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飽受蚊子追逐之苦的詩詞記錄歸納

古代文人飽受蚊子追逐之苦的詩詞記錄歸納

  “三伏涼夜好,清風吹滿懷。時方愛露生,鳴鏑一聲來。”杭州詩人葉城的這首《譙蚊詩》,讓古往今來的人讀之都身同感受。夏夜納涼正爽快,惡蚊如同響箭襲來,忍無可忍卻還得忍。

  古代許多文人墨客,也飽受蚊子“追逐”之苦,他們留下的`詩詞曲賦中,記載了他們被“追逐”的情況。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深受蚊子襲擊之害,運用他採風得來的社會經驗,濃縮成一首《驅蚊歌》:“爐中蒼朮雜煙荊,拉雜烘之煙飛騰。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

  其中提到煙燻的方法,是舊時的主要對付蚊子的手段。古人有“燃火繩”法,即把蒿草、艾草編織成草繩溼潤後點燃,發出的濃煙可以驅蚊;富貴人家有燻爐,既可芳香室內空氣又可驅蚊。其中還倡導人們利用蚊子的天敵蝙蝠來除蚊。

  明朝方孝孺的《蚊對》記載:童子拔蒿束之,置火於端,其煙勃鬱,左麾右旋,繞床數匝,逐蚊出門。詩人陸游“澤國故多蚊,乘夜籲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快。”(《燻蚊效宛陵先生體》)燒艾草燻蚊,也是舊時常見的圖景。

  煙燻之外,還靠蚊帳防蚊子,“怕君撩亂錦窗中,十軸輕綃圍夜玉”(唐·常楚老《江上蚊子》)。蚊帳在當時,已是重要的避蚊措施。不過,詩中的“錦窗”、“輕綃”顯然不是百姓用品,更像是大戶豪門的陳設,後來加以改進,才簡化到蚊帳。

  唐元稹詩云:“蚊幌香汗溼輕紗,高卷蚊廚獨臥斜。”“蚊廚”就是指蚊帳,與清代袁枚《碧紗櫥避蚊詩》中的“紗櫥”一樣。

  宋代歐陽修在《憎蚊》詩句說“燻簷苦煙埃,燎壁疲照燭”,明顯提到了用光來吸引蚊蟲,直到現在,這招依然在用。“乍停紈扇便成團,隱隱雷聲夜未闌。漫道紗櫥涼似水,明中易避暗中難”(清·汪秀峰《詠蚊》)。

  小小蚊子,東躲西藏,讓人防不勝防,游擊戰術用得活靈活現,詩中也說到了“紈扇”,指的是蒲葉做的扇子,寺廟中的僧人也多用這種方法驅趕。

  清道光年間,浙江名士單斗南寫了首《詠蚊》詩,讀之頗感痛快:“性命博膏血,人間爾最愚,噆膚憑利喙,反掌隕微軀。”蚊子豈是人的對手?一巴掌就能要了蚊子的性命。但一巴掌下去,往往是“誤憤自批頰,悵望空徘徊”(袁枚詩句)。

  倒是南唐楊鑾顯得瀟灑豁達:“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蚊子又成團。每到夜深人靜後,定來頭上咬楊鑾。”反正每夜蚊子都要來叮咬,讓它咬去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