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說課稿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的運動”是“海陸的變遷”這一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佈”,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陸變遷、火山地震分佈規律等)發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

  板塊運動的規律。

  【難點】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佈規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圖片匯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麼?進而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片,視覺衝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定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佈,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透過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設計意圖】透過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的對比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塊運動對地形的影響,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維。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

  【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1)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麼樣的?

  (2)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定,邊界較活躍。火山、地震帶位於板塊交界處。

  【教師總結】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設計意圖】透過以上教學培養了學生讀書、讀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後請同學衝刺地中海和紅海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運動學說”是“海陸變遷”這一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佈”,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2、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3、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學習興趣,養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難點: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圖片匯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麼?進而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後的廢墟圖片,視覺衝擊性很強,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定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並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從澳六大板塊的示意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佈,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後,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透過御用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麼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設計意圖:透過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的對比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塊運動對地形的影響,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維。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佈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分組討論並展示

  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麼樣的?

  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定,邊界較活躍。火山地震帶位於板塊交界處。

  教師總結: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於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設計意圖:透過以上教學培養了學生讀書、讀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後請同學預測地中海和紅海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有助於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採用的是綱目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