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代邊塞詩詞有感

讀宋代邊塞詩詞有感

  宋代被稱為“邊”和“塞”的地方,也不再全是以前人們所通常認為的北方長城,更多的是指當時宋朝國境邊界和一些與外族政權發生戰爭的地方,這就讓其成為了邊塞的創作場所。

  讀宋代邊塞詩詞有感

  宋代寧夏詩歌中描寫邊塞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作品以及抒發邊塞情思的作品,均屬於宋代寧夏邊塞詩的範疇。宋代寧夏詩歌以其對宋代寧夏邊地環境的描寫,對風土人情的表現,為詩歌內容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下面結合宋代寧夏邊塞詩歌,從“真”與“幻”兩個層面出發,對宋代寧夏詩歌的特點進行解讀。

  “真”,《說文解字》解釋為:“仙人變形而登天也”[1],可見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真”就是舊時所謂的神仙、仙人;《玉篇・匕部》解釋“真”為“不虛假也”,《古今韻會舉要・真部》解釋為“實也”[2],強調的是真實,是與假和偽相對的。《列子》中有:“幻者不真而惑,真幻對立”,可知“幻”與“真”是相對的一個概念。那麼相對於“真”而言,“幻”則有眾生、不真不定之意,《列子・周穆王》:“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3]。

  綜上所述,“真”即“實”,是指原本的、固有的並與當下的客觀事實相符合的人物、事件等;而“幻”是與“真”相對的,指的是一種夢幻的、不真實的物象。黃海清在《說藝術之真及其與美、善的關係》一文中對“藝術之真”有兩個基本的理解:一是認為藝術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基本一致或相符,主要包括本質的真實與細節的真實兩個方面;二是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在作品中的如實表現,即強調有感而發。宋代寧夏詩歌就體現出了“藝術之真”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幻”與“真”兩方面。

  一、“幻”與歷史真實的結合

  宋代社會內憂外患,民族關係十分緊張,戰爭不斷,邊塞告急,這成為君王、朝臣以及平民百姓共同關心的問題。自宋夏戰爭開始以來,西北地區成為邊塞重地,而地處戰爭前沿的寧夏地區,就成為了宋代戰爭的頻發區。文臣武將戍守於此,面對戰爭,懷想歷史,頗有感慨,這在詩歌中主要以以下形式來表現:

  (一)對歷史地名的化用

  首先是對歷代戰爭中出現地名的化用。自堯舜禹時期起,戰爭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常態存在,隨著歷代戰爭的深入,歷史上也出現了一些十分著名的地名,如自漢代開通河西走廊以後,玉門關、隴右、蕭關等地成為邊塞重地,也成為文臣武將出關入塞時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地點。這在宋代寧夏詩歌中也表現的尤為突出,如“契利請盟金匕酒,將軍歸臥玉門關”(胡宿《塞上》)、“當道何崔嵬,雲是玉門關”(陸游《塞上曲》)、“隴右行收萬里地,關中坐致九年儲”(楊億《鄭工部陝西隨軍轉運》)、“戍鎖關南數,邊烽隴右明”(宋祁《感事寄子明中丞》)、“上谷飛狐傳號令,蕭關積石列城陴”(陸游《塞上》)、“欲向蕭關外,窮陰雪暗沙”(梅堯臣《環州通判張殿丞》)、“胡兵欲下陰山,寒烽遠過蕭關”(司馬光《塞上》)等,詩歌將漢唐歷史上的玉門關、隴右等地名和宋代現實相聯絡,以此來借指宋代邊塞之地。

  其次是對歷史典故中的地名的化用。宋代寧夏邊塞詩中出現了細柳營、燕然山等地名,它們在宋代寧夏邊塞詩中的出現,已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歷史地名,而是與宋代民族關係惡化、邊塞戰爭頻發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關,以此借指當時地處偏僻、危機重重的邊陲之地。較為典型的有“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燕山紀功後,麟閣耀鴻名”(文彥博《從軍行》)、“胡塵不近彈箏峽,漢月長懸細柳營”(範祖禹《送蔣穎叔赴熙州》)、“不應幕府無班固,早晚燕然刻頌詩”(陸游《塞上》)、“主人待勒燕然石,誰道能銘獨姓班”(強至《送劉嗣復都官赴闢秦州幕府四首(其二)》)等,飽含了作者的撫昔傷今之意,表現了作者希望戰爭取得勝利的強烈願望。因此,詩歌化用歷史典故,懷想歷代前賢在邊塞的豐功偉績,由此感慨作者所處時代邊塞堪憂的現實,作者亦是希望能借歷史典故振奮人心、號召抗敵。

  從這個角度來看,宋代寧夏詩歌中對地名的描寫就不僅僅是簡單的提及,而是有著深層涵義的。對歷史戰爭中地名的化用,能借歷史地名突出寧夏邊關的重要性;其次,歷史典故中所化用的地名,也能激發邊塞將士們效法前賢,奮勇殺敵的決心。

  (二)對歷史事件的懷想

  在宋夏戰爭的初期,宋王朝處於劣勢,面對這樣的現實,文人多借對歷史上著名人物驅逐匈奴出境,建功立業的事件來寄託作者對戰爭勝利的渴望。如“燕山紀功後,麟閣耀鴻名”(文彥博《從軍行》)中提到的“勒石燕然”和“麒麟閣”;“不應幕府無班固,早晚燕然刻頌詩”(陸游《塞上》)等,可見,東漢竇憲徹底掃清邊塞、驅逐匈奴,維護了邊塞的穩定,並在燕然山上刻銘留念的歷史事件,成為宋代文人仕子追求的夢想,“勒石燕然”也就成為鼓勵他們建立邊功的典故。“亞夫金鼓從天降,韓信旌旗背水陳。耆致爾功還奏闕,圖形仍許上麒麟”[4](梅詢《送夏子喬招討西夏》),“麒麟閣”是漢武帝為表彰功臣,畫有功之臣之像於閣內,成就了一段佳話。此詩中作者借漢將韓信背水一戰和“麒麟閣”的典故,暗含了作者對夏子喬招討西夏的激勵和鼓勵之情,也希冀他能凱旋而歸,建功立業,青史留名。除此之外,還有“三刀吉夢頻為郡,駟馬高車又出關”(《王尚食知鳳翔》),據《晉書王睿傳》記載,王睿晚上做夢夢見自己臥室的樑上懸掛著三把刀,一會兒又添加了一把刀,夢驚醒,以為甚是不詳。主簿李毅拜賀說即將遷益州刺史,後果然為真,作者借“三刀吉夢”的歷史事件激勵王顯早立邊功。

  綜上所述,作者透過對歷史事件的懷想,在作品中藉助“勒石燕然”“三刀吉夢”和“背水一戰”“麒麟閣”的典故,表現自己希冀友人能夠建立邊功,廓清當時邊塞不安的現狀,使得國家不被外患所困的思想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