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說課稿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絡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絡,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透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佈規律來體現的。

  本節課主要是以地理分佈規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節,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於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重難點分析:

  ●重點:

  1、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難點: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關係。

  課標分析:

  ●知識和技能: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瞭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4.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章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環境要素間關係,估計學生透過讀圖、討論和思考,應該能得出地理環境的基本特點――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律對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方法:

  ① 問題探究教學法

  ② 多媒體教學法

  ③ 圖文轉化教學法

  ④ 案例教學法

  ⑤ 討論歸納教學法

  學習方法:

  ① 小組合作學習法

  ② 圖表學習法

  ③ 比較學習法

  ④ 案例學習法

  教學流程

  解讀課標要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展示世界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觀圖片

  板書並明確自然帶概念觀看景觀圖片,說出地理環境的差異從事實中感受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運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原因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以非洲為例,分析說明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讀圖分析歸納運用直觀影象使學生感知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

  板書:讀圖分析並說明原因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加深由赤道向兩極地域分異規律的理解

  運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原因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以亞歐大陸中緯度為例,分析說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讀圖分析歸納運用直觀影象使學生感知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

  板書:讀圖分析並說明原因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內陸地域分異規律的理解

  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反饋提問:我國西北地區種草好還是種樹好?利用資料說明理由。閱讀P98頁活動資料,回答問題。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匯入:我們學習了哪些地域分佈規律?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回憶上節課內容承上啟下,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運用“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說出陸地自然帶的垂直方向分佈規律並分析其原因指導學生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思考以下問題:

  1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有哪些自然帶?

  2分析說明分佈規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帶譜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選用)

  板書:

  展示乞力馬扎羅山垂直帶譜示意圖和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引導學生比較自然帶譜的數量多少和基帶的差異。讀圖分析,回答問題

  從地形、海拔高度變化等因素對環境的影響,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

  培養學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問題

  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提問:為什麼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生產?閱讀P99頁材料,回答問題讓學生了解人們在農業生產中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

  提問:你還能舉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例項嗎?發言培養表達能力,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出示課堂練習(見)。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別介紹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要素:大氣、水、地貌。本章內容主要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從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絕對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的方向上發生了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2、教學目標。本節教材相應的課程標準內容是“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根據課程標準與課本內容確定教學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懂得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②瞭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③會分析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表現;

  ④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①結合“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進行分析,認識陸地自然帶的分佈規律;

  ②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學會分析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表現;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無處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1)重點:

  ①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規律;

  ②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2)難點: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課時:2課時

  二、學法分析

  皖江中學是繁昌縣的一所民辦中學,學生本身的素質較低,資訊的獲取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較弱。教學上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本節課主要是以地理分異規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理的環節,提練結論等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運用大世界自然帶分佈圖,中國典型的景觀分佈圖等地圖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地理知識無處不在,我們要具有探究習慣;再者用來訓練學生的正確的思維能力。

  三、教法分析

  1、教材的處理。教材主要剖析了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向上的變化。其中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和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都屬於水平方向上的分異規律,還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我首先把自然帶的大致型別、名稱及世界的分佈放在前面講解,這為地域分異規律的得出打下一個基礎。然後結合世界主要的氣候型別綜合分析其形成和表現。

  2、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問題引導教學法,案例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匯入。以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內蒙古草原圖)引入,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的特徵。

  2、新課講解

  第一階段:由匯入轉承到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圖,結合世界主要的氣候型別認識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型別、名稱、分佈規律。

  第二階段:透過前面的圖片的判讀進行小結,讓學生得出結論:

  ①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

  ②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主要存在氣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方面;

  ③以植被為主要特徵的自然帶是區域差異性存在的最顯著的直觀表現;

  ④影響植被差異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氣候的水熱方面;

  ⑤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對上面景觀位置的選擇,尋求其差異性的特點,影響因素,提練成規律,再到世界自然帶分佈圖中尋找這樣的例子論證。

  第三階段:對前面的提練的規律的內容,用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填寫,再次對地域差異性分異規律的鞏固。同時對課本的活動完成。

  五、教學效果反思

  1、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的氛圍較好。

  2、學生基本能結合“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從地圖中尋找資訊,分析總結規律。

  3、由於學生地圖的認識不夠,課後需要加強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的記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