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續書散文

蘭亭續書散文

  嚮往了很久,今天終於來到紹興仁裡王村的中王文化山莊。

  時令雖是初春,綿延千里的龍門山脈已是一律的翠色,呈現一派盎然的生機。颯爽的春風,吹拂著枝頭的嫩綠;潺潺的溪流,遊蕩著嬉水的魚蝦;濛濛的雨霧,滋潤著茶園竹林,給人一種置身童話仙境的感覺和迴歸自然的舒展。

  我們循天鵝溪逆流而上,來到棲兵山麓的中王文化山莊,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江南明清風格的廊式古建築,石墩木柱,粉牆黛瓦,簷下懸一紫木金字匾額,上書“右軍臺”三字,樸素的牆面鑲嵌的是高三尺寬六丈的石刻《曲水流觴圖》。

  《曲水流觴圖》講的是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書聖王羲之集謝安、孫綽、支遁等41人,聚會紹興蘭渚山下之古蘭亭,舉行一年一度的“曲水流觴”修禊盛會。這天,天晴氣朗,名士們分坐溪水兩旁,一觴一詠,飲酒賦詩。酒至微醺,王羲之鋪蠶繭紙,揮鼠須筆,乘興為眾賢所賦詩詞作序,一氣呵成後來被南朝梁武帝蕭衍稱之為“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的《蘭亭集序》,為中國的書法文化揮寫了熠熠生輝的一頁,給世人留下一段曲水流觴的千古佳話。

  這是一組由黛黑色花崗岩組成的壁畫。畫面上王羲之鋪蠶繭紙拈鬚揮毫的灑脫;王徽之賦詩吟詠的豪放;王獻之拾句不成的尷尬……經藝術大師妙手生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我們面前。

  轉過右軍臺,就是琅琊樓了。據傳,魏晉南北朝時期,王羲之第七世孫中有個叫法極的,因看破紅塵在會稽城裡的嘉祥寺削髮為僧,法號智永。雲門寺建成後,智永為祭掃祖先墓地方便,從嘉祥寺移居到了雲門寺,成為會稽山區聞名的高僧。

  雲門寺有一個練書習字的書閣,智永獨居閣上三十年,閉門不出,埋頭臨書,光用壞的筆頭就滿滿整整地裝了五大筐。智永晚年為弘揚書法藝術,決定將自己臨書得來的八百餘帖《真草千字文》分送浙東寺院。這一送,足足送了好幾年,等到剩下手頭上最後一帖時,智永想,仁裡王村是高祖王羲之以故鄉琅琊仁裡村村名命名的地方。這最後一帖《真草千字文》,無論如何也得送到仁裡山寺,給仁裡王村的宗親送去一份薄物。

  智永法師將《真草千字文》送到仁裡山寺後,被仁裡王村的王姓族長安排住進了宴賓會友的琅琊樓。是夜,智永法師沐浴更衣後意欲就寢,但當他想起100多年前,自己的高祖王羲之也是在這幢樓內,題寫仁裡王村的村名,為琅琊王氏族人找到寄託鄉思之地時,不由得心潮澎湃,久久久難以入睡。智永想,除了已經送出的《真草千字文》,我還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他決定為琅琊樓題一塊匾,寫幾幅字,使這所王氏族人聚散之處,永遠散發書法藝術的悠遠魅力。

  有趣的是歷史與現實往往驚人的相似。千餘年後,這裡依然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不但紹興的書畫名家在這裡展示力作,外地的丹青高手到這裡以文會友,就連附近中小學校的學生,也在琅琊樓內學著少年王獻之的模樣揮毫臨帖,傳承書法文化的真諦。

  走過一段青石路,我們來到狀元亭前。這是一座國內任何旅遊景點都能見到的磚木涼亭。但當我們走進亭內,立即感受到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只見一大青石鐫就的亭碑兀立其間,正面“狀元亭”三個隸書大字,渾圓有力。背面是記述建亭立碑緣由的碑記,如豆小楷,字字璣珠。讀完碑文,方知狀元亭紀念的是紹興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王佐。

  據志書載,王佐(1126—1191),南宋紹興山陰人,字宣子,號敬齋。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第一。初為秘書省校郎,時值秦檜當政,秦檜之子秦禧提舉秘書省,人多趨炎附勢,獨王佐持重,不與妄交一語。秦檜死後,秦禧被斥,王佐起為吏部員外郎。後歷任明州、建康、潭州、揚州等大郡知府。因其為百姓安居、社會穩定屢建功勳而受朝廷重用,升顯謨閣待制,進權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官至寶文閣大學士。佇立亭臺,迎山風,聽林濤,忽然悟到建亭者把狀元亭建在高高的山崗上,不僅是對宋狀元王佐的緬懷,更是對後人學海行舟的激勵。

  遊罷狀元亭,再覽王公祠。喜見大書聖王羲之畫像,並有琅琊王氏宗譜掛於壁,心中疑團至此全部解開。原來仁裡村王氏乃王羲之後裔,王佐則是仁裡王氏之祖。王佐少年時慕學先祖王羲之樣,好遊越中山水,曾尋古覓勝至仁裡租屋讀書。王公祠旁,少年王佐讀書處尚存。宋狀元王佐手捧《史記》研究歷史的塑像端座廳首,似乎正在傾聽隔壁狀元亭少兒圖書館傳出的朗朗書聲。循聲來到少兒圖書館,只見窗明几淨的閱覽室內,一群少年兒童正如飢似渴地博覽群書。那聚精會神的情景,不由人頓生敬意。

  在中王文化山莊,一步一景,移步換景,說其是一座書法文化的大觀園,一點也不為過。除了文中已有提及的亭臺樓閣,還有百姓堂、越女閣、洗筆池等許多建築,展現的也是書法藝術,飄逸的亦為翰墨清香。

  如果說蘭亭是一個經典,中王文化山莊則是它的續篇。王羲之的後裔們把千百年前的那次雅集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這是品味“中王文化山莊”後,發自我內心深處的感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