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精選10篇)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精選1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1

  3月8日看到《刺殺騎士團長》在微信讀書和網易蝸牛讀書上上線,3月10日開始讀,3月11日讀完,為此我還在網易蝸牛讀書APP上購買了時長,以前每天一小時我絕對夠用了,經常還用不完,而那幾天我等不及要讀完它。

  果然還是喜歡村上的作品,到目前為止,能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實在還不多,我好像從最開始,就對他的作品沒有抵抗力,《1Q84》那部長篇小說我也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那時的我還沒那麼熱愛閱讀,但這並不影響我喜歡村上春樹,很多人不喜歡他絮絮叨叨的講述方式,可我偏偏喜歡。

  從閱讀數量上來看,我讀的並不多,但就我讀過的有限的幾部作品來看,他的作品個人特色還是挺明顯的,作品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和作品與作者自身之間的聯絡,看得讓人回味無窮。

  與其他作品的關聯:

  如果看過村上的其他作品,那就很容易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特點,以及與其他作品之間的聯絡,《刺殺騎士團長》裡面很多橋段和情節跟《1Q84》很像,比如:

  謎一樣的少女。《刺殺騎士團長》裡的秋山真理惠和《1Q84》裡的深繪里很像,她們與眾不同,且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也總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彷彿橫跨兩個世界,並能夠隨意穿梭。性格總是那麼孤僻乖戾,跟人交流總有隔閡,但她們從不在意,或者說那不是屬於她的世界的事情,無需理會。她們超然其他一切人之上,不知為何村上對十幾歲的少女如此偏愛,並把她們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

  謎一樣的事物。《1Q84》中無緣無故的兩個月亮,《刺殺騎士團長》中莫名其妙的一個搖鈴。他們都沒有緣由地出現,又不知不覺間消失,你琢磨不透它出現的意義,但是沒有它,這作品便不能存在,是像空氣一樣重要的東西。

  毫無成就的中年男人。若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頹”,離婚後自絕後路,把工作也辭了,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住,靠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這樣低慾望的生活倒是令人羨慕,但長久來看,實在讓人焦慮。現實中這樣的生活,我們通常維持不了不多久,對毫無成就的中年男人的偏愛,也是村上作品的特點之一。

  情人及其突然的消失。村上的作品基本上都離不開情人,他筆下的主人公總是會跟比自己大幾歲且有家室有孩子的女性維持著不錯的情人關係,而這位情人又會在某一天突然離開他,有時候會留下一言半語,有時候則悄無聲息。不知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婚姻生活太過美滿,所以在作品中總想給予主人公一些不一樣的體驗。

  本書中另一個主要人物——免色,讓我想起了村上的另一部作品《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在這部作品中除了主人公多崎作的朋友的名字裡全都含有帶顏色的字,唯獨他沒有,這讓他耿耿於懷,而《刺殺騎士團長》這本書中直接出現了“免色”這樣的名字。讓人感覺:嗯,有意思,村上喜歡這樣玩。

  與作者生活的關聯:

  村上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他自己的影子,他沒上過班,還沒正式畢業就跟妻子兩人經營起了一家小店,白天供應咖啡,晚上改酒吧,經營了三年左右,29歲那年他突然下定決心以寫作為生。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他這樣描述那個時刻:

  那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點半左右,那一天,在神宮球場的外場觀眾席上,我一個人一邊喝著啤酒,一邊觀看棒球比賽。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他決定寫小說。一切都很隨意,很突然,甚至到開始寫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連像樣的筆都沒有,於是去文具店買了一沓稿紙和一支筆。《刺殺騎士團長》這本書中,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變化也很突然,突然被妻子告知要離婚,立刻他就搬出去,並辭掉了之前的工作,還把手機扔了,好讓編輯找不到他,然後開車四處遊蕩,最後借住在朋友父親的舊宅子裡。前後轉換之大,之突然,誰之前不曾預料到的,就像他自己的經歷一樣。

  書中主人公既不聰明,又不機靈,還有點木訥,是那種事業上沒成就也沒賺到錢,還被妻子拋棄的中年男人,靠著那一點興趣愛好和技能——畫畫,頹廢慘淡生活著。

  雖然不一樣,但總是感覺跟村上有點像呢,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曾寫到:

  老實說,連自己讀不覺得自己有經營才幹,只不過覺得一旦失敗了便是窮途末路,才不顧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勞、不惜體力......倘若比作馬匹,我恐怕不是專事比賽的賽馬,而更接近於從事雜役的駑馬。

  所以,我常常在想,他是不是在想象寫作失敗之後的生活,畢竟從機率上講,那樣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很有可能這匹駑馬做出的新選擇,讓他的整個人生髮生了巨大負面變化,往後的生活並沒有比之前更好,相反,是更糟糕,就像他作品中的主人公,頹廢慘淡生活著,說不定也會被妻子拋棄。

  我覺得這是他對自己另一種人生的想象,畢竟他書中的主人公跟他有一樣的愛好,什麼音響啦,音樂啦,黑膠唱片啦,CD啦,總少不了,他把他的愛好都放進了作品中,我在讀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給主人公安上村上本人的臉。

  讀完之後的小感想:

  1、長篇小說真的很長,我看到後面無臉男讓主人公給他畫肖像畫的時候,感覺自己在哪兒看過,但總想不起來,直到看完後從頭翻起,才發現就在本書開頭的引言中,作者寫到無臉男來找他畫肖像畫,整本書是以回憶的方式書寫而成的,這長篇小說真是長到讓我忘記是如何開始的。

  2、有些部分的翻譯有些怪怪的,不過並不多。

  3、村上春樹新作必看——這已成為我的習慣,只是不知道將近70歲的村上還能寫多久這樣的長篇小說,上一步《1Q84》耗時7年,這部也一樣,寫長篇小說太費神了,對體能也是一大消耗。不過或許他早就料到如此,所以早早就開始鍛鍊,現在看來馬拉松和鐵人三項也不是白練的。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2

  和村上結緣,應該是從二十年前開始,98年的夏末,燥熱而沉悶,16歲的我從一箇中部不知名的小縣城到上海讀大學,那時還只是個懵懂的少年。當時看到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不僅被裡面晦澀朦朧的意境所吸引,60年代的日本,昏暗的酒吧,低沉的爵士樂,迷茫內向但又有所堅持的主人公,和幾位女主角糾纏不清的感情,這完全吸引著年少的我,而第一人稱的自述,有著強烈的代入感,讓你進入那個時代,彷彿身邊的環境也跟著變成小說中的時代,分不清哪裡是現實,哪裡是幻境……

  而更讓我覺得村上經典以致把村上作為我尊崇的小說家之一,其實是他的一篇短篇《遇上百分百的女孩》,小說篇幅很短,但對於彼時少年的我,絕對是個百分百的浪漫之作,以至於當時有種想法,經典的藝術(包含繪畫,音樂,小說等)都是本存在於這個世間,只是作者偶爾發現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出了而已,就如宋朝詩人陸游所說:"本天成,妙手偶得知"而經歷了二十年歲月的摧殘之後,愈發覺得這句話是無比的真理。美好的事物本就是存在人們周邊的,只是需要作者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偶然發現並呈現出而已。

  當時同樣覺得經典的就是幾米的漫畫,尤其好的是《向左走,向右走》,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和看村上的《遇上百分百的女孩》同樣震撼,同為能成為經典的作品。甚至於自己的英名i也自幾米的出處。

  回到村上的話題,當時村上的小說裡幾乎大部分都是青年的"我",也很符合當時我的狀態:年輕,懵懂,無知,貧窮,而又充滿對未的迷惘。而當二十年後的今天,讀到村上最新的《刺殺騎士團長》,巧合的是,書中的主人公也是6歲,和我年齡一樣,也是命運的一種註定吧,所以想寫點什麼,也算為未的自己留下點紀念。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3

  《刺殺騎士團長》的故事很簡單,寫的是一箇中年(意識到自己也是中年好像有點沮喪,笑)男子,經歷妻子提出離婚的請求後獨身自駕去異地旅行,後又住在同學父親(名畫家)的舊宅,遇到的或現實或離奇的故事。書中村上一如之前的風格,孤僻卻又頗有女人緣的主人公,老唱機,不同的是,音樂由之前的爵士樂替換成了歌劇和鋼琴曲,而《唐璜》在書中佔了頗大的比重。從捷豹到豐田,到沃爾沃,即使不開車的人也能感受到各種不同車的特性。

  書中感觸頗深的主要是兩點:一是村上對繪畫及藝術理解的獨到之處,二是對人性的洞察,主人公對自己的和解。

  先說繪畫:作為《刺殺騎士團長》小說本身出現的主要線索,名畫家創作的一幅被藏起但卻具有強烈震撼感的代表日本畫。而作者作為屈從商業肖像畫多年的畫家,最終在書中只畫了4幅畫:《免色的肖像》、《白色斯巴魯男子》、《秋川真理惠的肖像》、《雜木林中的洞》(唯一的風景畫)。隨著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我逐漸明白,《刺殺騎士團長》是雨田具彥為了安頓靈魂、醫治創傷的作品。《白色斯巴魯男子》是我身上的"雙重隱喻",是吞噬我正確情思的東西,即我的黑暗面。"你小子在哪裡幹了什麼,我可是一清二楚",這是我的黑暗面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雙重隱喻"存在,我們必須克服自己內心最恐懼的東西,才會獲得自己最希求的東西,即只有直面自己的黑暗面,才有可能打敗它。《刺殺騎士團長》是雨田具彥的救贖;《白色斯巴魯男子》則是我的救贖。書中繪畫的技法自不必說,村上肯定有仔細研究過油畫的步驟:從瞭解物件,想好構圖,到炭筆描線,上色,再層層疊加,這些都是畫畫基本的技法。

  而個人覺得上升到藝術高度的有兩點:

  1以無形勝有形。書中作為畫家的我,在畫物件前不是讓物件在面前坐著寫生,而是先進行交談,瞭解研究透人物本身,透過形體研究其神韻,瞭解其內心世界,抓住其最有代表性的神韻,然後再進行下筆,才能達到形神兼備的最高境界。這應該和作家描寫人物一樣,不求完全形似,但必須取其精髓,攻其一點,描寫其神韻,才能讓物件躍然紙上。

  2作品知道什麼時候是完成的,什麼時候是不可完成的。書中的兩幅作品《白色斯巴魯男子》應該是剛起頭的半成品,只是顏色的堆砌,其中只能隱約看出人的輪廓,但裡面的主角彷彿要從黑暗中走出,具有強烈的生命力。而另一幅《秋川真理惠的肖像》也介於完成和未完成之間,但我卻沒法再畫下去,同時也給了畫更多的生命力,象徵著秋川真理惠漸漸由少女長成一個成熟女性的過程。而畫作把1歲的她永遠的記錄下。

  其次是關於人性的洞察,更多的是書中人物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和解。一個是作為廢材畫家的中年男,在少年時便經受了最親的妹妹的去世(這點和《挪威的森林》男主的好友也是在男主少年時去世驚人相識),男主一直帶著對妹妹的回憶和自己沒有做點什麼就讓妹妹死去的愧疚生活,知道結識了妻子,而追求妻子並與之結婚的理由竟然是因為妻子眼神深處閃爍著和妹妹類似的光芒。在生活6年後,妻子提出離婚,而主角沒有一句追問和情緒化,只是默默的收拾好隨身物品,開始長達幾個月的單身旅行。其實主角一直生活在妹妹的陰影和愧疚中,而在後面刺死騎士團長並由此救出真理惠後,這種愧疚才得到瞭解放,主角才正式和自己進行和解,才有了後續和前妻複合並一起生活下去的情景。

  而黑暗的洞穴又代表什麼呢?原始的本我。"一個人被關在又黑又窄的地方,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開始考慮自己可能永遠在這裡活下去,那比什麼都可怕,那麼一想,就嚇得喘不過氣,就好像周圍牆壁擠壓過直接把自己壓癟擠死——便是這樣洶湧的錯覺,而要在那裡活下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跨越那種恐懼,即克服自己,為此就需要無限接近死亡"只有剝奪了你任何的感官,直面黑暗的恐懼,在那一刻你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助,才能真正面對自己,克服自己,獲得新生,而這時出現的光才是真正的涅槃。

  主人公藉助黑暗的洞穴,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和和解之路,最終像書中說的,不管怎樣,我們要把時間拉到自己這邊。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4

  早在《刺殺騎士團長》這本書還未在中國出版的時候,就有聽說關於其中“南京大屠殺”的描述,如村上春樹這樣的日本知名作家能夠在作品中對這一事件進行承認和反省,必然是極好的。然而這本書並非是一本考察歷史的書籍,就如作者所說的,並不深究屠殺40萬與屠殺10萬這樣數字上的區別,但屠殺的惡的本質是不會改變。

  也許藝術家與瘋子在某種程度上是接近的: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我,去描述一個近似一個玄幻故事。

  主人公是一個熱愛抽象畫的的畫家,卻因為生活所迫而畫肖像畫謀生,所幸精湛的技藝使他業界頗具名聲。然而,毫無徵兆的,妻子向他提出了了離婚(也許只是他神經大條未發現徵兆)。六年始終如一的平靜的規律的生活被打破,也許是生活上的不幸,但是也成為自己在追求自己理想的一個契機。在一段漫長的漫無目的自駕遊旅行之後,他推掉了肖像畫的工作,寄居在美大時候一位朋友父親,著名日本畫畫家雨田具彥家裡,位於偏僻的山上。彼時,雨田具彥因為年老痴呆,住進了療養院。

  一副畫引發了“血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房間的閣樓上發現了雨田具彥的畫,如本書的題目,雨田命名為《刺殺騎士團長》。這幅畫的不可思議之處,引起了主人公的好奇,他開始試圖瞭解這幅畫的創作歷史,和雨田具彥的平生。而以一個社交關係很少的畫家,這無論如何都是極為困難的,這時候,出現了這本書的第二號人物,有奇特姓氏的免色先生。免色透過某種途徑,花費足以使他動心的報酬,讓他給自己畫肖像畫,於此同時,這位富有,偏執,而且同樣充滿好奇心和規劃的人,開始使故事變得複雜起來。

  在這之前的故事還算是正常,直到在為免色畫肖像畫的某一天夜裡,在某一固定的時刻,山上小廟的後面石頭底下總會有鈴聲響起,這使得主人公深感困惑,在免色的幫助下,他們挖開了石堆,底下是一個高約3m的圓形石室,裡面只有一個古鈴。這之後,一個自稱理念的東西,顯現為騎士團長的模樣,出現了。從這裡開始,故事變得玄幻了起來。

  日本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妖神,但是就算持有萬物有靈的觀點的人,也無法想象理念作為一個神靈這樣的東西出現的吧,而這個自稱理念的東西,有究竟是什麼樣的理念,他是否是主人公在轉變畫風風格的時候,出現在其大腦中的一種東西,透過精神病人的視野,將其描述出來呢,未可知。

  雨田的經歷不斷被免色發掘出來——納粹德國時候在維也納留學的經歷,弟弟在侵華戰爭時服兵役,退役後自殺的家族往事,似乎這幅畫的背景漸漸清晰。而在這一線索的背後,另一條線索也在暗自發展。免色的計劃,或者說他從未承認這是計劃正在進行。免色委託了他第二幅畫,畫一個疑似自己女兒的13歲小姑娘秋川真理惠的畫。總之免色也是一個有著怪異思維的人。

  故事發展到第二篇流變隱喻篇,幾乎沒有看懂。主人公在痴呆的雨田具彥面前表演了殺死騎士團長,之後進入了另一維空間,在這個抽象的世界裡躲過隱喻的吞噬,重新回到人間。隱喻是抽象畫鎖具有的特徵,是否意味著作者殺死了自己新的理念,放棄抽象畫的理想,對人生價值有了重新的認識?透過這一旅程的而考驗,救了溜進免色家的小姑娘。這段經歷要說明什麼,與找到失蹤的秋川真理惠又是怎樣聯絡的,總覺得不可思議。

  故事最後,經歷過這些的主人公與妻子重修舊好,又開始畫肖像畫。而免色似乎也達成了什麼計劃,秋川真理惠過著一如既往的生活。那幅刺殺騎士團長的畫,與自己的白色斯巴魯男子的畫,在一場火災中失去。

  在這本小說中,同樣看到了作者奇異的生活理念: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妻女友,透過情念讓遠方妻子受孕的想法,與1q84極為相似。

  故事在某方面來說是稀奇古怪的,但作者總能透過節制的表達,使得句子變得十分有意味而不顯得譁眾取寵,在這一點上,令人敬佩。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5

  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坦白講,作者真實的表達意圖可能我尚未明白。但我理解的《刺殺騎士團長》,實際上就是將自己過去的不堪“刺殺”,最後懂得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男主(我竟然忘記了男主的名字)心中的“騎士團長”是死去的妹妹、是分崩離析的家庭、是逝去的愛人;免色心中的“騎士團長”是小惠,他一直割捨不下的是可能是自己的女兒;具顏的“騎士團長”則是理想(反抗法西斯)、是曾經深愛的女人......男主肯定是境界圓滿,達到了超脫的境界,能夠平和的接受自己、他人和這個社會了;免色最終尚未割捨心中的“執著”,內心承受著巨大的折磨,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改變、去獲取、去達到目的;具顏,我認為從他畫出《刺殺騎士團長》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超脫了,他心魔已死,固然能夠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日本畫畫家。有時候、有些事,只能認命,無論你怎麼爭都爭不來,比如你愛的人不愛你了,你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心意;比如你的親人去世了,無論你如何覺得世道不公,也無法挽回她的生命...除了接受,別無他法,否則內心便會接受午間的折磨。

  但是反過來說,我更想把免色跟男主的性格結合起來,該爭取的爭取,該放下的放下。那樣便不至於後悔亦不至於煎熬。

  另外,裡面本身有很多拉丁詞彙被翻譯成日語,現在又被翻譯成中文,特別是一些名詞,看得有些晦澀,可能是我功力不夠深厚。體驗度稍差。

  作者的描寫一如既往地細膩、甚至鋪陳的有些緩慢。但這就是村上村樹吧!

  人都是在不斷地“否定”與“肯定”中成長的,接受過去的“否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他人與世界,便能真正地逍遙豁達。

  那麼,你心中的“騎士團長”又是什麼呢?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6

  夜深人靜,摒棄一天腦海裡堆積的雜念,給思維留點空間,用文字記錄《刺殺騎士團長》些許感悟。最早拜讀村上春樹的著作,是那本經典的《挪威的森林》,當時還處於到懵懂的學生時期,青春萌動、荷爾蒙迸發,只觀注於書中的情愛描寫,就像當年看過的《廊橋遺夢》,完全看不懂主人公的內心活動,也無從去探究作品的真諦。

  當自己過了而立之年,讀完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恍然發現主人公的心理描寫遠比情色情節有趣且豐富的多。書中以畫家為主線,從突如其來的婚變徐徐展開,手足情深而又早年離去的妹妹,看似波瀾不驚的婚姻其實早已危機四伏,前期緩慢而又細膩的鋪墊,主人公平靜的內心其實充斥著劇烈的矛盾和掙扎。風流一生的免色,早已被戀人的隱忍和付出而感動,精心、巧妙的佈局,利用畫家為了接近與戀人”疑似“的女兒,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直到最後才撥雲見日。雨田具彥的畫緊密契合著作品主旨,從中引出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戀人的追憶,畫裡畫外都是複雜人性的真實寫照,無時無刻地追問著人生的意義。

  複雜的人性、複雜的人生,人生的意義何在?我們每天都會在心裡這樣問自己,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每一部文學作品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角,答案永遠在自己心裡。沒有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人生就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內心深處各種情感和思維的碰撞與搏弈,每一次抉擇都代表著一種態度和方向。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7

  生命終會結束,就像唐璜的菜刀刺死騎士團長,畫家雨田聚言年老到再沒有意識,曾經創作的意念一般的東西如今也要上演早已寫好的指令碼,而寫指令碼的人也已經古稀之年。

  世間上演的,書裡上演的,莫如說村上春樹特有的故事裡,因為太過細膩,太過真實,而使我相信還有意念的世界真實存在,這確實給我帶來了更多困惑,我的意念盲目的在世間衝撞。眼前的當然還算不上難熬,只是也許因為故事看多了越發病態,從而產生強烈的不適。

  盯著裂開的螢幕不覺睏意襲來,書裡的世界給我帶來更多變數,我感到不安。陽臺淡淡的LED燈,不管不顧,蜷縮在被子裡。約四十分鐘後醒來,大腦好不清醒,有被夢魘住了的感覺,但我什麼都沒做,我還是不能掙脫,要好一會才能清醒,我不知道我是真正醒來還是就人存在意義上的醒來,然而顯而易見我無事可做,我一直虛偽的表達自己的愧疚,然而我卻是一種病態的存在,作為寄生而存在。

  我不明白為什麼,是因為作為思想的暗物質在宇宙的哪一角發生了不可避免的激烈的衝突嗎?

  時間這東西永遠在意念爭執不休的時候大尺度的跨進,就像騎士團長說的:意念這東西本就無有時間的概念。

  我還自然做不到那種無所畏懼,我喜歡村上春樹書中糾結放不下的細節,很是佩服這樣的文筆,我單純只是猜他非常重視思想或類似意念的東西,尊重意念。花大力氣去長篇描述,以達到問心無愧,當然這全都是我的猜想。

  有時用很長時間去看一本書,結果帶來了無窮的困惑,迷茫的更加深了。如果用恣意的心態說人們所著的書,只是不知所云。哪一本書可以真正解決我的困惑。即使這樣認為還是期待看完它,看最後的結局,或者哪一天把故事再從來看一遍。這樣想也許受惑於浪漫的流行音樂,現實的殘酷我們終將經受,就像所有生靈終將會死去。

  我仍然還是知之甚少,不能夠感悟更多。還經歷的不算多,畢竟於我,生命還是初升的太陽。然而我被大氣磅礴的日出震懾住了,可以將此喻為困惑的啟使吧,那人生最後荀爛的夕陽,在結尾之際又被這樣再次上演的震撼嗎?所謂年老尋到人生的真諦,難道不是意念匆匆向時間認輸了嗎?說到底村上春樹也不相信,騎士團長最後不也結束了嗎?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8

  週末窩在被窩裡,把《刺殺騎士團長》看完了,這本書看得是真的很慢。書和人一樣:反覆拿起,反覆放下,零零散散,最後就索然無味了。所幸書是沒有脾氣的,它可以任你隨意擺弄。

  這本書一開始看得是有點雲裡霧裡,畫中的人物透過理念形體化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和你對話,引領你走入另一個世界,慢慢的剝開歷史的紗幔,傾聽一位風燭殘年老人內心最真實的孤獨與吶喊。

  小說的魔力就是這樣,高潮未到之時,總是諜影重重,所以在真相迸發,情感噴薄浩浩湯湯之際,小溪匯入海洋,繼而驚濤駭浪,那種震撼,是無法想象的。

  我在文中兩處有淚目。

  一處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細節描寫,一雙冰冷的手感覺硬拉著你讓你親眼目睹一個處於政治道德情感漩渦之中糾結徘徊的青年拿起軍刀砍下一顆顆鮮血淋漓無辜者受難者的頭顱,一切只能旁觀,只能那樣做而已。

  另一處是“我”在雨田具彥病房內舉起了尖刀,垂老的雨田具彥掙扎著,憤怒著,看著我刺殺了“騎士團長”,彷彿穿越了將近百年,為老人完成了最終的夙願,“騎士團長”是什麼?納粹嗎?戰爭嗎?與愛人的分離嗎?死亡的恐懼嗎?

  可能是吧,也可能都不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有很多,關於婚姻中靈與肉的抉擇,關於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關於歷史戰爭中人性的拷問,很多很多。

  人人心中有場雨,你可以佇立,無人來擾,心情無比靜謐,這場雨,永遠不會止息。有些事,相信為好。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9

  這是一個村上春樹公司生產線出品的一個典型產品,有可能還是集大成者。在這部小說裡,村上春樹非常嫻熟地運用奇幻、戰爭、歷史、隱喻、影射、白描等手段,講述了一個“洞穴”和“隱喻通道”的故事。孤獨疏離的主人公、特別的女孩、信手拈來的信,當然還有菲茨傑拉德、威士忌和古典音樂等標誌性符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36歲,以畫肖像為業的畫家,在某天妻子提出離婚後深受打擊,數月漫無目的數月漫無目的、孤獨傷心地流浪在日本東北地區和北海道。後來受到美術大學時期的好友雨田政彥之邀請,因而住進其父雨田具彥的工作室舊宅中。友人父親雨田具彥是日本十分出名的畫家,老畫家討厭塵世喧囂,過著隱居的創作生活。“我”在工作室舊宅的閣樓中,發現了一幅具彥未曾載錄在任何地方的作品《刺殺騎士團長》。這幅畫的題目,取自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的開頭,歌劇中,主角唐璜本欲非禮未婚女性安娜,故身為騎士團長的安娜父親便出現與唐璜決鬥,最終卻被唐璜殺死。雨田具彥將這個場景“翻案”為日本飛鳥時代(約6世紀末-8世紀初)的日本畫,有別之處更在於畫面左方,竟有歌劇中不存在的長臉男從地底探頭而出,作為觀看這一幕慘劇的見證人。這幅血腥又深含無言意蘊的傑作令“我”的靈魂為之震撼。

  “我”對這幅畫十分在意,想追尋畫作背後的迷團。而後,“我”又在現實中遇見一位謎樣的白髮富豪免色涉以及疑似免色私生女的孤僻女孩秋川真理惠,進而又遇到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例如畫中那位被刺殺的騎士團長竟出現在現實世界中,並自稱為“伊狄亞”。

  進入第二冊,謎團一一揭曉,村上重現了雨田具彥、繼彥兩兄弟的痛苦戰爭記憶。時鐘撥到上世紀30年代,兄長具彥留學維也納學畫期間正值德奧合併,與奧地利戀人共同參加了反法西斯組織,因涉嫌密謀刺殺納粹高官,不幸被捕,戀人被處以死刑,具彥亦受到殘酷拷問。其弟繼彥性格老實,本應繼續在大學深造、成為前途無量的鋼琴家,不料因徵兵捲入了南京大屠殺。他接到上級指令用軍刀殘殺俘虜,這在戰時是無法抵抗的命令。戰場上砍殺俘虜的一幕使其精神遭受重創,退伍後留下描述當時慘景的遺書決然選擇自殺。然而這一切在當時軍國主義氾濫的社會背景下,被視為懦弱無能、羞於啟齒的事情,遺書被悄悄地燒燬。戰爭帶來的失去兄弟和愛人苦痛促使雨田具彥則將悲憤與那段厚重的歷史訴諸於畫。此時秋川真理惠失蹤了,要求“我”將之殺死,重現畫中場景,才可以得知少女的`下落。而“我”像雨田繼彥遵守長官命令殺害平民一樣刺殺了騎士團長。隨之是畫面左方那位神秘長臉男的出現,他開啟了一條隱喻通道,使“我”進入其中接受考驗。最終,我通過了“隱喻通道”,少女也平安歸家。“我”不僅穿越時空,而且迴歸現實,與妻子破鏡重圓,並生下一女。

  構成這篇超現實奇幻小說的多種元素在作者之前的作品幾乎都有蹤跡可尋。騎士團長這樣一個超現實的人物形象,讓人聯想起了《尋羊冒險記》裡的“羊男”或者《海邊的卡夫卡》裡的“山德士上校”;冷靜且早熟的邱川真理惠。這樣的少女形象,又像是《1q84》中的深繪里、《舞!舞!舞!》中的雪。雨田具彥的弟弟,以為擅長彈奏德彪西的鋼琴家,則在經歷過南京大屠殺之後選擇自殺。這又幾乎是再現了《奇鳥行狀錄》中涉及的諾門坎戰役的隱喻。

  總而言之,儘管閱讀村上春樹曾經給我帶來過極佳的體驗和心理慰藉,可在讀完這本《刺殺騎士團長》時,可是卻因為過多的相似性,使得最終讀完全書內心似乎毫無波動,甚至還能感到些許失望。

  村上一反過往結尾失落的常態,在故事最後給予正面希望,更讓小說終止在這一句上:“騎士團長真的存在。我對著身旁熟睡的女兒說道,你最好要相信’”村上在結尾強調“相信”的力量,傳遞出呼籲年輕人正視歷史的訊號。

  《刺殺騎士團長》讀後感 篇10

  儘管有著無可辯駁的衰退跡象,儘管行越越囉嗦,我還是幾乎一口氣讀完了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

  熟悉的意象都在,作家用慣了的各種具有現實指代性的非現實元素幾乎都在,只是這次的故事更加簡單,故事水面下的冰露出的部分更少,而非現實世界的構建幾乎沒有,作者只在情節最關鍵的部分設定了幾條通向非現實的小路,小到幾乎難以自圓其說,讀者越越難以捕捉作家到底想表達的意思。

  而且,村上春樹應該是學習了繪畫。

  中對於繪畫知識和創作過程的描繪,如果不經過系統學習,是很難寫出的。而且,村上用了學創作的眼光看待繪畫藝術,比如無論是白色斯巴魯男子的肖像畫還是秋川真理惠的肖像畫,比起已經畫完的部分,作者對未畫出的內容更加耿耿於懷。是藝術之間的相通性也好,是作者別具一格的理解也罷,中的繪畫都有了優秀學作品一般的美感。

  我不妨猜測一下,作者在對繪畫藝術的探索過程中,一定是感受到了某種“非現實因素”,而這種非現實因素作者無法很清晰地把握住(畢竟是一個新的領域),所以無法在上面構建一個類似《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那樣的非現實世界,有其自己執行規律的世界。

  在書中,“我”在畫家雨田具彥家裡的閣樓上發現了一幅名為《刺殺騎士團長》的畫,是畫家沒有公之於眾的作品。無論是畫家將畫隱藏的原因,還是畫家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畫中人物的具體含義,都具有向內探索的意義。而自從發現畫以後,各種奇怪的人物和事情就屢屢出現:住在對面上豪華別墅中的免色先生,1歲的少女秋川真理惠及其姑媽秋川景子,樹林中的鈴聲,石頭下面的地洞及古鈴,以及只以意念狀態存在的騎士團長。這些因素同時出現,但這次沒有對“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只是目睹了一名少女的成長,以及與早前出軌的妻子複合了。

  可以聯想情節有些相似的《奇鳥行狀錄》,其中的“我”需要下到井底,需要與不具現實狀態的“惡”搏鬥而奪回妻子。而《刺殺騎士團長》要溫和許多,少女的成長有驚無險,“我”與妻子的複合也順理成。至於孩子,一定是“我”的,那個色情的夢,妻子一定也感受到了,而且明白,“我”透過意念中的交合使妻子懷了孕。這種隔空sex的寫法也不是第一次用了,《1Q84》裡面天吾和青豆就是在不同的空間完成的交合而使青豆懷孕。作者對於意念中發生的事情似乎樂此不疲。

  而本書的最後,“我”重新走上了肖像畫家的道路,而放棄了非現實主義繪畫的探索工作。其間,“我”畫了四幅畫:免色先生的肖像畫、秋川真理惠的肖像畫(未完成)、林間地洞的畫以及白色斯巴魯男子的肖像畫(未完成)。這四幅畫表面上是寫實的風格,但作者表示,那都不是簡單的寫實,而是在形式上有新的探索,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畫中人,又不是簡單地看出,而是作為一個整體把握,其中有類似“精神”的東西存在的。

  其中,地洞是一切非現實的起點,而斯巴魯男子和真理惠的肖像畫都有其不能完成的原因。畫的未畫部分到底是什麼,作者沒有說明。但是可以肯定,斯巴魯男子的肖像沒有畫完的原因,和雨田具彥沒有公佈《刺殺騎士團長》這幅畫的原因應該是一致的,應該是防止一些“惡”被釋放出。而真理惠的畫沒有完成,應該是為少女人生的留白,未完成的內容代表了人生捉摸不定的可能性吧。

  公平地講,本書無法與村上巔峰時期的幾部長篇小說相比。期待著村上構建一個迷人的非現實世界的讀者可能會很失望,畢竟這是村上小說的殺手鐧,我們早就習慣於在那種世界裡徜徉,然後明確感受到作者藏在每一個意象裡要說的話。

  而這部作品中,我可以明確感受到作者隱藏了自己要表達的東西,就像書中的雨田具彥,對自己在奧地利驚心動魄的經歷絕口不提,只畫了一幅與自己以往作品風格迥異的畫,藏在閣樓裡。作者恐怕也是有更多直白的表達,卻把它們藏在長篇累牘的描寫裡。至於中提到的讓中國人激動不已的幾句作者的戰爭觀,可以理解為作者為了吸引讀者而故意放上了自己的看法(想想如果整本書都是指代不明的情節,那該有多枯燥)。本書的重點並不在那裡,因為村上並不是那種喜歡到處宣揚自己政治立場的歷史觀的作家,他感興趣的是非現實,非現實!

  因此我不願意承認這部作品是作者的衰退,而願意把它看成作者在全新的藝術領域的探索,走到了非現實的門口,敲了敲門就離開了。就像“我”重回肖像畫的創作——畢竟無論怎麼解讀,肖像畫都應屬於不能再現實的藝術形式——作者沒有在繪畫能夠提供的解讀空間裡走太遠,而選擇了留白。可惜固然可惜,但是繪畫這個作者從未涉足過的領域,我們得以領略作者對它的解讀和嘗試,對於我等腦殘粉讀者說,也是幸事一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