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木瀆古鎮導遊詞範文

江蘇木瀆古鎮導遊詞範文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遊,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遊詞,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導遊詞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江蘇木瀆古鎮導遊詞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蘇木瀆古鎮導遊詞範文1

  木瀆古鎮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迄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於瀆”,木瀆之名便由此而來。木瀆古鎮位於蘇州西郊城西南15公里處的靈巖山麓,依山而築,傍水而居,其獨特的格局為江南諸多古鎮少有,有“吳中第一鎮”之稱;坊間傳“先有木瀆鎮、後有姑蘇城”之說。木瀆古鎮又有“園林之鎮”的美譽,有嚴家花園、古松園、榜眼府第等古典園林多處,鎮上老街縱橫,山塘、下塘、下沙、中市街,歷經滄桑,風貌猶存。

  木瀆景區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木瀆更是江南唯一的中國園林古鎮。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現已修復嚴家花園,虹飲山房、靈巖山館、古松園、榜眼府第,盤隱草堂等,其中嚴家花園為江南名園,為臺灣政要嚴家淦先生故居;虹飲山房是乾隆民間行宮,內有二十道清代聖旨,彌足珍貴。其深厚的文化蘊積,幽雅的園林環境,膾炙人口的歷史傳說,為現代都市人提供了一個放鬆身心、陶冶情操的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木瀆古鎮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沉積,經國家批准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2處。1983年被列為太湖13個風景區之一,享有“秀絕冠江南”之譽。鎮西有風景名山靈巖山,山上建有“館娃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山頂皇家花園,給後人留下了諸多遺蹟。雄距山頂的靈巖寺為梁代建築,氣宇軒昂。靈巖山以中國佛教和遊覽勝地著稱於世。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皆駐蹕靈巖山行宮。與靈巖山遙遙相對的天平山位於鎮西北,更以“紅楓、清泉、怪石”三絕聞名江南,“天平觀楓”成為江南的一大奇觀。木瀆鎮明清文化遺存豐富,清代《姑蘇繁華圖》描寫木瀆景緻佔一半。明清時代鎮上有私家園林30餘處,享有“園林之鎮”的美譽。

江蘇木瀆古鎮導遊詞範文2

  歡迎大家來木瀆古鎮旅遊!木瀆位於蘇州城西南十公里處,距太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個風景區,以吳越遺蹟、山林石景和木瀆古鎮為特色,既有山林之勝,又有園林之美。

  現在,我們就到木瀆古鎮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們來看這座石牌坊,上坊寫著“瑞門入勝”四個字,也就是說,當我們跨進這座吉祥門,就走進了古鎮悠遠的歷史畫卷。說起木瀆的“古”,我給大家講一下 木瀆之名的來歷。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取悅美女西施,在這裡大興土木,修姑蘇臺,建館娃宮。木材源源而至,竟把這一帶的河流港瀆全部堵塞,稱為“積 木塞瀆”。“木瀆”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這條河道雖然貌不驚人,但在春秋歷史上赫赫有名。當年吳王為了討伐楚國,從陸地上開挖了這條全長230多公里的`人工運河,經水路發兵,出奇制勝,取得了“五戰五捷”的輝煌戰果,由此奠定了吳國的春秋霸主的地位。因為這條運河由伍子胥建議並率眾開鑿,後人為了紀念他,就稱此河為“胥江”。

  河邊的這條長廊稱河棚,全長175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與民居邊成一體,為上街賣菜的菜農、船民和過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遭日曬,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歡迎。遠遠望去,百米河棚顯得錯落有致,高低不一,彷彿姑蘇園林中一道貼水的長廊,風姿綽約,平添了幾分美感。

  大家看,這兒有兩座橋,一座叫“斜橋”,一座叫“邾巷橋”,兩橋一橫一堅,取袂而築,相依相偎,因而又稱“雙橋”。請看。從太湖來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銅坑的香溪在斜橋下合二為一,一清一濁,形成一條明顯的分水嶺,這,就是著名的木瀆古十景之一的“斜橋分水”。

  木瀆不僅是一個水鄉古鎮,由於鎮上私家園林眾多,因而又有“園林之鎮”的美譽。現在我們要參觀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見長的私家園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馮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論家,因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也就是僅次於狀元的榜眼,所以人們稱他的故居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佔地約十畝。它的佈局為前宅後院,坐南朝北,有照牆、門廳、大廳、樓廳、花園,形成一條縱軸線,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園林風格。

  主人馮桂芬因出生時,正值桂花開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覽群書,通曉經史,以才學負名鄉里,道光十二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識拔了素昧平生的馮桂芬,稱他為“百年以來僅見”的人才,並招入撫署讀書,收為學生。這一年,馮桂芬剛剛二十三歲。

  這是馮宅大廳。名“顯志堂”。是主人招待貴賓的場所。堂名是主人當年春風得意時所題,顯示了胸中的雄偉抱負。廳內陳設古樸高雅,反映了主人的儒雅風範。

  這裡是馮桂芬的書房名“校邠廬”。馮桂芬高中榜眼之後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因不滿官場的腐敗,不久就辭官回鄉。在這期間,馮桂芬寫下了他的政論代表作《校邠廬抗議》,他針對鴉片戰爭時期內憂外患的國情提出了四十條改革建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採西學、制洋器”,成為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先聲,又被後來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奉為先導。馮桂芬性格剛烈,嫉惡如仇,這副對聯“官久方知書有味,才明敢道事無難”,正是對馮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總結。

  郊鄰廬的建築結構較為別緻,匯聚了榜眼府內的木雕精華。首先,屋頂為三軒連綴,江南罕見,其次,在結構承重上又有獨到之處,兩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並飾以倒掛花籃,俗稱“花籃廳”,既增加了空間,又方便採光,這種集技術和藝術,實用和美觀於一體的建築風格,正是當地香山幫巧匠高超智慧的體現。

  這副石雕《盛世滋生圖》是我們榜眼府中的第二寶。此畫又名《姑蘇繁華圖》,由清人徐揚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繪,全長1225釐米,主要描繪了康乾盛世時蘇州的繁華景象,具體內容為“一城、一街、一鎮、一村”,而木瀆佔了一村、一鎮,因此在民間流傳著這祥一句話:“姑蘇繁華圖,一半在木瀆”,木瀆當時的繁華可見一斑。

江蘇木瀆古鎮導遊詞範文3

  木瀆古鎮位於蘇州西郊靈巖山麓,依山而築,傍水而居,其獨特的格局為江南諸多古鎮少有。木瀆更是江南唯一的園林古鎮。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現已修復嚴家花園,虹飲山房、古松園、榜眼府第,盤隱草堂等,其深厚的文化蘊積,幽雅的園林環境,膾炙人口的歷史傳說,為現代都市人提供了一個放鬆身心、陶冶情操的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木瀆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迄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取悅美女西施,在靈巖山頂建館娃宮, 並增築姑蘇臺,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由此得名。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詩人、詩選家沈德潛,清末啟蒙思想家、政論家馮桂芬,以及近現代的刺繡皇后沈壽、臺灣政要嚴家淦等等。

  木瀆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鄰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橋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園林、名人故居等眾多的人文古蹟,因而,木瀆景區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作為中國唯一的園林古鎮,木瀆在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迄今仍保留了10餘處。

  乃乾隆的老師、中國最長壽的詩人沈德潛故居,後歸木瀆首富嚴國馨,園中佈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區域性處理精巧雅緻,幽深婉約,顯示了營造者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楨、梁思成、童俊等人數次考察此園,倍加推崇,稱其為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

  是木瀆文人徐士元故宅,佔地廣袤,建築大氣,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勝過其它園林,乾隆每到木瀆必遊此園。古松園是清末木瀆富翁蔡少漁舊宅,園中雕花樓精雕細琢,與洞庭東山雕花大樓為同一大師作品,堪稱南北姐妹雕花樓。

  山塘街是木瀆的經濟中心,在那兒也有一處名園,那就是古松園:古松園在山塘街,因園中有一株500多年的明代羅漢松而得名。古松園乃清末木瀆富翁蔡少漁舊宅,佈局緊湊,儲存完好。磚雕門樓深雕綴飾,形神有致;古松堂方椽上刻有八隻琵琶,以喻“八音聯歡”,如此造型在江南園林建築中絕無二例;鳳凰樓為東山雕花大樓的前期作品,建築和雕刻藝術如出一轍。後園小巧雅緻,旖旎多姿。駐足雙層長廊,可近攬古松翠色,遠矚靈巖山景,令人頓生塵外之想。後園西側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沈壽傳人-姚建萍刺繡藝術館。

  林則徐弟子馮桂芬的故居——榜眼府第也十分有名:榜眼府第在下塘街,為林則徐弟子、近代政論家馮桂芬故居。馮桂芬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一甲二名進士,故邑人稱其宅為“榜眼府第”。榜眼府第為前宅後園結構,佔地近十畝,是典型的清代園林建築風格。“江南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為其主要特色。花園以池為中心,亭、軒、廊、榭、橋和黃石假山散落其間,高低錯落,綠樹掩映,充滿了詩情畫意。

  木瀆還有一處勝景,那就是靈巖山:靈巖山風景區位於“秀絕冠江南”的靈巖山麓。景區內有吳王姑蘇臺、清代狀元畢沅的靈巖山館、清代大詩人張永夫紀念館等名勝,樓臺亭榭依山勢而建,九曲長廊因地形而走,清池涓流,岸曲水回,自古便是吳中著名的旅遊勝地。順山而上,可尋訪館娃宮、西施洞、琴臺等春秋遺蹟,朝拜東南第一佛教名剎靈巖山寺。

  另外在木瀆古鎮西北,向以怪石、清泉、古楓“三絕”馳譽天下的天平山,和山塘街上的明月寺,也是不錯的去處。

  要真正瞭解木瀆,她的悠久歷史,便是一定要知道的: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獻美女西施與吳王。吳王夫差為取悅西施,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管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便由此得名。

  天平山位於蘇州市城西15公里處,海拔201米。因有名人范仲淹的高祖葬在山的東麓,又名範墳山。北宋皇朝曾將天平山賜給范仲淹,也稱"賜山"。以楓、泉、石為著,並稱“三絕”。這裡也是觀太湖的好地方。山麓有成片楓林,大者年逾四百,秋日經霜,層林盡染,稱“萬丈紅區”。半山有白雲泉,譽為“吳中第一水”。其西有兩崖,對立如門,俗稱龍門,又稱一線天。山多奇峰怪石,山腰筆架峰後,岩石環回,挺秀奇偉,人稱“萬勿朝天”。東塢有范仲淹祖墳,俗稱“範墳”。

  怪石、清泉、紅楓為天平三絕。山上奇石縱橫錯落,皆危聳向上,似古代大臣朝見皇上時手捧的朝笏,故稱此景觀為"萬笏朝天"。清泉出自巖名"白雲泉",泉水由竹筒引入雲泉精舍石壁下的缽中,又名缽盂泉,味極甘例,唐代茶聖陸羽品評為"吳中第一水"。紅楓為范仲淹17世孫範允臨從福建移來,尚存176株,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深秋時節,碧雲紅葉,燦爛如霞,瑰麗奪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