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古代詩歌的三種實用方法介紹

鑑賞古代詩歌的三種實用方法介紹

  欣賞古代詩歌,怎樣才能做到心領神會呢?《考試說明》有明確規定: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就提示我們讀詩時須弄清詩中寫了什麼、為什麼要寫以及怎樣寫,我們閱讀古詩時不妨從三方面入手:咀嚼語言、讀懂原詩;感受形象、領悟意境;琢磨方法、體味藝術。

  (一).咀嚼語言、讀懂原詩

  葉聖陶先生說過:文藝鑑賞還得從透徹地瞭解語言文字入手,這件事看起來似乎淺近,但確是最基本的。古人十分注重煉字,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古詩的語言常常是凝練含蓄、耐人尋味的,讀詩就得認真地咀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眼,比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它們的妙處早已為人們所稱道。再比如唐代王維《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孤寂幽靜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森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

  此外詩歌中的細節描寫也不容忽視,趙師秀的《約客》中閒敲棋子落燈花的細節,一個敲字傳神地表達出客人久久不至時焦躁不安的情緒。元稹的《行宮》中白頭宮女們閒坐說玄宗的細節,蘊涵豐富,這些宮女們由紅顏到白髮,在冷宮中痛苦煎熬了一生,可謂心中怨悔無重數,她們閒談玄宗昔時的繁華,聊以消磨這難熬的時光,往事的歡樂越發襯托出此時的宮女們萬念俱毀、心如死水。

  另外對詩中所用到的修辭,也應細細體會其中的妙處。如李清照《如夢令》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人採用了設問和借代的手法,表達出對春光的惜別和留戀。再看秦觀《春日》詩中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兩句,詩人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過後芍藥和薔薇彷彿多情的少女淚光晶瑩、嬌弱慵懶的神情、形態。別具情味,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形象、領悟意境

  常言道詩言志詞言情,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往往藉助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形象大致可分為景物形象、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常常藉助於景物形象,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感。我們透過分析形象,便可感知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請看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江月近人、風燈夜照、沙頭宿鷺、船尾跳魚的恬靜優美的畫面,創設了安謐、和平的意境,透露出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嚮往。

  託物言志的詩,往往在形象的描繪中寄寓詩人的人生理想,詩中所描繪的既是景物形象,更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陸游《卜算子·詠梅》中的梅花就是一個孤高寂寞、備受嫉妒打擊,即使零落成泥也節操不改的愛國志士的形象。于謙《石灰吟》中的石灰是一位不懼怕各種打擊,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情白在人間的清官形象。

  所謂生活場景就是詩人透過藝術概括和加工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的生活圖景。讀到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句,眼前彷彿浮現出一幅江邊送別圖,詩人久久不願離去,目送孤帆遠影漸去漸遠,最後消失在水天相接處,表達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再看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詩人選取了歌樓聽雨、客舟聽雨、僧廬聽雨三幅生活場景,表現了少年的歡樂、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無奈。抒發出詩人獨特的人生感悟。

  古詩裡不少篇章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神態、心理活動等,進而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請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夜深聽到屋外的風雨聲,彷彿自己指揮著千軍萬馬奔赴冰天雪地的北方,同敵人展開英勇的搏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塑造了一位年邁孤獨、身體衰弱、窮且益堅、壯心不已的勇士形象,表達了殺敵報國的急切而壯烈的情懷。

  (三).琢磨方法、體味藝術。

  詩歌的表達技巧往往表現在三大方面: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其中抒情表現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抒發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氣概。

  間接抒情常見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場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人聽到折柳曲的笛聲,不禁產生濃濃的思鄉之情。

  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就是藉助景物來抒發情感,《憶江南》中詩人白居易藉助於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錶達出對江南水鄉的魂牽夢繞、久久不忘。《如夢令》中李清照對春光的留念惜別之情,正是藉助於海棠花一夜之間已是綠肥紅瘦的景象來抒發的。

  寓情於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同樣是楓葉,在送別人崔鶯鶯的眼中,被理解為由離人的血淚染成;在詩人杜牧的筆下它又成了勝過充滿生機的火紅的二月花。這就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表現手法又叫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有以下八種:

  ①渲染。 渲染就是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繪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

  比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中家家雨、處處蛙就渲染出約客時的環境氣氛,突出詩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渲染出深秋江邊的蕭條、冷落的氣氛,與詩人悲涼、傷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烘托。 烘托就是烘雲托月,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物件。

  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詩人側面寫了帆、鳥、海、樹,烘托出暮雨的細密和詩人濃濃的.離愁別恨。

  ③含蓄。 含蓄顧名思義,不直說、不明說,委婉曲折地表達主觀感情。

  如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人借新婦向夫君探詢化妝是否入時,巧妙地向張藉詢問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心意。

  ④用典。 借用典故可使詩的內涵更豐富,意蘊更深遠。

  雍陶《題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詩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時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動而又貼切。

  ⑤象徵。 象徵是一種託物寓志的表現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託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 理,由於長期使用,已被人們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徵堅貞,蘭花象徵高潔,牡丹象徵富貴,竹子象徵氣節,紅豆象徵相思,浮雲象徵遊子,秋扇象徵棄婦,子規象徵悲愁。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⑦抑揚。 指欲抑先揚或欲揚先抑。

  比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人採用欲抑先揚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上翠摟,後面才寫她忽見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畫出少婦情緒的微妙變化,表現出她的感傷和哀怨。

  ⑧對比。 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詩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請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上闋寫去年元夜時的幸福歡樂,下闋寫今年元夜時的苦悶傷感,對比鮮明,突出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悲傷情懷。

  古人十分注重修辭手法的運用。

  採用比喻、比擬、象徵、起興等手法使描寫的事物更為形象生動;

  採用誇張、偏語、襯托、對比、婉曲、設問、反問等手法來突出詩的主旨;

  採用通感、借代、雙關、疊字、對偶、反覆等手法使詩中字句更為精巧。

  需要解釋一下,偏語是指有意偏離實際,看似乖謬,實則情感至真至純,給人以美感。

  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人。閨中少婦故意說偏激的話,從側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而無人相告的苦情。

  婉曲就是婉轉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來表達意思。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敘述了詩人被貶嶺南逃回故鄉時,擔心家人受到連累,生怕打聽到壞訊息時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說這層意思,只好婉轉曲折地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他那又喜又懼的矛盾感情以及對親人的無限掛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切感人。

  要想全面透徹地瞭解詩意,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古文修養,瞭解詞類活用、特殊的句式等等;需要關注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論事;還要重視標題和註釋,這對理解詩歌主旨有一定的幫助;對每首詩,應儘量做到熟讀深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