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天降,誰為真兇》初中說明文閱讀答案

《禍從天降,誰為真兇》初中說明文閱讀答案

  禍從天降,誰為真兇

  陳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甘肅省舟曲縣,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頓時滿目瘡痍,許多同胞不幸罹難。罪魁禍首,就是泥石流。那麼,泥石流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將含有沙石且鬆軟的土質山體經飽和稀釋後形成的洪流。相對於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體碎屑物,最高體積含量可達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壞力。它往往發生在山區等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

  ③舟曲縣城所在的白龍江地區地勢起伏較大,山谷地勢高差達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處於兩山之間的峽谷地帶,這給泥石流彙集和流動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條件。舟曲位於龍門山地震活動帶北緣,又臨近天水地震活動帶。由於歷史上的幾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質構造巖性鬆軟、破碎,風化程度嚴重,堆積物很多。此外,災害發生之前持續的乾旱造成附近山體幹縮,加大了岩石間、山體間的縫隙,使原本已十分鬆散的巖體、山體互相之間更加沒有黏性。

  ④這些地質條件給舟曲埋下了安全隱患,但如果沒有力量去推動這些鬆散物質的話,泥石流依然不會發生。暴雨就是推動泥石流的“手”。

  ⑤處於黃土高坡上的舟曲縣原本是一個乾旱的地區,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歷史記載的暴雨近百年來只發生過2次,分別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發當晚,該地區在短短40分鐘內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使其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形成了泥石流。作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這場災難的導火索和幫兇。

  ⑥如果說強降雨是“導火索”的話,山體風化、水土流失則是“火藥”,而人類活動擔當了“催化劑”的角色。

  ⑦【20世紀50年代,舟曲縣森林覆蓋面大,生態環境平衡,有“隴上江南”之稱。然而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舟曲的森林覆蓋率從67%銳減到20%】。森林的過度砍伐導致舟曲水土流失嚴重,山體風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風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並沿著山谷傾瀉而下。另外,近10年來,舟曲縣獲批的大小水電站有55座。修建水電站要炸山闢地,會令巖體變得鬆動,植被遭到破壞,製造了大量的鬆散物質。更有甚者,舟曲礦產資源豐富,開礦遺留的廢棄土石處理不當,使鬆散碎屑物質量大增。這樣,在自然狀態下需數十、數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來的鬆散碎屑物質量,現在幾年內便達到了。桶裡裝滿了“火藥”,自然一點就炸。

  ⑧由此可見,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為天災,人為因素也促進了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擴大了它的`規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經濟發展中應該重視環保,只有真正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選自《中學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動)

  1.請簡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2)

  (3)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對說明內容的概括能力: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主要內容,並篩選提取重要資訊。可以透過找中心句、過渡來概括主要內容。第④段、第⑥段是過渡段,從中可以提取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參考答案】(1)地質條件;(2)暴雨或強降雨;(3)人類活動或人為因素。

  2.第⑦段中劃線句運用了作比較、【 】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 】。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先判斷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再結合句子具體分析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有:

  舉例子:形象具體地說明了……;列數字:準確具體地說明了……;作比較:透過比較,更突出地說明了……;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下定義:科學準確地指出了……;分類別:條理清晰地說明了……;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

  【參考答案】列數字表明短時間內森林覆蓋率銳減,具體準確地說明了人類過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環境的惡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3.第②段“它往往發生在山區等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一句中,加點的“往往”一詞不能刪掉的理由是什麼?(2分)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對說明語言的品析能力。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應注意修飾性、限制性詞語,如:可能、左右、幾乎、一般、大約、絕大部分、基本上、個別等。先解釋這個詞的主要意思(或分析其作用),再結合句子進行具體分析,最後要點明這個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參考答案】“往往”表示大多數情況如此,但不排除個別情況,更加切合實際,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第⑥段文字,在結構上起著【 】的作用,在語言上體現了說明文語言【 】的特點。(2分)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對說明文結構的把握能力和對說明語言的品析能力。通讀文章,能理清行文思路,看出文章各部分間的聯絡,找出過渡性的詞、句、段等。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要抓住句中的動詞、形容詞或擬人的修辭手法、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以及文中的描寫性文字等來品析。

  【參考答案】過渡或承上啟下生動

  5.在利學研究方法和科學探索精神方面,你從本文中獲得了怎樣的感悟?(3分)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對科技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的領悟能力。閱讀科技作品,應抓住關鍵字、詞、句,挖掘潛在資訊,領會科技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參考答案】示例: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需要長期細緻地觀察或蒐集相關資料進行反覆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比較、縝密的分析,需要我們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宿旨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