,他忍受著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後,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鬥中,他雖然殺死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著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做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因此,他的悲劇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時代的悲劇。

  《哈姆雷特》這部鉅作給我的力量與思索是巨大而無窮的……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2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裡,《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矚目的一部。你在15歲時或許會被《羅密歐與朱麗葉》感動得潸然淚下,卻覺得《暴風雨》不知所云;當你17歲時,又可能深深地被後者所帶有的神秘主義色彩打動而對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卻已經無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瀾……但是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時,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時,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裡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因為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而言是獨特的,而對於全人類來說又是普遍的命運面前,在只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驗可以憑藉與依託的情況下,所選擇的人生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裡也是所要面對的。我們面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

  哈姆雷特也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衝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普婁尼阿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打心底裡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珍視感情的,在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他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莉婭的思念,不忍心讓她由於自己裝瘋而痛苦。就是這樣,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悲劇,原來他完全可以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許他帶著一個疑問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同,他和其他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他的經驗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認為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最後,哈姆雷特並沒有為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唯一而不可重複的,所以在這裡假設如果哈姆雷特能回過頭去重新作出抉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就毫無意義。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可以說,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命運,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

  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裡,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3

  大家常說如此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的確,《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丹麥歷史中“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只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藝術收穫,也代表了文靜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收穫。細細讀來,慢慢咀嚼,愈發被人感到內心的震驚。本文剛開始的哈姆雷特是純真無邪、單純,也是幸福的一個王子,他對將來充滿著完美的期望。之後,爸爸的暴死、媽媽的改嫁,讓他感覺所有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渾渾噩噩地生活著。恰在此時,爸爸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從渾噩中覺醒過來——他要為父報仇。哈姆雷特憑藉自我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並認真地沉思著自我是不是應當擔起重任。最後,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我的感情,放棄了許很多多安逸的物質生活。然而,就當所有根據他自我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時候,卻中了國王的奸計,被毒劍刺傷,但他最後還是殺去世了國王。他雖然未完成自我的使命,但卻為達成自我的夢想鋪平了道路。他的靈魂由於自我的抉擇而走得

  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感情。正由於這樣,他能對媽媽發出心底的憤怒,應付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應付自我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現在讀來,我仍能感覺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年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存活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領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證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常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沒有辦法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什麼才是英雄我覺得,像哈姆雷特如此能拋棄個人情感,維護大眾利益,做出正確選擇的人,才是真的的英雄。文中有很多經典的句子,我對它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由此引發了我的一些考慮。文中哈姆雷特說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那樣作為“靈長”的大家,為何要破壞供給萬物食物的森林,又為何汙染給予大家甘露的河流,這難道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所為哈姆雷特譴責了人類的黑暗,而我卻對大家仍抱有光明的信心,畢竟那些醜陋的大家只不過少數,多數的大家都窮盡自我的一生來造福萬物,造福地球,為

  社會的和諧而作出努力,我相信人類終究會有一天,會真的當得起“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個光榮的稱號!莎翁的這部劇本,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但當大家完全吃透了這個劇本,會有很多人抬起頭仰望燦爛的天空,從其中汲取深刻的感受,從年代的杯具中警醒起來,為大家夢想的生活奮發前進!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4

  創作於1600~1601年的劇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到現在,依然感覺他震撼人心。而這一切不是情節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描寫的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悲劇,人的悲劇。

  劇本主要寫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外地讀書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不久後,叔父登基,並與哈姆雷特母親結婚,他對此充滿疑惑和不滿。不久後,父親的鬼魂出現,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新國王害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給他報仇,哈姆雷特透過裝瘋賣傻,證實了叔父謀害老哈姆雷特的事實,他對這一事實充滿憤怒和不滿,開始了對叔父復仇計劃,在這次復仇中,他害死了很多罪有應得的人,卻也害死了無辜的人和失去愛的人。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他的性格也變得複雜和多疑,同時又有滿腔仇恨不能發洩。“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常常困撓著他,令他痛苦不已。

  這個故事,從鬼魂、裝瘋賣傻、失去愛情、試探國王、誤殺大臣、被流放,到最後的決鬥,故事曲折,激動人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句哈姆雷特感嘆的話,從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內心痛苦的掙扎。明明心裡是善良的,不想這樣,但是無奈被命運控制著,被仇恨矇蔽著,母親改嫁與父親弟弟,和父親的死亡,給哈姆雷特很大打擊,讓他心裡留下了陰影,最後愛情的葬送,在這如此的大悲劇中,還有這小悲劇,他無助,可憐。

  在父親死的這一段時間裡,哈姆雷特因為現實的殘酷,改變了許多,在磨鍊的過程中他透過親身的經歷和自己的思考來提升自己。他變得堅定,他要透過自己的奮鬥改變命運。但最後,他還是為了正義犧牲,他死得偉大,令人惋惜。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馬雲,一個億萬富翁,大家討論起他,可能都是投去羨慕的眼光,可是他是經歷多少奮鬥,才改變命運的,沒有多少人願意去了解。馬雲做過搬運工,蹬過三輪車給書社送書,他曾經兩次高考失利,但是都沒有放棄,還一心想著準備第三次高考,透過不懈努力。終於他成功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網際網路,他立馬發現這是一個商機,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1996年,32歲的馬雲艱難的推廣自己的中國黃頁,在很多沒有網際網路的城市,馬雲一律被稱為“騙子”,但馬雲仍然像瘋子一樣不屈不撓出門跟人侃網際網路,說服客戶。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1996年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在後來,他扛過重重的商業危機,迎來了輝煌的人生。他的一生都在奮鬥,都在與命運做鬥爭,他成功了。

  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的心中,哈姆雷特的命運很悲慘,但他卻很勇敢得奮起反抗,他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上。是的,在命運面前,我們要勇往直前,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都要頑強地作鬥爭,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想盡一切辦法走上成功之路。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5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丹麥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經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喊出了“時代整個兒脫節了”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可以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相信人民。他說:“時代變得越發不像樣子,—個農民的腳趾竟然這麼靠近一個朝臣的腳後跟,擦傷了後者的凍瘡。”可見哈姆雷特的社會改革與農民所要求的變革相距甚遠。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佈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

  “生或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最經典的獨白。在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選擇是多麼的困難。他如果選擇死亡,那麼可能是什麼責任,報仇都可以拋棄,因為不能要求一個死人去做什麼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對於死亡充滿的恐懼,對於自己父親的死,還有種種責任,讓他連死都不安心。如果選擇活著,那他就是要殺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國家,政治,親情,道德,責任把他壓迫沒有多餘的空間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斷的批判才能讓自己振作,儘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因為戲劇演出,哈姆雷特被迫去了英國,在途中瞭解了國王的陰謀,逃脫後他能不振作嗎?挪威王子為父報仇的事情也在激勵我們的王子。在墓地中,當看到掘墓者手中的骷髏,哈姆雷特終於看透了生死。一個人不管生前是怎樣的有權有勢,死後依舊是白骨一推。一切的東西都是命運早就安排好的。那麼就讓命運掌控他的生命。現實逼著他走向戰場,穿上了戰衣,靈魂終於成長。

  最後一幕中,當國王下毒,王后因誤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也因中劍毒將不久於世,終於哈姆雷特爆發了,他用盡最後的力量,把國王刺死,自己也同歸於盡。

  這是他成長的結局,是他報仇的終點,是他鬥爭的成果。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場悲劇,卻也是對他最好的結果。當將命運的枷鎖揭開了,他的責任也應該是放下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對於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意義。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經典,不僅在於塑造了一個為父報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因為他的英雄行為下的懦弱,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下的一個大的突破。在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中,哈姆雷特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英勇的戰士,他散發著他特別的馨香,影響了幾個世紀。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6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對哈姆雷特的解讀,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別具一格的。我認為,我們不能靜態的去看待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我們應該把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過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哈姆雷特從一個無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邁向成熟,最終成為一個英勇的戰士。當然在這個淨化過程中有許多的徘徊與後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為父報仇想法,就開始為此堅定不移,進行一系列報仇行為,那麼我們這個文學上的經典形象將會大打折扣,變得與那些三流小說的人物沒有什麼區別了。他的經典就是因為他面對復仇,道德,愛情的種種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個問題”,他在積極報仇過程中所表現的一些懦弱與退怯,才讓這個形象,更加的真實,更加貼近我們讀者的內心世界。並且在某些地方讓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與讀者產生共鳴。

  哈姆雷特的經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學研究史上都是無人質疑的事實。

  首先,在老國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溫室的花朵。他的社會地位是丹麥的王子,在物質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質生活上的擔憂;在精神方面,他就讀的是英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是人文主義等先進思想的薰陶。他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慧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麼像天使,悟性是多麼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愛情領域也是有著無盡的憧憬。在給哦菲利亞的信中,他說:“你可懷疑星是火,你可懷疑太陽會動,懷疑真理變成謊言,但永莫懷疑我的情。”可以說此時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為幸福而單純。社會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沒有出現的機會。如果按照他這樣的生活軌跡,他應該可以保持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他之後的人生。

  可是磨難還在等待著我們的王子。兩個月不到的時光裡,老國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繼承了王位,他的母親成了新王的妻子。這個突然來襲的噩耗,讓我們單純的王子——慌了。他覺得事情的不對勁,卻沒有勇氣去調查真相。他有著自己的反抗,卻只能是默默的。“烏雲滿面,愁眉不展”。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再多的言語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他的反抗沒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國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麥。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掙扎,卻受到外在無形的,巨大的壓力,剩下只有忍受。孩子沒有說不的權利。

  當然,如果哈姆雷特就這樣的屈服了,我們的劇本也無法繼續。在這個事件中,他慢慢成長著,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會的黑暗在不斷顯現出來,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潰。但是這些還是不夠,他需要更大的動力來反抗壓在他身上的絕對權利。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7

  《哈姆雷特》,作為莎翁"四大悲劇"之一,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報仇併為此送命的悲劇故事。高中語文課本節選過《哈姆雷特》的結尾部分,當時由於我還沒搞懂人物關係和故事背景,對高潮部分理解並不深,現在讀完了《哈姆雷特》,對其中的情感似乎有了更深的瞭解。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不知道哈姆雷特最終的選擇是代表了生存,還是預示著毀滅。雷歐提斯臨死之前,將國王克勞狄斯的陰謀揭發,哈姆雷特身受一劍,看著早已飲下鴆酒身亡的母后,將毒劍刺向了國王克勞狄斯。如此混亂的局面,正如唯一的目擊者和倖存者霍拉旭對後來到場的福丁布拉斯講述的那樣:"你們可以聽到姦淫殘殺,反常悖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藉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這一切我都可以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這是對整個故事最好的總結。一切罪惡的源頭來源於弒兄的國王克勞狄斯,而優柔寡斷的哈姆雷特,未守貞潔的王后,單純天真的奧菲利婭,衝動武斷的雷歐提斯……則是這場悲劇的目擊者,促進者,遭受者。

  哈姆雷特,作為本劇的男主角,可能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他猶豫過,彷徨過,因為得知叔父所犯下的醜惡罪行,性格變得更加複雜和多疑。當一個人被仇恨矇蔽了雙眼,是很難保持理智和清醒的。但是面對叔父的試探與謀害,哈姆雷特冷靜面對,輕鬆化解,卻在最終與雷歐提斯的對決中丟了性命。他本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完美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因為父親的離世、母親的過早改嫁和叔父的陰謀看到了現實的黑暗。他變得過激,他開始懷疑,懷疑親情,懷疑愛情,懷疑周遭的一切。遭受了重大的打擊,支撐他的或許只有那顆強烈的復仇之心了吧!這種復仇的念頭,從另一方面讓他變得更加堅定,更加果敢。復仇磨鍊了他自己,可惜哈姆雷特最後還是死在了叔父的陰謀裡,我們失去了一位充滿正義的英雄!

  但是我對其中的部分情節還是存在著疑惑。波洛尼厄斯,雷歐提斯和奧菲利婭的父親,被哈姆雷特一劍刺死,他的離去顯得太過草率。如果當時藏在後面的不是波洛尼厄斯,而是克勞狄斯呢?哈姆雷特也會如此草率嗎?而正是這位大臣的離開,導致了哈姆雷特被遣往英國,奧菲利婭的發瘋墜河,雷歐提斯的造反,克勞狄斯的終極陰謀……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

  若說《哈姆雷特》的現實意義,拋去莎翁卓越的藝術處理技巧,我想就其內容淺談自己的認識。對哈姆雷特來說,命運是公平還是不公的?若說公平,為何要讓他遭受叔父的陰謀,同伴的背叛;若說不公,他何以復仇成功,不留遺憾地離開。命運,大多數時候是殘忍的,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聲討這種殘忍,而是應該奮起抗爭,像哈姆雷特一樣,對這種殘忍說"不",挑戰它!

  在這個不平靜的雨夜裡,我似乎又看到了老國王的冤魂遊走在黑夜裡。不知道這是不是他想看到的結局……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8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

  的確,《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丹麥歷史中“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僅僅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藝術成就,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細細讀來,慢慢咀嚼,愈發讓人感到內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單純,也是幸福的一個王子,他對未來充滿著完美的期望。之後,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渾渾噩噩地生活著。

  恰在此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從渾噩中覺醒過來——他要為父報仇。

  哈姆雷特憑著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並認真地沉思著自己是否就應擔起重任。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下了安逸的生活,放下了自己的感情,放下了許許多多安逸的物質生活。然而,就當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時候,卻中了國王的奸計,被毒劍刺傷,但他最後還是殺死了國王。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他的靈魂正因自己的抉擇而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感情。正正因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應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應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證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為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

  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像哈姆雷特這樣能拋棄個人情感,維護大眾利益,做出正確選取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文中有許多經典的句子,我對它們的印象很深刻,也由此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文中哈姆雷特說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那麼作為“靈長”的我們,為什麼要破壞供給萬物食物的森林,又為什麼汙染給予我們甘露的河流,這難道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所為?哈姆雷特譴責了人類的黑暗,而我卻對人們仍抱有光明的信心,畢竟那些醜陋的人們只是少數,多數的人們都窮盡自己的一生來造福萬物,造福地球,為社會的和諧而作出發奮,我堅信人類終究會有一天,會真正當得起“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個光榮的稱號!

  莎翁的這部劇本,不一樣的人明白不一樣,但當我們完全吃透了這個劇本,會有許多人抬起頭仰望燦爛的天空,從其中汲取深刻的感受,從時代的杯具中警醒起來,為我們理想的生活奮發前進!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9

  文藝復興後期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一方面是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則是私慾氾濫、社會混亂,人們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

  莎士比亞在劇中說:“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著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慾狂歡;朝廷裡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群情激奮。

  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比如哈姆雷特的裝瘋。該怎樣詮釋呢?我認為,他一方面是為了迷惑敵人,另一方面則可以暢所欲言,以暴露現實的黑暗,還能驚醒敵人,使其自我暴露。

  再如哈姆雷特的延宕。歌德說這表現了他內心的感傷。柯勒律治說他這是思想過剩。卡爾?魏爾德認為這是他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義。布拉雷德則認為這表現了他厭世的心理。瓊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把哈姆雷特的延宕歸為俄狄浦斯情節(戀母情結)。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認為這是社會惡勢力過於強大,哈姆雷特一個人難以勝任改造社會的歷史重任造成的。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究竟孰是孰非呢?還要觀眾自己去分析、評判。我個人認為,以上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有其合理性,但若僅以其中一兩點來解釋顯然又是片面的。所以,正是如此豐富多樣的理由形成了我們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豐富多彩的性格,鮮明生動,歷經數百年仍在世界戲劇舞臺上散發著灼灼的光芒。

  又如哈姆雷特的憂鬱。從家庭來講,發生了意料不到的突變——父死母嫁,王位被奪。可我們的憂鬱王子又無力承擔復仇的責任,這使他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心理壓力。殘酷而又黑暗的現實使他原本信仰的人文主義理想破滅了,他發現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病態,產生了“生存還是死亡”這類對人的終極拷問。

  本劇的一大亮點是對哈姆雷特內心衝突的表現。他追求理想,又失望於現實。他嚮往人性之善,又深信人性本惡。他想重整乾坤,又深感自己無能為力。他厭倦人生,又恐懼死亡。他愛戀人和母親,又恨她們脆弱。

  古希臘時期的戲劇主要表現人與外部世界自然力之間的衝突,而莎士比亞則著力於表現人與人及人自身的理智、信念與情感、慾望之間的衝突,是為心靈悲劇。外在衝突起因於內在精神、心理的差異,最終是為展示心靈服務的。莎士比亞在劇中對哈姆雷特心靈悲劇的成功表現,顯示了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該劇充分展示了人的內心世界、情感特徵和慾望要求,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追求人本主義、反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的文藝思潮。

  哈姆雷特是什麼人?

  毫無疑問,我們的主人公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王子。但他同時又是威賽克斯的化身,他是瘋子、是死神,是思想者、是實幹家,他是厭世者、是傷感派才子,是替罪羊。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10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我閉上眼,合上書,那個堅毅的身影漸漸浮現在眼前,他的手好像在微微顫抖,是因為緊張,是因為害怕,還是因為激動?帶著幾分猶豫與脆弱,些許倔強與執著,他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去。不管面前的,是未知的危險,還是狡詐的詭計,只要心存信念,始終能勇敢地走下去。哈姆雷特,一千個人中不同的形象,在我心中,成了信念的代表。

  不喜歡莎翁的故事,因為太假。在我的幼稚的眼中,只不過是一群王侯貴族,悲劇死了,喜劇活著,僅此而已。也曾看過《羅密歐與朱麗葉》,飲毒而死的戲碼雖然浪漫,但仍覺得意猶未盡。直到我遇見了《哈姆雷特》,我才理解了莎氏名傳千古的原因,雖然只是復仇的老劇情,但仍其中某一些細節仍驚心動魄,讓我記憶猶新。

  《哈姆雷特》的劇情雖然只是簡單的報殺父之仇,但父親的鬼魂的出現讓原本簡單的套路中有了些許驚恐。國王和王后的行為令人髮指,但被哈姆雷特指責的王后又善良地出奇。國王在向上天祈禱,寬容罪惡之時又令人動容。還有那些為名利而獻媚於國王王后的大臣們,你明明認為他們所作所為是錯誤的之時,為去世的老國王而手機報不平之時,你有沒有想過,在這樣一個沉沉浮浮的官場之中,即使老國王再英明,新國王再邪惡,你還是得低頭,被迫服從新國王的命令。國王殺死其兄的手法極其惡劣,又極其高明,趁他不備,往他耳裡下藥,這是一個極其高超的作案手法,老國王去世的太突然來不及寫遺書也很正常,王位便自然而地傳遞到了他的手上。王后也極其看重名利,老國王一去世,就立馬改變心意嫁給了新國王,不帶任何思考。由此也可見她對老國王也不是真愛,也是隻不過是為了名利而已。哈姆雷特的過度憤怒而莽撞地殺死了大臣也不對,作為一個復仇者,應該冷靜地思考才對,這一舉動也導致了他心愛之人的瘋狂及死亡。總之,《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出奇地複雜,沒有純好人也沒有純壞人,饒有興味。

  《哈姆雷特》是出了名的“金句生產機”。其中包括“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等多句世界名句皆出於此。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這些名句基本都出於哈姆雷特之口。是什麼讓哈姆雷特的口中的話語流傳至今呢?書中寫過,哈姆雷特並不強悍,甚至帶著幾分女孩子氣的,猶豫與脆弱,是什麼支撐著他承受住一個這樣天大的秘密而成功完成復仇的呢,是信念。是替父殺敵的信念。沒有這份信念,他將無法在英國遇海盜之後還能活著回來;沒有這份信念,他就無法在奧菲利婭去世之後仍抖擻精神地去戰鬥;沒有這份信念,他就無法當著眾人的面刺殺國王……他完成了種種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使他說出了這麼多金玉良言,全是信念使然。信念,才是讓他完成復仇的永遠。

  《哈姆雷特》的經典並不在於劇情,而在於人物形像與主角強大的信念,這才是莎翁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11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的確,《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丹麥歷史中“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僅僅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藝術成就,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細細讀來,慢慢咀嚼,愈發讓人感到內心的震撼。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單純,也是幸福的一個王子,他對未來充滿著完美的期望。之後,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渾渾噩噩地生活著。恰在此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從渾噩中覺醒過來——他要為父報仇。哈姆雷特憑著自我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並認真地沉思著自我是否應當擔起重任。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我的感情,放棄了許許多多安逸的物質生活。然而,就當一切按照他自我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時候,卻中了國王的奸計,被毒劍刺傷,但他最終還是殺死了國王。他雖然沒有完成自我的使命,但卻為實現自我的夢想鋪平了道路。他的靈魂因為自我的抉擇而走得

  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感情。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應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應對自我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證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為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像哈姆雷特這樣能拋棄個人情感,維護大眾利益,做出正確選擇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文中有許多經典的句子,我對它們的印象很深刻,也由此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文中哈姆雷特說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那麼作為“靈長”的我們,為什麼要破壞供給萬物食物的森林,又為什麼汙染給予我們甘露的河流,這難道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所為哈姆雷特譴責了人類的黑暗,而我卻對人們仍抱有光明的信心,畢竟那些醜陋的人們只是少數,多數的人們都窮盡自我的一生來造福萬物,造福地球,為

  社會的和諧而作出努力,我相信人類終究會有一天,會真正當得起“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個光榮的稱號!莎翁的這部劇本,不一樣的人理解不一樣,但當我們完全吃透了這個劇本,會有許多人抬起頭仰望燦爛的天空,從其中汲取深刻的感受,從時代的杯具中警醒起來,為我們夢想的生活奮發前進!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12

  《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優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連忘懷、回味無窮。裡面不單有著優美的詞句、哲深的對白和曲折動盪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對人世、人性、死亡的思考。雖然是一部悲劇,但在其中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優美,或許這是一種淒涼之美,有人說“美麗總是憂愁的”,但在悲慘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給我們人類精神的撞擊和心靈的悲憐。

  懺悔為天國開路

  在《哈姆雷特》的戲劇裡面,我們上文也提到它是有著宗教背景,那麼這個宗教就是天主教。其中提到“聖母”、“淨化”、“塗膏禮”、“贖罪”等字眼,它的天主教背景也就是哈姆雷特殺叔父延宕的另一原因。那麼我們現在所要思考的,是它有關上天堂的救贖論,當然它不是真正的救贖之道,或者說不是基督教的救贖論。因為它所實行的是煉化、懺悔、膏禮、行善,成為通向天國之路。例舉如下:

  當哈姆雷特的父親被害以後,他的亡魂就一直遊蕩在夜間,按它自己所說的要經過陰間的煉化,才能有上天堂的時候。“我是你父親的靈魂,因為生前孽障未盡,被判在晚間遊行地上,白晝忍受火焰的燒灼,必須經過相當的時期,等生前的過失被火焰淨化以後,方才可以脫罪”(第一幕第五場當中)。這種說法,按天主教的教義就是煉獄,人因著罪不能走向天國,但上帝把他安置在陰間受盡折磨,直到他潔淨為止方可上他的美好國度。

  在講到哈姆雷特母親的時候,他對其是充滿著不平和悲哀,要為著她自己的惡行付出諸多的代價,但如果想從不幸中走出來,則需要透過行善方可好轉,比如她“必須造下幾所教堂,否則她就跟那被遺棄的木馬一樣,沒有人再會想念她了。”(第三幕第二場當中)

  在奧菲利亞的死亡當中,我們看到神父對人死後安頓靈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把她安葬在聖地之中,為其禱告,散播鮮花,鳴鐘入土,或者唱安魂曲,都是當時宗教的規條。

  還有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就是哈姆雷特在殺死叔父的時候,被害者的處境會直接影響到靈魂的去向,如果被害者正在行惡之時受難,那麼他的靈魂將去向幽暗的地獄;如果被害者正在認錯悔罪之時而死,那麼他的靈魂將走向天堂。這種思想也就是懺悔功效,他的得救與否完全取決人的行為。所以在哈姆雷特原本早就可以了結叔父性命的時候,卻離開了,因為他想到“他正在洗滌他的靈魂,要是我在這個時候結果了他的性命,那麼天國的路是為他開放著,這樣還算復仇嗎?不!收起來,我的劍,等候一個更殘酷的機會……”(第三幕第三場當中)。以致後來截然答應叔父為自己設立的比劍圈套,刺死了叔父,完成了報仇之任。

  這些思想讓我們想起了,中世紀清教徒的一些錯誤觀念。比如修身、克欲,透過對自身的淨化,可以達到美好的彼岸;也盼望在敬虔的時日裡,迎接上主的蒞臨。

  而基督教實行的是“信、望、愛”, 敬畏上帝,信靠耶穌;珍愛生命,愛護身心;盼望國度,等候主來。

  《哈姆雷特》讀後感1000字 篇1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而這樣的評價也顯示出了《哈姆雷特》在悲劇史上的地位。閱讀《哈姆雷特》過後,我們在為主人公哈姆雷特壯烈的死惋惜的同時,不禁要思考造成《哈姆雷特》中悲劇性結局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莎士比亞生活在英國的伊麗莎白時期。在莎翁之前,悲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如《俄狄浦斯王》等。這一階段的悲劇主要內涵是人與命運的抗爭,這種思想也深刻影響莎士比亞的創作風格。在莎士比亞《詩學》中他提出了“悲劇”的定義:悲劇是對一個完整、嚴肅、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這表明了悲劇要去表達的是有意義、嚴肅的事。這裡的嚴肅、有意義不僅是對角色的,對觀眾也同樣如此。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莎士比亞的悲劇中突出主角內在的性格和情感衝突,而弱化外在的壓力,《哈姆雷特》也同樣不例外。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身上有著幾乎一切我們所羨慕的優秀品質:聰明、謹慎、劍術高超。可是顯赫的身世加上優秀的才華卻並沒有給故事帶來圓滿的結局。相反,我們在劇中看到的哈姆雷特優柔寡斷又冒進。而對於哈姆雷特來說,他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種種缺點,並且要比我們這些讀者更為痛恨。第四場中,哈姆雷特的獨白是對自己的鞭策,更是對於自己的優柔的怒罵:“一個人要是在他生命的盛年,只知道吃吃睡睡,他還算是個什麼東西!”

  從第一場衛兵、霍拉旭等人可以看見先王魂靈的劇情來看,先王的鬼魂是可以被所有人看到的。可是,第三幕第四場中,當哈姆雷特怒斥其不忠的母親時,他卻看到了“先王的鬼魂”。但是這個“鬼魂並不被王后看到。十分巧合的是,這個只能被哈姆雷特看到的“鬼魂”告訴王子的正是要求他安慰王后。與第一幕設定相對比,我們可以認為,這個“鬼魂”是哈姆雷特腦中出現的幻覺,而“停止斥責王后”的要求也不過是哈姆雷特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個細節再次暴露了哈姆雷特的患得患失,優柔寡斷。王子的矛盾就在於此,本來的他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命運卻讓他落入世界的黑暗面,讓他獨自一人承擔父親被殺的真相,讓他一人揹負為父報仇的重擔。褪去丹麥王子光鮮亮麗的外衣,他也只是一個會怯懦、會退縮的普通人。哈姆雷特的悲劇,是命運弄人的不幸,也是因為他本身性格弱點的必然結局。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一個十分特殊的角色。他是劇中的人物,可卻讓我們時刻從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哈姆雷特是人類的橫切面,他身上有著所有我們身上的缺陷與品質。他從來不是英雄,甚至稱不上是堅定的人。他時刻在痛罵著懦弱的自己,時刻被複仇的烈火所煎熬著,就像我們一樣,終其一生與內心的怯懦作戰,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又自我鞭策、自我鼓舞,踉蹌著掙扎著前進或後退。當哈姆雷特在將死之際終於殺死叔父後,如霍拉旭言,他終於可以安睡了吧。

  我們都是哈姆雷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