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遊記散文包括哪些

著名遊記散文包括哪些

  遊記散文主要是對於景點描述以及作者的感受有感而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著名遊記散文,歡迎參考閱讀!

  著名遊記散文1

  背起行囊與八月的輕風相約在路上,在金秋的夢幻中,帶著一顆好奇與懷舊的心踏上旅途。只想近距離與你接觸,在歷史的烽煙中找尋你當年的模樣,而你已在歷史中消失,那段歲月早已隨著一縷輕風,掩埋在時光深處。如今,那座古老的宮殿依然存在,被人們冠以博大而恢宏的名字——瀋陽故宮博物院。

  浩瀚的烽煙,給古老而神聖的宮殿增添了莊嚴與厚重,你博大的胸襟,在歲月的長河中鑄造了歷史的文明。故宮在歷史的風中沉睡,在新中國的光明召喚中,這座偉大的皇城展開懷抱接納四面八方的遊客,昔日只有皇帝才可出入的皇宮禁地,如今平常百姓也可以一覽它曾經的容顏。浩瀚煙波的猙獰歲月,這座皇城裡悠遠的故事,銘記在歲月的鐵蹄下,永久儲存。

  兒子對故宮充滿了好奇,我們對故宮的一點了解,都是來源於書本和網路圖片上,在圖片中欣賞過你琉璃飛簷的雄偉風姿。為了滿足兒子的心願,也為了勾起兒子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今天我們帶著懷舊與憧憬的心走進你,走進這座古老的宮殿,你在歲月的塵埃中洗淨了靈魂,敞開博大的胸懷,以恢宏的氣勢穩站在天地之間。

  我與兒子乘坐火車到達瀋陽車站,穿過人頭攢動的地下通道,在南公交一站乘坐公交車到懷遠門。剛一下車就感受到了皇城古樸的氣息,順著懷遠門往裡走,就是瀋陽故宮了。硃紅的宮牆,金色的琉璃,在陽光下閃動著耀眼的光芒,高聳厚重的城門,等級森嚴的宮殿,處處彰顯著皇城至高無上的權利。曾經的皇城,歷史的青石板上踏過多少帝后的足跡,撫摸著硃紅的門扉,我掌心的所到之處,許是和哪位先人的足跡吻合,烽煙瀰漫的皇城,在四百多年前的陽光下燦爛過、輝煌過。

  這座皇宮是大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的皇家宮苑。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汗、滿、蒙族建築藝術於一體。1625年,努而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在瀋陽定都,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瀋陽故宮之開端。瀋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房屋500多間。順治初年,清朝遷都北京,盛京宮殿作為清朝的“開國聖蹟”,加以特殊的保護。乾隆時期,這裡為清帝東巡駐蹕之地,又加以重修和擴建,開成這座皇宮與行宮並存的宮苑建築群體。

  我們在大清門入內,在大清門北面御路拾階而上,是“月臺”,臺的正中,是始建於後金天聰的崇政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築,周圍石雕欄杆,大殿的屋簷上是金黃色的琉璃瓦。瀋陽故宮崇政殿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崇政殿就是老百姓眼中的“金鑾殿”,整個“金鑾殿”金碧輝煌,高潔典雅,彰顯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鳳凰閣坐落在崇政殿之後,是後宮院落的門樓。鳳凰閣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石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圍廊,屋頂是鑲綠剪邊的琉璃瓦,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此樓是盛京當年最高的建築,皇帝和嬪妃在此處觀賞日出,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的美稱,鳳凰閣上藏有乾隆帝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的九龍金匾。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是尊貴和吉祥的象徵,皇太極以它為后妃寢宮正門命名,就是取其吉祥之意。沿鳳凰閣的青石拾階而上,悠遠歷史故人的身影鎖在斑駁的記憶裡,四百年的滄海桑田,掛在褪色的琉璃瓦上,是否還有些許的餘溫,時光塵埃的記憶在流逝的歲月裡封存。

  鳳凰閣的後面是皇太極的後宮,是建在皇太極大內宮闕中軸線上皇帝的寢宮。除清寧宮外,還有東西配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等。清寧宮是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的寢宮。關雎宮俗稱東宮,是皇太極宸妃海蘭珠的寢宮,海蘭珠是中宮皇后的侄女,永福宮莊妃的姐姐,她們都是出自蒙古同一個家族。皇太極和海蘭珠還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皇太極對海蘭珠寵愛有加,皇太極雄才大略,一個馳騁疆場的皇帝,竟有如此真摯的兒女之情。

  永福宮是西次宮,這裡是莊妃布木布泰的住處。莊妃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孝莊文皇后,順治帝的生母,歷經清初三朝的傑出女性。孝莊嫁給皇太極是當時的政治聯姻,陪伴皇太極18個春秋,在這不算短的18年裡,又有多少個不眠之夜,獨自在繡榻上等待,唯有她自己知道。孝莊以期智慧的頭腦和博愛的胸懷,在風雲變幻的深宮中,在政治鬥爭中,由一個單純的蒙古姑娘,變成了一位老練的政治家。

  御花園位於清寧宮的北面,園內亭臺樓閣,栽植著各種常青的蒼松翠柏,用太湖石堆的假山,秀美端莊,假山上的涼亭,蘊含著幾分清幽恬靜的氣息。假山下的漢白玉拱橋,昔日皇帝和嬪妃的身影早已淡出了視線,橋下清澈的溪水,在輕風的吹皺下奔湧出點點浪花,又像是故人的眼淚,在深鎖的皇宮庭院又有多少紅顏哀怨的嘆息。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是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神聖的地方。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殿內有精緻的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氣勢磅礴,栩栩如生。殿內有寶座、屏風及燻爐、香亭、燭臺等,這裡是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

  瀋陽故宮作為清朝最初的皇宮,這裡留下了兩位皇帝和嬪妃的身影,瀋陽故宮承載著四百年的'風雨滄桑,屹立在歷史的塵埃中,以你博大的智慧,在四百年的歷史風雲中依然保持完好。如今這裡只是一座空城,那些故人的家國夢,在歷史中封存。琉璃黛瓦的屋簷下,透著四百年風霜的薄涼,曾經進進出出的故人,他們的足跡落在宮殿的門檻上,被歲月流逝的風吹散。手握皇權的皇帝,早已被載入了史冊,那些爭風吃醋的嬪妃,那些給皇帝出謀劃策的大臣們,那些深宮裡幽怨的宮女和太監,都是歲月塵埃中微不足道的過客。

  歷史在向前發展,封建王朝在特定的時刻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今天,在崛起的新中國下,讓你在戰火中重生,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下,復原你華美的容貌,展示在世界各國人們的面前。

  午後,我們帶著不捨走出了故宮的大門,與你揮手告別的那一刻,你已在我的心中珍藏,成了我今生去過的最壯麗的風景。

  著名遊記散文2

  背起行囊在最美的金秋十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懷著一顆安靜的心,與金秋的輕風相約在路上,拂去一切的浮華,懷著好奇與神秘的心與你近距離接觸。走近你,用碧水詩畫的情懷,感受千年古洞的奧秘;走近你,摒棄世俗的喧囂,以一顆純淨的心,與你擁抱。

  假期,忙裡偷閒,帶著兒子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無限風光。為了對兒子的學習有所幫助,也為了探尋千年古洞的歷史遺蹟,我們選擇了本溪水洞一日之行。

  本溪水洞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東部山區,距本溪市區28公里,景區面積1。6平方公里,是以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為主,集山、水、林於一體的自然景觀。本溪水洞是目前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各種自然造型的鐘乳石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你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神奇。

  假期,旅遊的人很多,我和兒子去得較早,剛開館就進入園區了。因提前在網上買的票,省去了排隊買票的麻煩,所以入館非常順利。坐電瓶車到達水洞入口,先進入的是旱洞,旱洞長280米,位於水洞左側,與水洞向背相生,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曲折迷離。最低處需彎腰才可以透過,為了能順利透過,只能躬著腰走,所以這裡得名鞠躬洞。

  旱洞內各種恐龍雕塑栩栩如生,有霸王龍、三角龍、深林龍等等。在幽暗的燈光下增添了無限的美感與神秘。

  進入水洞,就感覺到一陣寒風迎面吹來,溼氣很大。隨著人流,我們排著隊,先領了棉衣,坐上指定的船隻開始參觀水洞中的奇觀景象。洞口呈半月型,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寬25米,洞口呈半月型,進入水洞裡十分的寬闊,可同時容納40搜船隻通行。

  遊戈在水洞的河道上,彷彿走進了龍宮仙境,各種造型的鐘乳石在燈光的折射下美輪美奐,洞頂和巖壁的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群發育,呈現各式物像,自然生長。根據它們不同的神態,各自的像型特徵,取了不同的名字,如竹筍沖天、十八羅漢、南海觀音、銀河潮湧、寶蓮神燈……

  洞內岩溶發育良好,河攤上,岩層裂隙或斷裂處,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為我國北方地區所獨有,被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

  河道內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內五彩繽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水洞全長2800多米,最開闊處高32米,寬50米,河道曲折蜿蜒,被稱之為“九曲銀河”。船在不停地前行,洞頂上的石柱,時不時會滴下幾滴水落在我們身上,船行過低處,需要我們附身趴在船上,才能順利透過。從洞頂倒掛的石筍在我們眼前掠過,我伸手就能觸控到上面垂下來的石柱,這種感覺就像穿行在仙境裡一樣,讓人覺得特別震撼,特別神秘。

  飛泉迎客,倚天長劍,岩石上裝點著五顏六色的霓虹燈,隨著小船的划動,碧綠的水面像綢緞,閃著璀璨的光芒,彷彿置身仙境。頭頂上無數的鐘乳石垂向水面,高低錯落,像一盞盞華麗的吊燈。

  走進水洞,走進了夢幻一般的世界裡,神秘、驚奇、趣味盎然,水洞裡吹過來的清風,輕拂過肌膚,有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感覺。萬年前形成的鐘乳奇觀,是自然界送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銀河兩岸鍾乳林立,石筍如畫,千姿百態,洞頂鍾乳高懸,晶瑩斑斕,它們用歲月的手一筆一筆雕琢出來的。

  “鍾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餘暉西下,隨著洶湧的人流我與你揮手告別,有些不捨,又無可奈何。我只是洶湧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一員,你亦不會記得我曾經來過,可你卻將的我足跡永久收藏。

  再見了,神奇夢幻的水洞,你的美已深藏在我的記憶裡。

  著名遊記散文3

  聖唐山位於廣西金秀大謠山境內,海拔1970多米,集秀、美、奇、險於一體,依舊保持著濃厚的原始風貌,讓無數遊客由衷神往,留連忘返。

  登臨聖唐山,呼吸在清新的空氣裡,一種融會貫通的快感由然而生,一種推陳出新的感覺遍及全身,彷彿生命在這裡受到了洗滌,使人一下子變得神奕氣爽起來。

  春天的聖唐是相當美麗的,處處披上了綠色的盛裝。

  儘管爭春的花早已開過,但一些與世無爭的不知名的山花依然競相努放,反而顯得格外奪目,更加嬌貴。潺潺溪流順著山間流淌,帶來微微清風,歡唱著生命之歌。鳥兒在林間裡鳴叫,親切而溫馨,演澤出婦唱夫和的和諧音符。

  極目遠眺,山巒疊障,山外有山,奇峰竟秀。偶有些山峰被白霧環繞,便顯出午些詩情畫意來,讓人浮想聯翩…………

  聖唐山的日出和日落是最有詩意的了,也是最難得看到的美景,聽說登峰百次偶遇一二。當太陽從東方破曉的時候,萬道霞光從遠處山巒間噴簿而出,層層白務便開始浮動起來,形成萬傾雲海,當霞光穿透雲海時,紅霞又把雲海染成了紅色,漂移的紅色託著初升的太陽預示著新的美好的一天開始了。而當太陽拖著晚霞西下的時候,卻又是另一種極致的景象。此時太陽好象是被故意頂在了西邊的山塵上,讓其把餘輝散滿大地。回望四周,松林盡染,夕陽無限好,就如自身遊走在美麗的畫圖之中了。

  聖唐山的清秀是讓人無法忘懷的,美景無處不在,奇險無處不生。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型怪異之石柱石峰,原始森林裡珍稀物種,山高水陡的流銀飛瀑,置身境地,如入仙境,便會讓人忙卻了塵世的浮燥和煩惱。更有萬丈懸崖上開鑿的棧道,行於其中,頭上不見天,腳下不見底,有如行走在空中的感覺,奇險無比,給人在閒情逸致中得到刺激,得到全身心的放鬆。

  自踏進美麗的聖唐山,我便尤於踏進了夢幻般的世界裡。讓清風浸潤著肌膚,輕拂在臉面上,就有種與自然親切的感覺。行走在參天大樹下,遊走于山間小道中,一種情懷由然而生。這時我就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這才是我們的根本啊!

  哦,美麗的聖唐山,美麗的大謠山!

  著名遊記散文4

  郴州蘇仙有龍巖古剎,與翠江相伴,傳言有龍身葬於此,並有碑文佐證。

  丁酉年初秋,風和日麗,一騎一人,沐風而去。晨從東江河畔始,於晌午至翠江河畔,見路旁一鐵牌——龍巖古剎,前行千餘米。

  路彎且陡,碎石無數,唯有推車前往。越山兩座,見一小廟,內有菩薩,高瘦,站姿。廟左右皆為小路,且有樹木遮蓋,方向難定。忽見一車,上前問之:“龍巖古剎,何往。”車主曰:“右邊山澗既是。另,古剎有求必應,若許願,甚好。”

  復往前,至山澗,佛音繚繞,柴門狗吠,青磚瓦房於綠山環抱之中。房後有觀音菩薩,背靠山洞,洞內常年流水,且透光,實系洞透山而過。“阿彌陀佛,”有中年女人聞聲而至,曰,“施主請進殿歇息,再至古剎前訪千年古塔。”

  古剎大殿內有彌勒、千手觀音、羅漢、唐僧諸佛,門前有石獅兩尊,對聯一副,懸掛左右,左書“一池清泉古剎甘露清涼地”,右書“四面禪山龍巖虛竹禪雲天”。

  殿前古塔令人稱奇。古塔藏於青竹綠樹之中,塔分左右,皆為七層,褐紅石頭壘成,雖不高聳入雲,但莊嚴肅穆。塔身刻有圖,左塔一層為龍,三層二鳳同舞,四層為大小雙圓同心,似古時箭靶,寓意為何,不得而知,再上層仍有圖,被時光摩擦,難以分辨;右塔一層為麒麟,三層之上,和左塔相似,不多言表。塔後六尺,有古墓,石頭圍成,鑲有三碑,碑文清晰,上有萬曆年、大法師等字樣,系古剎始建年月佐證。

  古墓有古塔守護,於湘南地方,實屬罕見。心,肅然起敬,面朝古墓,跪拜,三叩首,頭點地。並默唸心願,望仙靈見憐,庇佑成真。

  中年女人賜予電光,曰:“後山靠右,有觀音洞,洞內幽暗,為法師打坐成仙之地。後被百獸聽聞,於是乎,蛇蟲、蝙蝠、螃蟹均常年盤踞洞內,以沾仙氣。”我愕然,心生畏懼,臉色劇變。其見狀,告慰:“百獸亦是仙,何以傷人?”

  拾階而上,約五十步,先見古剎法師在黑土勞作,彼此問禮、答禮。話音剛落,抬頭,忽見一洞口,一丈高,涼氣逼人。斗膽進洞,蝙蝠“噗嗤”飛出,幸事先得知,免於大驚失色。此洞兩端見光,中段陰暗,不見五指,形似丹霞穿坦。

  復回大殿,誠請菩薩庇佑心願成真。後與中年女人長談。其曰:“吾本山間迷路之人,系一綠色蝴蝶引到此處,便安身於此,不再離去。算來,已九年有餘。”又曰:“修葺古剎之時,請村民安置觀音菩薩,石料極重,村民百計不成。古剎法師言,輕輕請菩薩上坐蓮花臺,即可。村民從之,果然,輕抬手,菩薩已自入蓮花臺,頭頂亦似有仙氣繚繞。此古剎之前,常有龍騰之吉相,本月初七,一金龍現大殿之前,後飛往廣東。上月,有韋陀菩薩斬妖烏雲現大殿左上,劍指翠江邊另一古剎。法師言,此為翠江邊現妖氣,韋陀除之,此後天下平安。”再曰:“唐萬曆年,有得道高僧攜皇室後人隱居於此,為躲避皇帝追殺。皇帝之爭,殃及兄弟、叔侄,人心惶惶,命不如黎明百姓。此地名曰龍巖古剎,應與唐時皇帝干係頗大。”

  後,俯身讀大殿牆內古文,知古剎曾受人捐贈無數,從唐至今,有捐贈田土、錢幣、勞力等善人。歷代古剎法師一一記下,並刻石碑鑲入牆體,告知後人。

  想來,龍巖古剎,古往今來,龍之命脈,誠往者,龍馬精神,事隨人願,出神入化,非凡人可解。

  著名遊記散文5

  國慶節放假期間,我和老婆、兒子一塊兒去欒川縣雞冠洞、重渡溝旅遊。其實,這兩個景區八年前我就已經去過,這次去主要是想讓老婆放鬆一下心情,讓兒子增長一下見識。也許人的天性都是好玩的吧,這次我雖是舊地重遊,出發時心裡仍充滿了許多期待。

  我們是早晨七點從漯河發車的,一路顛簸,到達雞冠洞景區時已是中午十二點多。雞冠洞位於欒川縣城西三公里處,是一座典型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因其觀賞面積大,景觀壯麗,科研價值國內罕見,被譽為“北國第一洞”。在洞旁的農家院吃過午飯後,我們便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雞冠洞洞口。檢票後,我們跟隨著眾人,首先穿過一條長約三十米的人工隧道,來到玉柱潭邊。玉柱潭因一潭清澈的地下池水而得名,周圍大小石筍、石柱林立,是雞冠洞內石筍、石柱最集中的一個地方。告別玉柱潭後,我們不一會兒便來到溢彩殿。溢彩殿內景緻繁多,個個流光溢彩,讓人目不暇接。我記得有一根高兩尺有餘的石筍,酷似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壽星;它旁邊的岩石如一條鱷魚,張嘴翹尾,像在聆聽壽星的教導。於是,人們給它們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鱷魚拜壽。跟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繼續前行。正走著呢,突然一根筆直挺拔的高大石筍映入我的眼簾。導遊說這就是“疊羅漢”。大家都很疑惑,明明是根石筍嘛,為何叫作疊羅漢呢?見我們迷惑不解,導遊用手一指石筍的頂端,大聲問:“大家看那三個並列排列的小石筍像不像三個疊坐的小胖羅漢?”原來如此,看來遊山玩水不僅要有眼力,還是要有非凡想象力的呀!我們入洞越深,腳下的道路越陡峭難行,但所見的景緻卻是越來越壯觀美麗。嘿嘿,這點還真如宋代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一文中說的那樣“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呀!在後來遊覽的“非常之觀”中,像“玉柱擎天”、“亞洲第一盾”、“七層寶塔”、“千年一吻”等景緻,形態各異,鬼斧神工,讓我們都不由得讚歎起大自然的神奇!

  從雞冠洞出來後,我們直奔重渡溝景區。山路蜿蜒曲折,旅遊車在崇山峻嶺間繞來繞去,常常一邊是高山峻嶺,一邊是萬丈深淵,讓人膽戰心驚。一路小心翼翼,到達重渡村中心廣場時,天已完全黑透。夜晚,我們就住在了村內的一個農家院。第二天一大早,吃過早飯後,我們沿著溪流,溯源而去。一路上,但見遊人如織,路邊不時有賣各種土特產的小販。這裡盛產竹子,因而竹製品也就很多,特別是小竹桶和竹水槍,很受孩子們的喜愛,他們買了之後,馬上到溪邊吸水,打起了水仗。溪水叮咚,在我們身邊流淌著,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撩動著我們無限的情思。正走著,忽聽水聲轟鳴,我抬頭一看,一條長長的白練從遠處陡峭的崖壁上直掛下來。“好美的瀑布呀!”我禁不住讚歎道。走近瀑布,只見水花四濺,落在臉上涼絲絲的;瀑布旁邊的崖壁上刻有三個紅色大字——洩憤崖。為何叫洩憤崖呢?我思忖著,也許是希望遊客把平日裡的怨憤像這瀑水一樣傾瀉而出吧!可能是瀑布太壯觀了,也可能是寓意太美好了,人們都擠在這裡,爭著搶著拍照留念。我也擠呀擠,費了好大一會兒工夫,總算給老婆、兒子留了一張倩影。繼續往前趕,走不多遠,我們就到了鎖蛟崖。看到有人在崖下拍照留影,一位同行的大姐告訴我說在這留影不好,你想,鎖蛟崖嘛,即便你將來是條蛟龍,也會被鎖住的。不留影也罷,花錢出來旅遊,誰不圖個吉利圖個好心情呢!我們正走著,突見一塊巨石立於路旁,上書三字:“靠背石”,旁邊還題著一句話“雞叫頭遍,歇一歇”,據說這就是當年王莽追劉秀時劉秀曾歇息過的地方。我們在此休息片刻後,繼續前行。這時,我發現道路越來越昏暗幽深,遊人也稀稀拉拉的,越來越少了。我們幾個暗暗下定決心,這次一定要排除萬難,登上峰頂,一覽眾山小。可走到“雞叫三遍”處時,一看時間,竟已近十點半了,想想臨行時導遊反覆交代過的“十一點在山下千年菩提樹下集合”的話,我們也只好悻悻作罷,無奈地順著山路下了山。

  就這樣,我們的欒川之行很快就結束了。這兩天,我們一路穿山越嶺,顛簸勞頓,感覺真的很累;但欒川秀美的山水也滌盪去我們心靈上的浮塵,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輕鬆和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