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說課稿

高中地理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 教學內容

  《地球的夥伴—月球》是根據《上海市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試行稿)》編寫的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篇《宇宙與地球》中的專題2,內容主要包括有四個方面,分別是月球的概括介紹、月相變化、日食和月食以及月球與潮汐。後三個內容實際上就是與月球有關的典型的天文現象。

  2、地位與作用

  本專題是高中地理第一篇“宇宙與地球”的組成部分,是按照天體系統等級由大到小展開的,即:宇宙→太陽系→月球→地球。本專題設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談天”是為了“說地”。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月球的特殊環境特徵及其成因;能運用“月相成因示意”圖說出月相變化規律;能透過觀測日食和月食錄影認識日食、月食的成因、條件及種類;瞭解潮汐的成因及其規律。

  2、 過程與方法

  透過情景生成問題,討論、比較與地球不同的環境特徵;透過演示月相Flash軟體,模擬月相的變化規律;透過觀看月食和日食的錄影,對比了解兩種天文奇觀。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月相實地觀察活動中,激發對月球的探究慾望,薰陶審美情趣,養成科學的態度和探究的精神;從身邊的事例說起,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學會對終生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索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月相變化規律及成因探究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及出現條件探討;潮汐的成因及規律

  難點:月相變化成因分析

  四、學生情況分析

  1、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雖然沒有專門的月球方面的知識,但作為常識,在很多學科都涉及過,如詩詞和散文中他們的知識和興趣會帶動整個課堂探究的氣氛。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學習能力和態度都比較差。

  五、教學方法

  演示法、對比法、多媒體教學法、引導探究式教學法

  引入新課(創設情境)

  阿波羅登月錄影;“美國登月陰謀論”材料

  六、教學流程

  認識月球概況

  觀看登月錄影及閱讀材料

  歸納月球物理特徵

  肉眼觀察與圖片結合

  認識月球地形(環形山、月海)

  圖片與Flash演示結合

  瞭解月球的同步自轉

  展示學生看到月相情況

  (課前準備)

  探究月相(Flash動畫演示)

  總結月相的位置、形狀、月出月落時間、夜晚見月情形、農曆時間(表格形式)

  問題一:

  為什麼會產生月相

  問題二:

  月相如何週期性變化

  問題三:

  為什麼上弦月亮面朝

  西,下弦月亮面朝東

  特殊天象:日食與月食

  觀看日食、月食錄影及Flash演示

  學生歸納原因、種類、發生條件

  潮汐現象

  觀看錢塘江大潮錄影

  探討潮汐的成因及規律

  Flash演示大潮與小潮

  探討潮汐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七、教學過程

  (一)月球

  1、月球的自然環境

  ①首先觀看1969年美國“阿波羅”號登月錄影片段,接著讓學生閱讀20xx年提出“美國登月陰謀論”材料,然後提出問題:月球的自然環境到底與地球有何不同?這樣從影象材料匯入新課,衝擊學生的視覺,肯定登月後又對其提出疑義,前後思維形成強烈反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從社會問題出發,體現了二期課改理念。

  ②學生合作探究討論月球與地球在自然環境方面的主要差異。

  ③教師適時進行引導,並與最後進行歸納總結

  2、月球的同步自轉和公轉

  ①情境創設:從“阿波羅”號登月錄影片段提出問題:在剛才的錄影中有一個科學性錯誤,同學們發現了嗎?

  ②學生合作討論:在月球上是看不到地球升起和降落→月球的“同步自轉”

  ③教師提出問題:月球的同步自轉會給地球上的人看月球造成什麼影響?

  同時進行“月球同步自轉和公轉”Flash演示

  ④同學得出結論:地球上的人永遠只能見到月球的正面

  (要學生能歸納出“公轉、自轉同向且同步”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需增加討論和演示啟發。)

  (二)月相

  ①選擇四組學生在前一個星期內月相觀察記錄(整個過程主要在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讓學生感覺到其實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課改“關注貼近學生生活的地理”課程理念)

  ②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麼“月有陰晴圓缺”?

  ③教師演示月相Flash動畫,並在演示過程中進行三大問題的講解(問題一:為什麼會產生月相;問題二:月相如何週期性變化;問題三:為什麼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東)。在問題二的解決上進行學生參與,教師以新月為例啟發學生得出結論,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分析其它月相的情況。(從靜態到動態有助於學生強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關係,利於學生對月相成因的分析)

  ④學生在老師的分析講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寫。(學生完成表格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

  ⑤Flash動畫演示月相週期與公轉週期的不同

  ⑥讓學生理解朔望月和恆星月的不同

  ⑦用詩句進行月相練習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在有關月相文學作品的分析活動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學習觀,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

  (三)日食與月食

  該內容如果要全面瞭解,知識點較多,設計到物理學科的知識如影子裡的本影、偽本影等。對於本校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所以講解只是在較淺的層面上

  ① 播放日食、月食錄影

  (觀看難得一見的天文奇觀,衝擊學生的視覺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的身邊)

  ② Flash演示日食、月食,理解其形成的過程(達到感官認知與抽象思維的結合)

  ③ 學生完成表格(透過對比,更容易本校學生的掌握)

  ④ 教師歸納總結,並解釋日食與月食發生的條件

  ⑤ 展示未來幾年可見天象的時間表(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月球與潮汐

  ①觀看錢塘江大潮錄影(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②探討潮汐的成因及規律

  ③Flash演示大潮與小潮

  ④教師提出問題:從演示動畫中又可看出哪些現象和規律?

  ⑤教師歸納總結,讓學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對比表格

  ⑥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潮汐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美國登月陰謀論”材料

  20xx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週刊》科技版刊載了俄羅斯研究人員亞歷山大·戈爾多夫發表的題為《本世紀最大的偽造》的文章,對美國31年前拍攝的登月照片提出質疑。據美國一家權威的社會調查機構統計,竟有10%(約2500萬)的美國人認為:所謂阿波羅登月,是美國宇航局製造的一個大騙局。奇怪的是,迄今為止未看到美國官方對此有任何正式反應。現年69歲的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為何不讓他出來澄清事實?是美國對此根本不屑一顧,還是確有難言之隱?各國新聞媒體頗有要對此進行一番調查採訪的勢頭。

  由來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觀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競賽中處於劣勢的美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重振昔日科技和軍事領先的雄風。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正式宣佈,美國要在60年代末實現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參加這次飛行的有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邁克爾·科林斯。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接著他用特製的70毫米照相機拍攝了奧爾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們在登月艙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國國旗,為了使星條旗在無風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風招展,他們透過一根彈簧狀金屬絲的作用,使它舒展開來。接著,宇航員們裝起了一臺“測震儀”、一臺“鐳射反射器”……在月面上他們共停留21小時18分鐘,採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標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羅11號”指令艙載著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濺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類首次登月宣告圓滿結束。

  質疑

  但時隔30多年,戈爾多夫卻公開發表文章對美國拍攝的登月照片表示懷疑。他認為,所謂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所有照片和攝像記錄,都是在好萊塢攝影棚中製造的。他強調,他是在進行了認真的科學分析和認證後作出這一結論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沒有任何一幅影像畫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見到星星;

  2.影象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陽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陰影應是一個方向的;

  3.攝影記錄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條旗在迎風飄揚,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風把旗子吹得飄起來;

  4.從攝影記錄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於人在地面上跨躍了5至6米長;

  5.登月儀器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從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發生同一現象的速度一樣,而在月球上這種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爾多夫表示,他質疑30多年前美國宇航員“拍攝”的登月照片和攝像記錄,並不是否定當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壯舉。他認為,美國宇航員當時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術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於當時美國急於向全世界表功,因而偽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攝影記錄片,矇蔽和欺騙了世人幾十年。他說,美國著名工程師拉爾夫·勒內、英國科學家戴維·佩裡和馬裡·貝爾特都對他的這一質疑表示贊同。

  無獨有偶,自稱參與了阿波羅計劃工作的比爾·凱恩教授曾寫了一本名為《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的書,書中對阿波羅登月計劃也列舉了一些疑點,甚至認為: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確實發射了,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人跡罕至的南極,在那裡指令艙彈出火箭,並被軍用飛機回收。隨後宇航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表演登月過程,最後進入指令艙,並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一場騙局的問題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以著名物理學教授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士肯定“騙局論”,他們認為阿波羅登月造假的依據有:

  1.阿波羅登月照片純屬偽造

  根據美國宇航局公佈的資料計算,當時太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張插上月球的星條旗的照片顯示,陽光入射角大約近30度。照片中出現的陰影夾角應該在“跨出第一步”後46小時才可能得到。

  2.阿波羅登月錄影帶在地球上攝製

  通過錄像分析,宇航員在月面的跳躍動作、高度與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徵。

  3.月面根本沒有安裝鐳射反射器

  根據美國某天文臺的資料可以計算得知,現在在地球上用鐳射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強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強度的1/200。其實,這個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說,月球上根本沒有什麼鐳射反射器。

  4.阿波羅計劃進展速度可疑

  美國直到1967年1月才研製出第一個“土星五號”,

  1月27日

  做首次發射試驗,不幸失火導致三名宇航員被燻死。隨後登月艙重新設計,硬體研製推遲18個月,怎麼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對土星五號火箭和登月艙的質疑

  現代太空梭只能把20噸載荷送上低軌,而當年的土星五號卻能輕而易舉地把100噸以上載荷送上地球軌道,將幾十噸物體推出地球重力圈,為什麼後來卻棄而不用,據說連圖紙都沒有儲存下來?

  6.溫度對攝影器材的影響

  月面白天可達到

  121°C

  ,據圖片看,相機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沒有采用保溫措施的。膠捲在

  66°C

  就會受熱捲曲失效,怎麼拍得了照片?

  這些人士認為,對以上這一切美國政府一直沒個交代,而知情者由於擔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脅迫,至今對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將來,誕生於美蘇太空競賽年代的“登月騙局”定會水落石出。

  反駁

  不過,也有許多人認為“阿波羅”登月計劃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為該計劃當時是在全球實況轉播的,近億人親眼看到。另外,宇航員還從月球帶回了一些實物,如岩石。

  其次,美國政府不會拿信譽開玩笑。如果是一次騙局,他們根本不需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實況轉播,而只需事後發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則萬一有個閃失,美國政府要承擔很大後果,甚至會名譽掃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國宇航局有成千上萬的科技、工程人員,絕大多數人都會持科學的態度,不會視嚴肅的科學問題為兒戲。如果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不僅全體參與者的人格將受損,而且,讓幾萬人守著謊言過幾十年,實非易事。

  高中地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說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型別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說出乳蓄業的分佈範圍,說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透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佈特點,這裡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說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並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鑑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說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臺、有關圖片和錄影。

  2課時

  三.說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透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型別的認識和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透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匯入新課:透過影片“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透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瞭解其分佈範圍;然後透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並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後,理論聯絡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透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透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後透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佈圖,瞭解乳蓄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接著,透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佈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佈

  4.區位條件

  5.特點

  高中地理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問題研究,該節課主要是要求同學們能夠對於前面知識的運用,能夠結合所學分析住房應考慮的因素,城市化過程中發生的負效應,對於城市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分析面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知識目標:購房影響因素;

  理解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含義及特點,能夠分析材料現象。

  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自身因素,及社會環境等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情感目標:樹立對於城市化應有的情感態度,結合自身不要隨意的判斷一件事物的好壞。

  如何綜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選擇住房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

  二、說教法

  小組探討、調查研究、對比歸納

  課本資料、多媒體

  三、說學法

  1、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透過對比總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學習

  課前我讓同學們調查分析了住房選擇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同學們的成果,總結出購房的原則性問題,合理地指導我們購房。

  ◆設計意圖:直接匯入,開門見山,因為事前已經讓同學們預習調查過了,知道了要學習的內容,同學們都期待展現成果,故直接表現同學們的內心節約時間。

  2. 活動設計

  課前活動:分成四組,對南京三個住房地段進行調查,新街口夫子廟、板倉、仙林,對住房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該地段的房價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為何要在該地段購買住房,基礎設施設定等等其它與居民購房有關的因素。

  ◆設計意圖:利用課前小組探究形式對所學問題進行相關調查,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瞭解知識來源於社會還能培養學生深入生活交際表達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3.問題設計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調查過程中是否發現一個問題,郊區的房子,特別是別墅,都是些高檔居所,許多有錢人的居住場所,那為什麼會這樣呢?伴隨著城市化程序中居民都往城裡擠,為什麼還會有許多有錢人往郊區搬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逆城市化。

  ◆設計意圖:承轉過渡知識,從購房選擇因素的學習過渡到郊區化的學習,同時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以啟迪。

  五、說板書設計

  無

  高中地理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組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節中起著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

  2、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地理新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課改理念、高一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本校學生的實際,我們教學過程中應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義,瞭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③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緩解城市化給地理環境帶來壓力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並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家鄉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以可持續發展觀念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是本課的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可透過讀圖分析、圖文轉化、案例呈現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地圖冊,蒐集城區的各種資料,運用多媒體裝置,各種課程資源互相補充,協調統一。

  二、學法指導

  心理特徵及調節

  高中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上本校生源素質較高,接受能力較強,但由於生活的閱歷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在教學中需要老師有目的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全面認識。明確的學習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基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

  知識建構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以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教學設計,透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透過讀圖繪圖實施自主探究,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建構。在教學中加強知識的前後聯絡,加強與相關學科的聯絡(本課的城市化的加速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而開始的,主要加強與相關歷史知識的聯絡)。

  學習方法指導

  針對上面兩個實際,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案例呈現,透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絡生活,激發學習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三、說教法

  (一)教學方法及依據:依據哈佛大學首創的案例教學法理論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採用情景教學法、資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事物的場景,使師生設身處“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我要學”、“我愛學”的氛圍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識。本課城市化定義教學中聯絡本地實際,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環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入手創設情景。

  案例分析法:透過安溪城區面積和人口的變化啟發學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透過英國的城市化程序這一案例讓學生討論得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及地區差異。

  資料分析法:透過讀圖表、文字材料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演繹歸納出地理特徵,是學生一項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項重要內容,本課資料豐富,是提高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好素材。

  自主探究法:讀圖2.20和圖2.21填表,使學生學會從圖表上歸納出地理知識,地理規律,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手段

  (1)自制多媒體課件,利用我們學校教室已配備多媒體裝置的有利條件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2)自制的八十年代的安溪城區地圖和今天的安溪城區地圖

  (3)學具:地圖冊、課本等,事先印發的學案(略),包括學生上課要完成的圖表、課堂練習、學生學習目標評估和自我分析題目。

  四、教學程式(第一課時)

  針對本節課目標要求及內容的需要,設計如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新課學習;課堂小結;教學效果反饋。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高中地理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佈局及其影響一章中最後一節的問題研究課,

  前面學習了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還有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這對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臨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探討有啟發的意義,教材中給出的資料也有

  助於同學全面思考腳踏車在交通問題中影響的大小和發展方向。

  知識與技能:

  1.在問題研究中初步學會探究學習。

  2.瞭解南京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的相應措施。

  3.培養學生查詢、蒐集、分析地理資料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地調查或藉助於圖書館、網路等手段收集閱讀相關資料,分析南

  京交通問題及解決對策。

  2、小組互動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素養和態度。

  2.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團隊精神。

  3.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詢、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

  1.探究學習方式的初步體驗。

  2.查詢、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

  3.南京交通問題解決建議措施。

  二、教學方法:

  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思考時要聯絡本章內容,分析交通方式對城市的影響。

  1.利用圖文資訊,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

  2.透過師生分析、發現的學習,分析南京交通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建議,並分析腳踏車應承擔的責任和發展方向。

  三、學習方法

  1、學生課前積極蒐集相關資料。

  2、發揮團隊精神,小組互助學習,積極探究。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麼?

  答:腳踏車

  城市裡交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就圍繞交通談談有關話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南京的腳踏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出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提問:你們在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交通擁堵問題、交通環境問題以及交通安全問題都是南京面臨的主要交通問題。

  進一步和學生共同探討,南京的交通問題主要是交通擁擠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環境汙染,並和同學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以及是否與腳踏車有關。

  歸納小結:

  南京交通擁擠的原因:

  私人小汽車呈爆發式增長態勢。

  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單一,軌道建設滯後於機動化發展程序

  道路網體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線路及站點設定存在問題

  停車設施供應嚴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劇了交通擁堵

  交通管理上還存在不科學、不到位的地方

  腳踏車和行人過多,並且不遵守交通規則

  強調:腳踏車多並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腳踏車,可以相對減少私家車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腳踏車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

  那麼我們怎麼去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

  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確道路分工

  合理規劃停車場

  減少出行距離

  錯開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設

  進行科學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視智慧交通系統的建設

  提問:這組同學在幻燈片中提到城市環境汙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環境問題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氣排放帶來大氣汙染外,還會給城市環境帶來什麼問題?

  這組同學基本同意腳踏車多是加劇南京空氣汙染的間接原因,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小結:腳踏車是一種綠色交通工具,既環保又經濟。只有當它在某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不分的地段,影響車輛行駛速度的時候,它才可能成為加劇空氣汙染的間接原因。

  那麼我們針對交通工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除了這組同學提到的三點解決措施以外,我們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解決方法嗎?

  歸納小結:

  實施減少汽車尾氣汙染的技術措施

  加強道路綠化

  合理規劃城市道路,提高車速

  制定相關法規嚴禁各種車輛違規鳴喇叭

  在噪音嚴重的地區設定先進的隔音設施

  透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腳踏車過多並不是造成我們南京交通擁擠的主要原因,但腳踏車多並且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確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從這方面來講,在一些混合車道地段,腳踏車是造成空氣汙染加劇的間接原因。那麼在我們南京到底是應該鼓勵腳踏車的發展還是限制腳踏車的發展呢?

  學生辯論:鼓勵腳踏車和限制腳踏車

  小結:針對我們南京的實際情況,《南京交通發展白皮書》的建議稿提出我們南京應該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私家車的發展進行主動引導,並輔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別化調控,更加關注改善步行和腳踏車交通。

  五、板書設計

  南京的腳踏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問題

  交通擁堵

  交通環境問題

  二、交通問題的原因

  三、交通問題的解決建議

  四、腳踏車的發展方向

  鼓勵腳踏車和限制腳踏車

  高中地理說課稿6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節,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級以及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課標要求為:聯絡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這節內容是在學習了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瞭解城市基本形態構成之後,對於城市服務功能的學習,是對城市的進一步瞭解,但與第一節內容聯絡並不緊密,兩部份內容關鍵是學習城市的不同服務地域,服務等級,基於以上教材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瞭解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的劃分,並理論聯絡實際辨別現實社會的城市等級

  運用有關原理,說明不同等級城市服務範圍的差異。

  瞭解城市服務範圍與地理位置的關係。

  掌握不同等級城市的分佈特點

  瞭解稱城市六邊形理論,並能用其解釋荷蘭圩田居民點設定問題

  過程與方法:透過對棗強鎮及上海城市等級演化分佈的學習,掌握不同等級城市城市服務範圍與功能以及城市等級提高的基本條件

  透過對德國城市分佈案例的學習,總結歸納出不同等級城市分佈規律

  透過城市六邊形理論的學習,學會分析城市居民點佈局等現實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學生對我國不同等級城市(經濟、人口、交通、服務種類)等相關資料的蒐集,讓學生關心我國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重點:不同等級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務功能

  難點:城市六邊形服務巢狀理論及運用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讀圖分析、對比法

  課件多媒體

  教材圖2.11、2.12、2.13、2.14、2.15 和2.16

  三.說學法

  1.透過問卷調查發現問題進而引入課堂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2.透過活動串接各部分,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透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

  四. 說教學過程

  1.匯入學習

  透過問卷調查創設情境引入教學:[問卷調查]把商店規模類比為不同等級城市,透過調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並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級”的學習內容。

  在購買以下物品時,你會選擇怎樣規模的商店?

  ①紙、米、筆等日常用品 ②彩電、冰箱等生活用品 ③高檔服裝、數碼產品

  同樣城市等級也如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設計意圖:透過調查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慾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 活動設計

  透過課本活動:完成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的學習。

  棗強鎮居民日常選擇問題,和開始問卷調查實質一樣,但具體用途卻不同,因而更具有簡單可操作性。

  ◆設計意圖:簡單的活動,不同的效果,讓學生了解知識,更貼近實際生活的學習,讓學生學習更主動更具有教育性。

  3、活動設計:荷蘭圩田居民點的設定問題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案例三,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荷蘭圩田居民點的設定問題。

  問題:(1)A 、B、C等級為何要這樣設定?(2)位置選擇為何將高一級的設在低一級居民點的中央?

  ◆設計意圖:理論聯絡實際,透過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將所學用於現實問題的解決,讓學習融會貫通。

  4、作業佈置:用學會的方法為所在城市的升級提供相應的規劃

  ◆設計意圖:理論聯絡實際,突出重點,貫穿應用。

  五. 說板書設計

  板書按照知識內在聯絡設計,易於學生把握知識結構,便於深入瞭解記憶。

  知識發生線索:城市不同人口規模不同等級城市服務功能中心地理論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級

  二、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三、城市空間組合的等級體系

  1、不同等級城市空間分佈

  2、中心地理論

  高中地理說課稿7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後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後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前後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並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透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絡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透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目的

  聯絡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匯入 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為什麼呢? 暗示學生透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慾

  高中地理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例項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絡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瞭解,這都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透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例項分析 明確概念

  例項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 區分型別

  生結合教材分清型別: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汙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中地理說課稿9

  一、 說教材:

  本節是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第六節內容,主要講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氣候因子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在這些因子長期相互作用下,導致世界各地區氣候特點各不相同。由於本部分內容抽象,使得學生對氣候型別的特徵理解較難,進而影響了對氣候型別的判斷。因此,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給的氣候材料,深入分析氣候圖。首先利用氣候分佈圖瞭解氣候的分佈;根據前面所學太陽輻射分佈規律、氣壓帶風帶分佈規律及影響氣候形成因子等相關地理知識原理分析各地氣候成因及特徵,並透過氣候統計圖對氣溫、降水要素的進一步分析加深對氣候特徵的理解,再透過比較法,找出易混淆的氣候型別的異同點,最終達到對各種氣候型別進行判斷的目的。本節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邏輯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透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本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閱歷較淺、對某些氣候不熟悉,可選取有關地理素材展示圖片可以增加學生對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世界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掌握氣候型別判斷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主要氣候型別的特點。

  2.在活動中鍛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資訊的技能,

  3.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透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養成科學的世界觀。

  3.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區域地理中並解決相關問題。

  四、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難點:氣候型別的判斷

  五、說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1、讀圖法;2、直觀教學法;3、討論式教學法。

  六、說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

  (1)合作學習法;(2)討論式學習法;(3)師生互動學習法。

  高中地理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知識與技能: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兩者的關係以及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影響因素並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結合中國國情提出適合中國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透過問題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環境承載力與環境人口容量的關係及影響因素;

  透過問題探討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並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科學發展觀。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環境人口容量的內涵以及影響因素

  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措施

  二、說教法

  案例分析、問題探究、歸納總結

  有關環境人口的材料

  多媒體

  三、說學法

  1透過有趣故事匯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慾;

  2.透過活動探究,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創造性思維能力;

  3.透過對比總結,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能力,抓住事物本質特徵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學習

  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則小故事:“復活節島的悲劇”,從該案例你意識到了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透過有趣故事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慾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2、.問題設計

  提問:進一步對比環境人口容量與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不難發現環境人口容量是在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條件。而這些附加條件往往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說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哪些因素又是關鍵性因素呢?

  該問題自然過渡,同時透過補充案例及讀圖思考的形式呈現出來,便於學生解答但又要求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維。

  ◆ 設計意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理論,利用提問,創設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性,引導學生聯絡知識,積極思考,大膽聯想,發散思維,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

  3、活動設計

  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條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統計結果,結合一下三種觀點你同意哪種,為什麼,談談你對未來人口發展以與環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樂觀派 悲觀派 中間派

  著眼於尚未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以及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認為未來世界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科技進步使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現今世界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容量。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進一步增長,後果不堪設想。 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佈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 設計意圖:透過該活動引發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應用理解,同時結合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自己的大膽想象思考事件的結構,表達自己的理由,這些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測驗,讓學生在鍛鍊中提高自己。

  4、作業設計

  課後探究:中國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資源養活自己呢? 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思考思考。

  ◆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對知識進行理解強化能夠應用,同時激發學生愛國情感更多地關注國家國情,樹立主人翁意識保護地球強大祖國。

  高中地理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兩節主要介紹大氣運動、氣壓帶餓風帶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前兩節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一定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在認識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

  況和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絡。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溼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 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透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透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透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欲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

  趣;透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三. 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透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絡,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透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資訊,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絡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檢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絡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由今年初影響我國西南地區的凍雨危害例項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 鋒面系統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透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氣團、冷暖氣團,瞭解鋒面的概念和型別)

  【透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並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為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 概念及型別: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為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充套件,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為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 天氣特點:

  (問:①單一氣團控制下天氣特點?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③氣壓、溼度、溫度之間的關係?)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透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後?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後分別在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結合動畫的展示,設計5個問題,是依據學生的思維模式,由簡入難,一步步的引導,啟發學生,是他們透過自己親身的參與,以及透過同學之間的合作,獲的知識、得出結論】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絡。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設計表格,學生填寫)

  【運用表格,一是為了增強課堂的直觀性,二是由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完成知識的傳授;三是把一些繁雜的文字進行簡單的編輯,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低壓(氣旋)系統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在學習該天氣系統之前,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幾種基本的氣壓型別。

  【在設計這個課題的時候,充分展示了學生生活中的例項,結合高一學生自身的特點,引導他們對生活中的天氣變化現象加以分析――引用毛澤東的詩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增加地理課堂的文學性】

  1. 五種基本的氣壓型別

  (利用“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介紹五種基本的低氣壓,高壓脊,低壓槽)

  2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的對比

  (強調:低壓或氣旋,高壓或反氣旋,分別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氣壓狀況的描述,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狀況的描述。)

  (利用多媒體播放“北半球低壓系統的形成及其天氣”動畫,在學習了“大氣的運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該天氣系統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氣流特徵,以及天氣特點。然後讓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壓系統的形成及其天氣”)

  【在這裡採用了比較分析方法,啟發學生從低壓、高壓的氣流特徵入手,討論分析二者所影響的天氣特點,運用比較方法,更能使學生掌握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情況,提高知識的掌握程度】

  (總結新課鞏固練習)

  最後讓學生透過完成活動環節的3小題,來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

  【這樣設計既能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鍛鍊學生的個體,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佈置作業)完成相應的練習

  板書設計

  2.5 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

  1 概念:冷鋒、暖鋒

  2 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3天氣特點:

  冷鋒

  暖鋒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後

  降水位置

  鋒後

  鋒前

  例子

  二、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1氣壓型別

  2 氣旋與反氣旋的天氣特徵

  高中地理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自然資源分佈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產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線路的佈局,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運輸佈局的變化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課文主要從兩部分講述:

  (1)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教材的著眼點是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強調一個“變”字,體現兩個“影響”。

  教材文字雖少,但內容與我們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本節配置了許多的“活動”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透過圍繞相關的“活動”設計活動內容教學,既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2)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透過案例分析法、合作與探究、對比法,分析交通運輸方式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對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學習本節的內容,讓學生透過聯絡生活中的例子,將地理知識生活化,從而理解交通運輸佈局的變化對城市及其商業網點佈局和發展的影響,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2)學會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合理建議,培養學生參與城市交通佈局和建設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培養學生透過案例分析掌握知識的技能。

  二.說教法:

  透過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透過讀圖、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資訊,掌握知識要點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網路環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資料、資訊,採用多媒體演示手段透過各種圖片資料,強化對學生的感受,更好地進行分析對比。比如,根據圖5.8“山區商業網點示意”、圖5.9“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對比山區和平原的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得出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分佈的特點及其原因。

  三、說學法:

  學生透過多媒體的演示的各種圖表,案例資料,透過各種形式的資料討論,對比,分析並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能較好地達成課標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透過問卷調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人士,要置業(買房),以下因素中,哪三個你認為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引入課題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2.新課講授:要了解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就先跟學生們一起復習有關聚落的基本知識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間形態的知識。再透過讀圖分析比較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影響,透過補充知識《大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衰》來分析說明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對第二部分“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也是透過上面的順序即先對商業網點相關知識作一下簡要的提問,再透過具體案例分析交通條件對對商業網點密度,對商業網點位置,對集鎮發展的影響。總的來說,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依靠具體的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最後,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

  一、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1.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2.交通線的發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

  二、對商業網點分佈的影響

  1.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

  2.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

  3.對集鎮發展的影響

  高中地理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章第一節,是在學習過人口、城市之後關於生產活動的第一部分內容,之後是學習工業地域型別,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二、三節進一步分析世界典型農業地域型別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具有鋪墊的作用。另外農業的生產和佈局在高考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具有很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瞭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物件是高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雖然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土地資源和農業”一節,但大部分學生對農業的基本知識幾乎沒有瞭解,加上本節課理論性又較強,所以課堂上應給予學生時間預習課本,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採用目標導學法、例項導思法、引議釋疑法、點撥破難法,力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理念。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培養案例分析及讀圖的能力,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學會運用這一理論知識合理進行農業區位選擇;透過具體案例理解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會分析區域農業發展條件的分析和發展方向的選擇。

  3、透過對農業區位知識的學習,理解在發展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思想,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農業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運用所學原理合理地進行農業區位選擇。

  五、說教法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活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我將採用圖片匯入法。播放“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與澳大利亞牧場”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農業的概念,接著說:“農業在這兩個區位的不同選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就是農業區位因素,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選擇”,進而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圖片法利於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之前的知識,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也與本節課聯絡緊密。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主要包含“農業區位、農業區位因素、如何進行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區位的變化”四個知識點。

  1、農業區位

  農業區位的含義比較簡單,學生透過看書自學後可以知道農業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絡,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

  我會順勢提問:那麼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農業的佈局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農業區位因素

  我會透過具體例子提問,分析影響農業佈局的農業區位因素:

  (1)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

  (2)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都比較冷,卻出現了不同的農業型別。【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龍井”引到日本,種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漢沽區近年出現大面積葡萄園,幾年前卻很少。【市場】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幾年前銷量不佳,現在遠銷海外。【交通】

  學生結合生活例項回答完後,我會與他們一起總結出: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科技。

  【設計意圖】透過生活中的例子來總結農業區位因素,學生易於理解,體現了地理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也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農業區位的選擇

  【活動探究法】全班學生分為三大活動小組,分別完成課本43頁的三個活動題,討論完成後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巡視指導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補充資料)

  【學生代表回答】教師給予點評,並與他們一起總結歸納:

  (1)水稻主要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的原因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滿足水稻好暖喜溼的條件,而地中海氣候熱量充足,但高溫期降水少。

  (2)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是受地形條件限制。

  (3)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受市場、價格、需求及政策的影響。

  【設計意圖】透過活動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案例】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梯田(丘陵地區),噴灌(以色列滴灌技術),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類生產為主的城郊農業帶,美國東北部成為專門的乳畜帶,發達的交通和保鮮技術使荷蘭成為著名的鮮花供應國。提問學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後總結】由於人為改變了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使農業區位選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解決了本課的第四個知識點。

  【設計意圖】農業區位的變化屬於一個較為綜合的知識點,放在鞏固提高環節,既可以檢驗學生對於前面知識的學習,也是對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和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最後我會將課本44頁活動題“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作為作業,學生完成後下節課進行分析討論。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xx號考生。我所說的課題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下面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等幾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魯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前面學習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的基礎上,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課對教材後面兩個單元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在本章中起著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鑑於新課程要求的學習和理解,又結合本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把本節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明確我國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和具體措施。

  (2)過程與方法: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本節內容,使學生樹立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教學的重難點

  透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

  難點:理解我國實施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透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4)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說學法指導

  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

  (2)學會合作探究:透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透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式安排)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是由匯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幾個環節構成。

  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提出的教學是否有利於學生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思維、求異思維,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所以,在匯入的環節中:我設計的是利用教材的問題“將來我們住在哪裡”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引出為了避免將來出現“住無所居”的現象,當務之急就是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

  在講解新課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設計了本節課相應的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兩大板塊組成,一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二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四大戰略的存在問題和相應措施,簡單明瞭。導學案要填的內容都是教材中有的,這完全可以讓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來完成相關的填空,但在完成相關的填空後並不是就算是掌握了本節的內容,或者說只是掌握了一些面上的東西,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是這樣來設計教學的:

  對於學案上的第一個問題“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讓學生透過自主閱讀教材從書上先找出問題的答案,並提問同學回答,當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並回答了以後,我會立刻追問,既然我國深受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的困擾,那麼你能就你的理解說說我們該怎麼做嗎?這裡讓學生自由發揮,一般學生都可以說出個大概,但由於學生掌握的地理專用術語不多,可能雖然意思表達了,但不那麼的專業,這時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規範用語,只要經常性的給學生灌輸這些地理專用術語,久而久之,學生在以後答主觀題時就會自然地運用了。

  對於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戰略,我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講中國在目前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其實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即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而中國存在的這些問題比其他很多問題要更為嚴重,然後我就這三個方面的問題作較細的分析,明確我國的發展問題的實質,及特殊性。第二步是學習對於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所應採取的相應措施,這本來是重點,也是難點,但透過上面的詳細分析,共同討論,很多知識學生已經具有,所以這裡我是主要讓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後,進行歸納總結,對他們說的不全面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的我再進行點撥規範。

  新課結束後請一同學做小結,我適時地加以引導、提示,並用多媒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演示知識結構即板書內容)。

  最後針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佈置適量課下作業,鞏固本節所學知識。總之,在整個教學中努力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以靈活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感性認識出發,拓展思維,透過討論解決問題,獲得理性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流域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第3章第2節的內容。這一節教材包含三部分內容,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和流域的綜合開發,本節課主要講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這部分內容是對必修1“河流的發育”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必修2教材農業、工業交通等人類活動與河流關係的擴充套件,同時對學生以後在區域地理中學習河流相關知識做了一個鋪墊作用。

  根據對教材地位的分析和前幾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制定瞭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並總結歸納出流域的基本特點; 2.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3.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河流對該流域農業和航運條件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閱讀相關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並總結歸納出流域的基本特點;

  2.閱讀相關圖表,學會分析河流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掌握河流開發的分析方法,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透過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學目標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教學難點】

  分析田納西河對該流域農業和航運條件的影響並提出解決措施。

  二、說學情

  基於以上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分析並結合上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我來說一下本節課的學情:

  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對世界的氣候型別及其特徵、河流的發育、流域內的人類活動這幾大知識有了一個系統的學習,在整個必修3教材中,流域的綜合開發也是學生們首次接觸,因此對此節內容的學習有一定的新鮮感,樂於接受。同時,河流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地理事物,加上學生們透過前面幾節內容的學習已經完成了對區域整治的建模工作,這樣便有助於本節內容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1、基於以上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我在教學上將採用啟發式教學法、讀圖分析法、討論法、比較分析法等來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新課改中強調:每個學生都有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並藉助多媒體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

  學法與教法相輔相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並引導學生積極投人到學習中去。正如新課改中強調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促進學生合作交流能力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學習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展開。

  (一) 利用歌曲影片,匯入新課

  上課之前我會播放歌曲影片《田納西河流淌的歌聲》,並提醒同學們根據歌曲內容找出田納西河流域的特點。影片播放完之後請學生自由發言他們在歌曲影片中得到的有關田納西河的資訊,我會根據學生們的回答概括出:不僅田納西河如此,其他大河與人類生存發展的關係也很密切。這時引導學生思考,人類在河流的利用和流域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多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做到既充分發揮河流的價值又能保護河流不被破壞呢?從而引入本節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

  透過播放歌曲影片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相對陌生的田納西河有一個直觀的瞭解,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最後透過設定疑問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自主學習

  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請學生根據多媒體上展示的學習目標自主學習5分鐘,並要求在不懂的地方做下標記。

  【設計意圖】透過明確學習目標既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又能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利於整節課內容的學習。

  (三)新課講授

  下面我會分小點來說一說。

  1.河流和水系的概念

  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河流的流域和水系圖並請學生結合書本內容識別河流的幹流、一級支流、二級支流和分水嶺、河口等概念,這部分是之前學習過的知識,要求快速識記1分鐘,然後隨機請同學到講臺上指圖。製圖結束之後引導學生總結概括水系和流域的概念,知道河流的幹流和支流構成了河流的水系,河流水系所在的匯水區域就是河流的流域,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設計意圖】

  利用直觀的地圖解決簡單易懂的知識點,既能體現地理學科以圖為基礎的特點,又能實現新課改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2.認識田納西河

  請同學們開啟地圖冊第36頁,找出田納西河的地理位置、發源地、流向、入河口並指出它是幾級支流,要求自主思考2分鐘,同桌之間討論1分鐘。這時我會及時深入學生中間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及時指導與幫助。經過學生的討論和我的完善可以得出:田納西河位

  2、於美國東南部,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整體上自東向西流,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是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屬於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

  【設計意圖】

  對於簡單易懂的知識採用學生自學與討論相結合的形式既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又能增進同桌之間的合作交流,更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課程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

  3.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幫助學生對田納西河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之後,進入本節課重點內容的學習—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這時我會引導學生回憶必修二學習的有關人地關係演變的內容,並請學生回答應該從哪些方面對地理事物的自然背景進行分析,由學生的回答可以得出對地理事物自然背景的分析應從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和資源等方面進行,從而要求學生根據多媒體展示的相關的景觀圖並結合書本,從地形、氣候、水系和礦產資源特點對田納西河進行分析。要求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討論時我會及時關注學生可能存在的錯誤,並做記錄。

  【設計意圖】

  透過回憶必修二相關內容,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田納西河自然背景分析的思路,又能做到前後知識的銜接,體現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在解決課堂重點內容時透過討論的形式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討論結束之後,對學生進行分小組安排回答任務,要求每兩個小組為一個互助組,其中一組回答,另一組作補充和點評。透過學生的回答和補充可以概括出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為:流域地形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但陸路交通不便;氣候以亞熱帶溼潤季風性氣候為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礦產資源豐富,成為影響流域綜合開發的重要因素。並同時在多媒體上展示如下表格: 地形 氣候 水系 礦產資源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表格中列出了地形、氣候、水系和礦產資源等條件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對田納西河開發的自然背景作了一個總結歸納。

  【設計意圖】在學生整體討論結束之後再分配回答任務可以避免學生只考慮需要回答的問題,而忽略對其他問題的思考,透過分配問題形成互助組可以提高課堂問題回答的有效性,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與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4.田納西河自然背景對農業與航運的影響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我們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掌握了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之後我應該如何運用呢?請同學們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和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完成書本50頁3題思考題,要求自由討論5分鐘。學生討論時我會選出3名思路比較完整的學生,在討論結束之後請這3為學生到講臺上為大家講解。

  在回答第一題時學生很容易根據季風氣候的特點得出夏季降水豐富,冬季降水少,這時我會及時糾正並引導學生結合美國的地形進行思考,從而得出正確結論是冬季和早春水量大,夏秋季節水量少。從第二題得出田納西河流域降水量在冬春較多,夏秋相對較少,這種降水的季節變化與農作物的季節需求相矛盾,成為種植業的限制因素。人們應該利用田納西河河道狹窄、落差大利於築壩的地形條件多修水庫,以解決降水與灌溉的季節矛盾。由第三題可以得出田納西河水量不穩定,特別是夏秋季節水少,農業用水增加,水位下降較大,給航運帶來困難。並提出改善航運條件的主要辦法是與農業的需求結合,將修水庫與船閘結合起來,透過修水庫蓄水和船閘使河流各河段保持較穩定的水位,利於通航。

  這時在多媒體上展示田納西河人地和諧發展的景觀圖,從而引導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

  3、發展的思想觀念。

  【設計意圖】對於本節課的難點內容,我採用的是請優秀學生分享思路的方式進行突破,老師講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生來說可能會難以理解,但是透過優秀學生以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回答能讓大部分學生易於理解。

  (四)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以“話說田納西河”的形式對田納西河作一個介紹,要求根據多媒體上展示的知識點進行介紹。學生在介紹時我會在黑板的副板書上畫出本節課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高一的學生具有總結概括能力,以對河流進行介紹的形式讓學生對本節課的主要知識作一個梳理,有利於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五)佈置課外作業

  課外作業是對課堂內容的總結和延伸,起著重要作用。本節課的課外作業是要求同學們根據本節課對田納西河的分析思路,仿照本節課課堂小結的形式對我國珠江水系上游支流紅水河作一介紹,要求下節課上課的時候請同學回答。 【設計意圖】課外作業要求明確,緊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併為第二課時河流的開發相關內容做鋪墊,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總結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一堂成功的課不能缺少一個好的總結。下面我來說說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流域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一、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1、流域和水系的概念 2、認識田納西河

  3、田納西河的自然背景 地形 氣候 水系 礦產資源

  4、田納西河自然背景對農業與航運的影響

  板書整體位於黑板的正中間,可以照顧到左右兩側的學生,副板書上寫著本節課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回憶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做到主副板書的充分利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