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詩歌賞析

清明詩歌賞析

  清明

  作者:杜牧 年代:唐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

  要弄清楚這首詩,就要先弄清楚清明、寒食節、掃墓的關係。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就是說“清明”一開始只是一個節氣,而並非是節日。

  掃墓成為正式禮儀是唐朝的事情。唐明皇在開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也就是說在古代掃墓的“法定日期”是寒食節,而不是“清明節”。需要明確的是把“清明”作為“清明節” 應該是唐朝以後的事了。

  由於寒食節大多是在清明的前一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稀裡糊塗”地把寒食、清明合二為一了。至於為什麼到現在真正的“掃墓節”——寒食節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清明節凸顯出來,就連專門研究民俗的專家也無從考證了。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這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首詩所描寫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齊全,婉如一篇小小說。整首詩處在一個動態的.情景之中,體現在詩句中的“雨紛紛”、“行人”、“借問”、“遙指”以及對話部分,每個詩句都是一個活動的場景,貫穿起來就是一個情景劇。“紛紛”交待的是春雨的意境,然而這一天恰恰是清明,是人們按照習俗上墳掃墓的清明節,因此就有了那位雨中行路者“欲斷魂”的心情,接下來便是一問一答,全詩可謂是“有聲有色”。

  “清明時節雨紛紛”交待的時間和場景,“路上行人慾斷魂”直點“行人”當時的心境。天氣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澆愁,當然是很自然的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問一答的簡單對話,情景十分生動,增加了詩歌的跳躍性和動感。

  這首詩語言通俗直白,沒有難懂的地方,音節和諧自然,情景清新生動,境界優美,富有詩情畫意。第一句是“開”,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是“承”,交待了人物及其心境;第三句是“轉”,引出了對話,並且想“借酒消愁”;第四句是“合”,是第三句回答,讀到這兒,讓人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覺得後邊應該還有故事要發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