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1

  最近,我學習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透過學習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論著,讓我受益匪淺。

  一、教師把課設計得緊湊合理。

  學困生一直是任課老師很頭疼的問題,透過學習陶先生的教育名著,我覺得:有些學習困難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很多,卻往往事倍功半,這是受到了不當的學習方法或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影響。教師上課要千方百計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一位學習困難生,由於幾次考試不及格,對語文失去信心,上課不認真聽講。學生不愛聽老師上課,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上課上得不夠生動,無法吸引學生去聽課。我認真地去反思我教學上的不足,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吸引學生來聽課,我感受到了教師肩上的壓力。沒錯,學生的上課不認真,能完全怪學生嗎?難道老師就沒有錯了嗎?我們的學困生只是把這種反映表現得更加明顯了些而已。由於他們本來對學習的興趣就不大,所以,一旦你的課上得不夠吸引,不夠生動,他們便立即表現出多動,不安。但如果把課設計得緊湊合理,讓他們時時處在動嘴,動手,動腦的狀態,那麼相信他們還是會配合學習的。

  二、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三、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

  學生除了在學校學點科學文化知識以外,更重要的一點的是也要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學習中學生一定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一個積極的學生能夠認真面對,從而解決困難;而又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由於人性懶惰,所以放棄了,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信心缺乏了。記得一句話:對於遠足的駱駝,最可怕的並不是眼前一望無際的沙漠,而是心中無綠洲。那麼如何來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困難就擺在我們面前了。世界著名的激勵大師安冬尼羅賓說過:“人為什麼願意去做事情,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追求快樂,另一種是逃離痛苦。”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所以首先得認識學生需要什麼,學習對於他們來說有什麼好的地方。而總有一些基礎實在差的學生,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一大堆。那麼我們就不要對他們有多少高的要求。對於這一類同學,我一直灌輸一種思想:把困難當作挑戰。這樣子,就減輕了一些學生心理上的壓力,但我們決不可以不管他們!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2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後感。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為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一、播下愛的種子

  作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裡,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二、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滴水,可以穿頑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絃。伸展在學生們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許不是那麼平坦,但我想,我們老師可以把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

  三、收穫愛的回報

  以真誠對待學生,必將收穫豐碩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平日裡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在孩子心裡就會很滿足,很滿足,他們也會特別感激你。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麼,什麼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園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現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幼兒的實際需要,適合幼兒實際發展的,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否定一切資源。

  ——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於幼兒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幼兒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圍繞一次區域活動的開展情況,我進行了觀察和引導活動,把關注幼兒的結果轉移到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來,讓幼兒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方法,獲得經驗。在動手區"製作動物指偶"的活動中,我先引導幼兒觀察和探索製作的方法,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繪畫。同時我注意觀察幼兒的各自表現,發現孩子對"困難"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有的馬上請老師求助,有的表現不耐煩,也有的在失敗、嘗試中反覆繼續著……我想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動,從活動中,我們更看到了孩子處理問題的情緒和方法,因此圍繞這次製作活動,我組織了談話活動"遇到困難了,怎麼辦?"透過談話,讓幼兒不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4

  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我們對此話頗有觸發,可將之引申到教學過程中去:教師的責任不在於如何教,而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如果把學生當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那就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認為:教、學、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領,是引導,是為了學,最終是為了不教。葉聖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陶行知先生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就是教育的規律。因此,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術,導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說文解字》曰:“學,覺悟也。”學,是對教過程的理解和體悟,是教的終極目的。做,是為了鞏固學的成果,是教與學的反饋,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的過程,是聯絡實際的過程,也是檢驗教與學的正確與否的過程。這個過程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把理論用於指導實踐,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是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

  教、學、做三者是學習知識、認識知識、掌握知識、發展知識的過程,它們互為條件、互為作用、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和諧融合。其理由是:透過認知、體驗、實踐,促進感悟,使之內化於心、外顯於行的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主體認知和行為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內容、學的內容和做的內容必須和諧地統一起來;教師不但要將教法和學生學法聯絡,並且要將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概而言之,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教法必須符合學法,做到邊教邊學。其實,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裡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是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更新猶如快馬加鞭,一日千里,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因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此乃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教學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理論,也是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說明。”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說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因而做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絡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今天我們有幸拜讀《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黎明的曙光,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陰影和誤區,走向光明。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讓我們深深感到教育原來是如此的美麗。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何謂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這就是說,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識和經驗都源於生活,都源於生活實踐,知識的內涵與生活的內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因此,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誕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其實,“教學做合一”與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這就是說,生活是無窮無盡的,知識也是無窮無盡的,活到老,學到老。因此,陶行知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 這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歸根結底則是一句話:“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本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所以,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教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耽讀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嶄新的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回顧陶行知先生的話,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實踐與理論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創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斷增長和完善,教育是對學生經驗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徹頭徹尾的形而上學思想,是脫離客觀實際的唯心主義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範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唯物主義教育思想,是實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學生需要麵包,我們就得過麵包生活,受麵包的教育。學生需要戀愛,那麼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戀愛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學情況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絡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積極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進行教學,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學生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援的火炬,像一個有生命的蠟燭,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黨的教育事業,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繼續奮行,引領我們繼續探索和領悟。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也是“教學做合一”的最高境界,只有愛其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偉大旗幟。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甚至於學生願不願學,是否開心快樂,均不為教師所關心。我們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為情感活動的中心是愛,愛是人類的永恆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溝通,人與人的交流,聯絡這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紐帶就是愛,愛是每一位學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認為,人的心靈是由慾望、理性和精神構成的。慾望和理性,主要調控人的物質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則指向主體的存在被社會所認可和肯定。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漂亮;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可愛;用心去愛每一位學生,不管他們是否聰明。”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所構成的。教育應該把育愛與教真有機地整合起來,其終極價值是使人真正成為有自然情感、社會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受教育者富有“愛滿天下”的人,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知識、熱愛智慧、熱愛自然、熱愛社會、熱愛人類,熱愛事業、熱愛生活。只有育愛,才會使受教育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會自覺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學做真人,踐行真事。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激發愛的情感,經常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師生互動,充當學生的一員,與他們交流、溝通、合作、互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我們在人生的教學道路上用自己無盡的愛為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我們深深感到,愛心是人間最真摯的感情,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播下愛的種子,“被陽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溫暖的,被師愛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為一名教育者,自己心中應該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裡,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滴水,可以穿頑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絃。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為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擔負著黨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對學生有愛、有信任,心甘情願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及業務水平,努力使自己成為科研型、學習型的教師,成為學生的一頭源遠流長的“活源頭”,用自己的愛編織著學生成長的搖籃。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關心、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用我們的愛心鑄造我們崇高的師魂!讓我們一起努力,為托起明天的太陽而奮鬥不息!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5

  教育的智慧來自於實踐,真正高水平的理論成果也都來自實踐。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師也只能是來自於實踐。無論古代,還是近代、當代,真正稱得上教育家的,沒有哪一個是缺少教育實踐的。日本人評價中國只有兩個半教育家,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朱熹,那半個是陶行知。這當然是他們比較苛刻的說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是當代著名教育家,是留洋回來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產生巨大影響的思想認識,則來自於他的生活教育實踐。教師對教育的各種看法、各種主張,教師所接受的各種理論和學說,只有在與實踐的結合中,特別是在實踐的反思中才能轉化為自己的思想。離開了與實踐的結合,最多隻能說我們掌握了教育學知識,而不能說它已經轉化為我們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種智慧。《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綜合性學習要求,並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就必須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和生活緊密聯絡起來。這體現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即教育,那麼,什麼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義是生活之變化。

  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我們發現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學習英語習慣性差,對學習英語缺乏興趣,整體英語水平偏低。究其根本原因,在於英語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凝固了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

  從英語自身的特點來看,英語首先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智慧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

  陶行知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6

  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個書感觸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學生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隻要學生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種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不希望學生進入學校,就好象進入了一個舞臺把自己偽造成一個老師喜歡的孩子。沒有錯誤沒有缺點,就好象在舞臺上表演的演員只會背臺詞不能抒發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生出來思想束縛沒有創造性怎能為人類造福呢?

  陶行知說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說教學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確這樣做才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個個是家裡的寵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家長誤認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讀好聖賢書就什麼都強。比如現在一年級學生放學後,要求值日生留下來掃地,就有年輕家長覺得不可思議,認為在學校來只讀書識字接受知識才是教育。讓他的孩子放學後掃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家務活,理書包,理自己的房間,一切生活都有家長代替包辦。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漸養成了懶的習慣,失去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意識勞動觀念。單薄助人為樂的思想缺乏。還有的孩子只會讀書,不會做事。

  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得好"教學做合一"這是非常正確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曉莊師範宴會上指出的,他是培養造就人的主要實施,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家長都要以教學做合一為理念努力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