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1

  今年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彙集了100個小學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裡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裡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老師透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但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型別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幾乎每天都會碰到,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更多,也會讓我們驚喜。

  每每看到這本書裡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憤懣就會少點,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教師之間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等等,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有時候想反覆地讀某一個案例,覺得老師的無奈、老師的智慧、老師的愛心,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認識。

  這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場景是我們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王老師寓嚴謹於輕鬆幽默的文風。王老師治學的嚴謹周密,在教育線上是公認的,思維清晰,邏輯嚴密,態度平和,唯真是從,沒有情緒化的言辭。但是寫出來的文字卻從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淺出,從容不迫,透徹明白,同時又幽默風趣,讀來彷彿與王老師面對面交談,有如坐春風之感,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

  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給了老師,我們就要把每個孩子銘記在心,放下姿態,蹲下身去,親近孩子,主動和他們交流。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2

  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好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集結了100個教育案例,王曉春老師對這一百個案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點評。讀完書給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師的點評(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向我們解釋瞭如何解決班級管理問題;如何對待特長生、學困生、問題生;教師發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師與家長的關係等。

  讀了這本書,我得到了一點啟示:批評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批評只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管理方式,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最大障礙。往往在沒搞清孩子們是怎麼回事,自己就大動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確地批評孩子,而且有把握不傷害孩子?當你理解了孩子,批評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夠接受。不掩蓋問題,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確地實施挫折教育與批評。

  案例《爬樹風波》講的是學校剛剛種植了許多小樹苗,一位二年級的老師對學生們說:“大家要愛護小樹苗”可第二天在樓上看見本班意學生使勁地搖著一個小樹苗,老師頓時火冒三丈,真想狠狠批評他一頓,可轉念一想,還是看看究竟。老師走到搖小樹的學生前,看到一個口袋掛在小樹上,老師幫學生把口袋拿下來並說:“你這樣搖,小樹會受不了的,他也會流淚,也會疼的?”學生聽了重重地點了點頭。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他就找來木棒挑下口袋,或者找個人來幫忙。這就是有作用的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應該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也就是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孩子進步。這條思路來解決問題,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探究學生問題的根源,然後對症下藥,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閱讀日記上,我這樣寫道:真喜愛這一篇篇感人的文章,真喜歡這一個個愛的故事。左拉說過:“愛是不會老的,它留著的是永恆的火焰與不滅的光輝,世界的存在,就以它為養料。”是呀!愛是永恆的,愛是年輕的,愛的力量能讓南極變成海洋,能讓沙漠變成綠洲!我要在我的內心深處根植愛的種子,讓它發芽、開花……

  做智慧型的教師一定會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管理監控是實施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為此學校要求一線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以"學"為中心,著重體現學生主體,努力踐行"只有學生學的精彩,才是教的精彩"課堂教學新理念。另外,提高訓練輔導的有效性。在執行國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將教學中的訓練和輔導環節切實做到減負增效,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其次,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學校教學在輔導環節中,倡導培優補差式輔導、敬業式輔導、激勵式輔導。

  學校內涵發展的程序離不開一支理念新、專業發展程度高的教師隊伍。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教研的三個核心要素,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教研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為此,只有充分地發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各自的作用並注意相互間的整合,才能紮實推進有效教學向縱深發展,才能有效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的提升!

  做一名自主反思--培養學習型教師更為重要。實踐中,學校堅持開展讀書活動,透過案例反思、撰寫教學反思日記、開設教師小論壇、書寫教育敘事等具體載體督促教師不斷積累、不斷反思、不斷實踐、不斷提升。如今,我們都在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智慧型教師、終身學習型教師已成為學校廣大教師的共同追求!

  透過閱讀《智慧從哪裡來》,我的假期生活更加充實了,也懂得了人活到老,也要學到老.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當然,只要用心,我們從書中能得到的還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多讀書,讀好書,善於積累自己的智力財富,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水平與文化水平,為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而更加努力。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3

  專家王曉春老師曾用“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作為標題,是啊,對學生每位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

  有學生因為特殊原因課落下了,我會利用業餘時間給他們補課,及時與家長聯絡尋找解決辦法。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們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這並不陌生,卻又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學生,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多彩的心靈世界,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學生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是如此。

  批評不是解決學生問題的唯一方式

  批評只是一種帶有情緒性的管理方式,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最大障礙。往往在沒弄清楚學生是怎麼回事,自己就大動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確地批評學生,而且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當你理解了學生,批評學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夠接受,不掩蓋問題,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學生,才能正確地實施挫折教育與批評。這是我從這本書上得到的啟示。

  教育智慧是一門藝術

  教育是一門學問很深的藝術,蘊藏著許多智慧。一直以來,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好多就發生在我身邊,也曾經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經讓我憂心忡忡,也曾讓我牢騷滿腹,而我機械地做著、忙著、拼搏著。尤其,讀到“水彩筆的故事”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時也經常的遇到此類問題,但很少去動腦筋思考和觀察學生的表現,而是“無研究的教育”,這種簡單的教育,沒有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對教師的能力也沒有絲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維習慣是,遇到事情總想問個為什麼,猜猜有幾種可能的原因,然後,加以驗證,有時不妨多轉個彎想一想。

  面對教育中頻頻出現的各種問題,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首先慌了手腳,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各種各樣的原因左右著他們的行為,我們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們要有大將風度,不要用我們的急躁表情和過激言語讓孩子害怕、叛逆、壓抑,而要尋找到合適的“點”,讓孩子自我成長。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呢?教育智慧從日常善於捕捉的點滴小事中來,從科學的思維方式中來,從概括反思中來,從良好的心態中來只要我們以研究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向研究型教師努力,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簡單的問題明瞭化,你可以發現:原來教育可以如此輕鬆又愉悅!

  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我發現了真正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用愛心啟迪學生的智慧,用智慧開啟學生的潛質。當然,我知道僅僅看完這本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正確運用該書中的正確理論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反思和創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工作效率和質量,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4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

  這本書與以往的一些教育書籍有所不同,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整本書讀完,我最深刻的體會是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透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幫組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可是孩子成長又是一個極富個性的複雜的過程,但這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種種問題,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但是這種問題不是隻憑几句簡單的話或者一兩個舉動就能解決的,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加緊研究“教育智慧”的問題,沒有“教育智慧”,也就沒有教學智慧,也就難以處理好教與學的問題。而這一切智慧又源於理性的研究。王老師認為,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是教師素質提高與專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教師應有研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而教育絕不可能會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功正規化,因為我們的物件是一個個個性鮮明的生命體,整個教育過程,不僅要教育好學生,還需要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

  我想教育智慧來自日常點點滴滴的教育教學實踐,這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如何正確對待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呢?記錄分析這日常的點點滴滴當然是一種很好的研究方法。怎樣以科學的態度記錄和分析自己的實踐,王曉春老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指導:

  1.“擺脫‘只准成功,不準失敗’的束縛。”我們只是在探索

  2.“不就事論事,要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學,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教育”。

  3.追蹤學生和教師今日想法、做法的根源,個人成長史的根源和歷史根源。要特別注重家庭影響。

  4.要客觀分析,保持研究者的主體性和獨立視角。

  5.要先分析事情可能的原因。假設多種可能性,不能做“單打一”的歸因方式。

  教育智慧來自實踐,又指導著我們的實踐,讓我們在追求教育教學藝術的漫漫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擁有源頭活水般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書心得體會5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真是受益匪淺。

  書中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每個學生都具有很大的潛能,我們教師的作用就是把學生的潛能挖掘出來。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細節,不去用愛的眼光看待他們,你就不可能把他們的潛能徹底挖掘出來,學生的才華就不可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如對學生寬容、理解、尊重、呵護、希望等等都是促進學生思維快速成長的催化劑。

  事實上,我們很多教師,整日忙忙碌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從沒有在教育的過程中找到樂趣,這是一種悲哀。這樣的老師永遠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諦,也永遠不會成功。如果你把學生看作天使,你將生活在天堂裡。如果你把學生看作魔鬼,那你將生活在地獄裡。如果你不熱愛你的職業,不把自己的愛灑向學生,就不可能在這個職業中獲得樂趣。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個熱愛自己職業的教師,一個心中充滿愛的教師會去仔細挖掘這個職業當中的快樂,從而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才會愛你,也才會讓你在和他們的交往中忘記外面的世界,忘記生活的煩惱。

  教師愛學生,就要相信學生。課堂上,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師該用什麼樣的語言和態度來處理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對學生充滿想象的回答,教師用貌似溫柔的話語給否定了,總是有意或無意地以成人的思維為標準來評價、引導孩子,教育、制約孩子,那麼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從何而來呢?學生的思維也就得不到發展。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一個開放的問題、一個讚許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多種思維不僅得到了呵護,而且在老師的理解、寬容下,孩子心靈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師愛。

  所以,我認為:理想的教師首先就是要有愛心,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會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無怨無悔的獻給孩子,獻給自己的教育事業。但僅僅有“愛”就足夠了嗎?並不是這樣的。

  愛心對教師來說很重要,但愛不是萬能的。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有時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師愛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心態基礎而已,並不能解決具體的學習問題,就像醫生與病人關係好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再說,家長對孩子的愛不比老師的少吧,但他們卻常常要求老師幫忙,希望老師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實他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

  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讓“智慧”與“愛心”同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契入點。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那什麼是教育智慧呢?所謂的智慧主要是指:辨析判斷的能力,發明、創造的能力。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只有善於觀察,才能創造型地開展工作。那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一、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時代在變,學生在變,學生的見識、感悟也在變,我們也應該多角度、創造性地開展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堅信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二、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教師唯有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除此之外,還要多讀名師的教育日記,時常進行案例分析。因為它們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思路,並幫助我們學會如何採用適當的思維方式進行合乎邏輯的思考。

  三、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一般是單獨完成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於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後,討論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斷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雖然這很難,但作為教師,我們還是應該把成為“智慧型教師”作為我們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