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鑑賞詩詞的四種方法

中學生鑑賞詩詞的四種方法

  一、抓住動詞、形容詞進行分析。

  我們知道,動詞的準確使用能夠將人或者物描繪得栩栩如生,增強詩詞的表現力。形容詞的準確使用能夠使人或者物的特點展現得十分具體、形象,同樣好的形容詞也是一首詩詞的點睛之語。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作《錢塘湖春行》一詩中,頷聯和頸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歷來為後人所稱道。究其原因,除了這兩聯詩句將早春氣息描繪得形象生動,生機勃勃外,詩中的用詞十分精準也是使得該詩錦上添花的一個重要原因。“亂花”、“漸”、“迷”,“淺草”、“才”、“沒”精準地寫出了早春氣息:各種花都盛開了,小草也發芽了。但是,花還少,草還短:花兒慢慢地才會讓人眼花繚亂,小草剛剛能夠將踩在地上的馬蹄掩蓋掉。

  另外,唐代大詩人杜甫在《絕句》一詩中,“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在用詞上令人眼前一亮:杜甫將“碧”、“白”,“青”、“燃”(燃燒、著火、火紅、紅)兩組形容詞放在一起,讓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春天的碧水、飛鳥、綠樹、紅花所形成的美麗畫面。接下來杜甫筆鋒一轉:“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原來,作者漂泊在外已有多年,作者的思鄉之情已經如火欲燃——甚至已經燃起來了。美景傷懷,這是一種多大的悲哀啊!

  唐代詩人李賀的樂府舊題詩《雁門太守行》更是使用了“黑”、“日”(紅)、“金”(黃)、“紅”、“霜”(白)、“黃”等表示色彩的形容詞,使全詩色彩對比鮮明,表現了盛唐時期邊關將士戍邊的緊張、戰鬥的艱苦和將士們的忠君愛國之心。

  二、看修辭手法。

  古典詩詞中的修辭手法,常見的首數三種:擬人、比喻、誇張。

  1、擬人是將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動作、情感,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和深切的感受,引起我們的共鳴,增強詩詞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一種修辭手法。

  唐代詩人韓愈的《春雪》一詩中,“白雪卻嫌春來遲,故穿庭樹作飛花”一句就將白雪擬人化,寫出了自己迫切希望春天來臨的心情,同時又用仲春之景去寫初春,增添了初春的熱鬧氣息,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將故鄉之水人格化,表面上寫出了它對“我”的依依不捨,實則隱含著作者的思鄉之情,表現出初次出蜀的青年李白對家鄉的戀戀不捨。

  2、比喻是以形象表現抽象,用我們熟知的去表現我們不太熟悉的東西,達到將事物說得清楚明白和形象具體、生動感人的目的。

  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的名作《相見歡》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一句,作者將無形的愁有形化,它像絲、像線、像繩,纏繞在我們心頭,捆綁在我們身上,十分具體形象;但是由於它本身是無形的,是無法排遣的,所以又“剪不斷,理還亂”,至此,作者將離愁別恨始終縈繞心頭並排遣不去這一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虞美人》一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將憂愁比作漲起來的春水,既多又洶湧澎湃,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憂鬱和極不平靜。

  同樣,李白寫愁的《宣城餞校書叔雲》一詩中,名句“舉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也是將愁比喻成可以滅掉的火,可以暫時砍斷的水。然而,滅不掉的火和砍不斷的水更增加了自己深深的憂愁。

  3、誇張是運用超出客觀事實的語言來渲染強調某個事物,給人以突出的印象,即誇大或者縮小,以達到一定的表達效果,抒發作者內心的強烈感情。

  在唐詩中,誇張手法用得最多最好的莫過於大詩人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等都是。廬山瀑布落差之大,自己的憂愁之深,三峽水流之急和自己心情之好,山寺樓宇之高都在李白的誇張下醒目地凸顯出來。

  唐代詩人李賀的樂府舊題詩《雁門太守行》中,“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句也隱含有誇張手法,但是,這恰好表現出了敵人大兵壓境,形勢十分危急這一特點,為下面寫將士們的英勇作戰和忠君愛國精神作了鋪墊。

  當然了,誇張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就是縮小。比如,的《七律·長征》一詩中,“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句就是。在這裡,將連綿不絕的五嶺和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分別看做細小的波浪和小泥丸,寫出了紅軍將士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大無畏的氣慨,表現了英勇紅軍的昂揚鬥志和藐視一切困難的精神。

  三、從內容上分析。

  一般來說,讀了一首詩後要談談詩的內容並不難,因為詩的主題、中心至少是由四句詩來共同揭示的。

  比如,宋之問的名詩《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在此詩中,我們由前二句看出,“嶺外”與家鄉相隔之遠,音訊不通;由後二句看出作者還鄉的一種複雜心情。

  瞭解了歷史我們還知道,宋之問這次還鄉是從流放之地偷偷逃回來的,“不敢問來人”一句還隱含著不敢公開的一面。但是,僅僅就矛盾心情的描繪已經可以使這首詩在表達遠離家鄉、家中杳無音訊之後,還鄉人的那種獨特心情方面不朽了。

  又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用黃鸝歡快的鳴叫和白鷺飛向青天寫出了春天到來後鳥兒們的活動的頻繁和興奮。很明顯詩的前兩句是寫春天到來動物、植物變化的,而後兩句則是寫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里人們的活動的。整首詩如一幅畫一樣,描繪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表達出了作者對未來的期望。

  四、從情感入手去分析。

  古人認為“詩言志,歌傳情”,又云“詩明志,詞表情”,故古人一直認為詩歌是用來表達理想、志向、抱負的,而拒絕承認詩歌有抒情這一功能。其實,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情景交融,抑或是表達理想志向的,都基本隱含著一個“情”字。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我們知道,一切詩詞歌賦都是有情感的,試問:無情豈能動人,而又能流傳千古?所以,抓住詩詞中的關鍵點即能抓住詩歌的情感。

  辛棄疾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行人淚”、“長安”、“可憐”、“遮不住”、“正愁餘”幾處明顯地透露出詞人對難民的同情,對淪陷的廣大北方的懷念,對抗金收復失地的期望和自信,以及對時局的一種無奈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