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出愛默生的境界散文

讀出愛默生的境界散文

  這兩天讀的是愛默生的文集,這個作為隨筆家、演說家、更是詩人的美國作家的作品,我剛投入了幾眼就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彷彿春天的訊息永遠不會帶來陳舊的思緒一樣,在那種不可抵禦的感染力感召力之下,不知不覺中激起的情緒令人不能輕易釋懷。品味細讀之下,他的文字更加靈動,敏銳而機智的分說,又富有旋律和色彩的效果,靈魂力量的發揮尤其生動而深刻,彷彿以整個大自然的豐富性作背景來關照整個人生的過程,足夠回味還令人憧憬,讓你用所有的心情去感觸,徜徉不歸一直到風景的最酣最深處。

  以前讀美國作家的作品、連同作者情況一起,常常給我以捧讀孤本、獲得一種鶴立雞群孤立的感覺,從沒能與背景聯絡起來進行閱讀、不會去想能有一個起貫穿整體作用的因素、更沒有聚焦到具體一個人身上的全面思考,是為讀書而讀書了;今天是愛默生的作品及其人格、讓我明白了他們實際上也有足夠仰止的“鼻祖”,開山的老大和傳授的師傅,親切感頓時油然而起,從此美國文學的風景在我眼前連成了一片,就象愛默生說的“達到了整體的和諧”,從我自己體會的角度來說,文化的源流和文學的歷史,都是一種延承相襲有聯絡的傳統,如同愛默生認為的那樣,以時空方式展示的大自然之寬闊、悠久與綿長,其實本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文學就是以此為根本、為性情、為血脈、為方式、為內容的,別無二致的.風度,更無他途的追求。

  難怪他以這麼大的作用影響了這麼多的人,從惠特曼(Whiteman)到梭羅(Thoreau)無不因為他的友情而被蒙恩施澤、更在風格和思想上浸透了他的神韻、散發著他的光輝;以前讀前者的詩歌所給我的感覺在今天已經找到了根據,而後者的隨筆從此我也明白了它的意境的來由,無論是“草葉集”(LeavesofGrass)還是“瓦爾登湖”(Walden),我想都是因為有了他精心的播種、無私的傳授,才能在秋天裡有如此豐富而輝煌的收穫,春風秋雨的恩惠,感人至深的境域,天地人生因你而如此有情有意有感動。

  我們只知道自己的古典文學當中,從屈原到司馬遷,有著一氣貫之的精神,李白和杜甫的實質,更不能不說密不可分,有韻和無韻的“離騷”有難割捨的血脈關係,浪漫主義的追求與現實中的執著更是一脈相承,今天讀愛默生後明白了,知道他不但把瓦爾登湖借給梭羅,更把“一雙慧眼”借給了他,把一種精神傳遞給他,這樣的魚水般血肉樣的關係,是文學史上最值得稱頌的佳話。

  都說讀書使人快樂,可是真正使人快樂的事情並不是讀書,按照愛默生自己的觀點,用他的方法來測量,大自然才是快樂的本源。讀書的過程正如他欣賞大自然的方式,他告訴你,在這個行為裡面,有自然和精神兩種因素,在交替發揮作用而形成過程;如果你讀書使你快樂,說明此書是真正來自大自然純淨的源泉的,可是即便如此你也不要捨本逐末,你所欣賞的這本書已經是被篡改了的自然本身,多麼宏偉的人造景觀對比於自然本質來說,也要遜次於你自己從中發現的快樂,你因其而快樂的東西是被捏造過多次的消費品,而如果你感到從自然本身得不到象經由他手製造的那樣和諧流暢完整的美感的話,那是因為你的靈魂(Spirit)不能努力集中獲得自然的和諧(Harmony)的原因,真正的美是需要去發掘的,別人呈送給你的畢竟是量級有限的仿製品,大自然才是完美的整體,那裡才有真正值得欣賞的無窮價值,從中體會才出真知,一切學問學識都是從一個角度來反映這種完美與和諧的。

  愛默生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是整個宏大的景觀裡,那“完美和諧”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所起的作用放在文學史的長河之中,無論是貫通曆史傳承、還是協調文學氛圍、以及傳達精神氣息,與他來說都是不可分割、不能代替的,這也是創造,這也是奉獻,這也是歷史,這也是風景。

  最後在這裡說一點愛默生個人的情況,幼年的他家境不好,他也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踏上社會的初期那段時光,遭逢各種難以想象的挫折和打擊,喪親失偶一連串的厄運幾乎使他喘不過氣來,也留給他一生抹不掉的陰影。他一生的追求和付出,在於他的演講,在於他的抒寫,在於他的豪情。他最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他能以一個詩人的身份面世,這給了他一生追求的力量和自豪的滿足,儘管他的詩相較於文章和演講來說並不多。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到最後的時光,也依然能挺立成風景,晚年的愛默生是狀似一株枯樹了,而就象他自己形容的那棵冬日裡繁華過盡的老樹一樣,其美好的感受也令人驚歎,最後的愛默生老得都失憶了,演講中怎麼都想不起“雨傘”(Umbrella)這個詞了,就說是“客人走後落下的東西”,但他依然堅持沒有走下講臺,這是文學最深刻的經驗,這是人生最動人的糊塗,在這樣的情形裡,冬天最荒疏的那棵樹,它的氛圍還有耀眼的美在那裡,只要你帶著感情用心地去看。

  愛默生的文章都是散文,他說柏拉圖是哲學的探求者,蒙田是生活的描繪者,莎士比亞是詩歌的代表者,完整和諧的大千世界因為他們的創造而完美、生動、有力量,生活的得以靈活呈現,各個因素充分集合發揮,這要你的胸襟要有足夠的容納,高山大川無所畏懼,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儘管生活裡我常想著了結、私下裡真要放棄、不覺中蛻變忘形,但是由此並沒有卸掉包袱,打算逃避是達不到效果的,倒不如放心走進大自然的懷抱裡去,把所有的風景都看在眼裡,把自然的協調真正引進靈魂的領域,注視城市的一角,放眼山村的遠景,都能透析出人生滿意的資訊,當然這是需要力量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磨擦糾纏阻礙阻力,能夠瀟灑得脫逍遙自在的能有幾人?但是你可以被淹沒,可以被扭曲,只是不要畏縮,更說不得放棄,在這裡也只有你自己是真正起作用的,而不是環境和勢力。每個人都應該由此找到自己在生活裡準確的地位,以自己的方式為世界的和諧增添一點完善,化為一分子更加有一份力量,人生目的基於此就可以有始有終,可以永不枯竭、長綠長青,永遠煥發身心的朝氣和蓬勃的性情。

  春天來了,枯木就該逢春,哲學也要脫骨換胎,文學更要煥發青春,置身風景的你有了新的面貌,不能忍受的冬天已經忍受過去了;風景是你的眼睛創造的,只有放眼遠望才能找到遙遠的地平線。對於寫文章的詩人來說,紛亂複雜的只是外部環境,強力集中的卻是性靈和豪情,完美無缺的是文筆在放縱。不要刻意抑制自己的衝動,正如萬物正在不停地生長、春草漸行漸遠還生。

  不要忽視一個細節,不要抹殺一個符號,不能漏掉一絲精神,不會放棄一種心靈。風景和你一樣,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你而成世界,世界轉生生命,生命締造文學,文學抒發精神,精神貫注世界,生生不息的精神,完全感悟了人生。誰說人已老,滄桑更風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