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魯頌閟宮》的主旨及藝術特點

《詩經魯頌閟宮》的主旨及藝術特點

  《詩經·魯頌·閟宮》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全詩共分為九章,文章結構清晰,是以歌頌魯僖公祭祀、軍功為中心的魯國建國發展的歷史史詩。

  《詩經》中的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詩經·魯頌·閟宮》是《魯頌》的第四篇。這首詩歌講述了魯僖公興祖先之業,恢復國家疆土,建新廟祭祀的事。其中對祭祀與軍事的描寫畫面感強。並且,詩歌中每章都可以體現出臣民對神賜福的渴望。

  一、《閟宮》的主旨

  《魯頌·閟宮》是《詩經》中最長的一篇,共分為九章,結構清晰。詩歌中,一、二、三章主要講述興祖先之業。四、五、六、七、八章主要稱頌魯僖公的功績。第九章講述建新廟及此頌的作者。整體來看,本首詩歌的主旨就是頌僖公。對於本首詩歌主旨,歷來各家都有各自的看法。朱熹《詩序辨說》:“為僖公修廟之詩明矣”。方玉潤《詩經原始》:“閟宮,美僖公能新廟祀也”。孔穎達《毛詩正義》:“作閟宮詩者,頌美僖公能復周公之宇也,為周公之時土地居處也。”程俊英《詩經譯註》“這是歌頌魯僖公能興祖業、復疆土、建新廟的詩。”其實從詩歌的字句之間,就可以窺探出本首詩歌的主旨:是以歌頌魯僖公祭祀、軍功為中心的魯國建國發展的歷史史詩。

  《閟宮》圍繞稱頌魯僖公的功績,依次展開鋪敘:

  第一章主要講述后稷之母姜嫄因其德行高尚,得到上帝的幫助,誕下后稷。后稷得到上帝賜福。他教民稼穡耕種,使得五穀豐登,國家富足。繼承了祖先禹的功業。

  第二章講述后稷子孫的業績,並最終落腳於魯國的建立。其過程中分別講述太王準備滅商。文王、武王牧野一戰滅商朝,建立周國成大業。周公長子伯禽到魯國,為輔助周王朝做屏障。

  第三章講述魯建國後,魯公後代繼承祀禮,舉行祭祀,希望得到賜福。祭祀中祭品豐厚,規格甚高,很好地傳承了周禮中的祭祀文化,也可以看出君主對賜福的渴望與對祖先和上帝的尊敬與信仰。

  第四章主要講述秋祭的盛大場面,並且突出祭祀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神的庇佑,祈求國家安定。祭祀的過程為養牛、養豬,烤乳豬,同跳萬舞。大家希望透過將最好的酒肉,最盛大的歌舞送給祖先與神靈,表現出誠意,從而得到賜福。以上兩章主要讚頌承周禮。

  第五章講述征戰,主要目的是為了頌武功。開篇講述魯國優良的裝備與眾多計程車兵,強強相加,痛擊狄戎。魯國武力強盛,無國敢與之抗衡,從而安定又繁榮,長壽又年豐。

  第六章講述魯國邊境擴大,是魯侯之功。邊境的大主要表現在龜、蒙二山都屬魯,邊境到極東。邊境的擴大表現在沿海小國的歸順與淮夷的朝貢,從而突出魯國的強大使得各國折服,突出頌魯候之功。

  第七章講述徐國歸順,並且因為魯國國力的強大使得沿海小國與淮夷紛紛俯首,“尊魯候”成為共識。主要是讚頌僖公復周公之宇。

  第八章講述上天賜福,使得魯國收回故土,得以復周公之宇。為慶賀此事舉辦喜慶宴,頌妻賢母良,朝中君臣和睦。感謝上天多次降幅,使得國家得以高壽。

  第九章講述建宮殿的過程。千松萬柏中挑選棟樑材,建成宮殿結實又氣派。新廟與其緊相挨,突出魯僖公對祖先的尊崇。詩歌末尾點明奚斯作此頌。讚頌僖公建新廟。

  二、《閟宮》對“國之大事”之祭祀與軍力的展示

  祭祀和軍事是古代國家治理很重要的兩個部分。《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代的禮樂文化是以“禮”為核心的,周朝是一個禮治國家,宗周社會是一個禮樂社會,周禮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貴族階級舉辦的一些禮典。祭祀禮是禮典的一個重要部分。《禮記·祭統》中說:“故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軍事實力作為國家力量的象徵,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地位,影響國家的生存。因此,強軍工也是增強國家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歷來為國家所重視。

  (一)《閟宮》中華貴盛大的祭祀

  祭祀禮是周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魯作為周的諸侯國,在繼承禮樂文化方面可謂是出類拔萃。《左傳·魯昭公二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歎“周禮盡在魯矣!”《閟宮》中祭祀場面壯觀,祭品豐厚。我們可以從對於魯祭祀盛況的鋪敘中窺探出‘周禮盡在魯’的緣由。

  詩歌中,第三、四章節著重對祭祀中的祭品、祭祀形式與場面進行了敘述與描寫。下面將對這些祭祀活動進行解讀:

  1.龍旂承祀,六轡耳耳

  《詩經注析》“龍旗,畫著交龍的旗。古代諸侯在祭天祭祖時都用這種旗。承祀,繼承祭祀之禮。轡,馬韁繩,古一車四馬六轡。耳耳,爾爾的假借,華麗貌。”此句是寫旗的樣式與馬的規格及飾品。可譯為:繼承祀禮用龍旗,四馬六轡顯華麗。釋義中可以看出祭祀的規格極高,盡顯華貴之氣。

  2.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詩經注析》“春秋,代表四時,解,通懈,懈怠。享祀,祭祀。忒,差錯。”陳奐傳疏:按此四句指僖公廟祭言。本可譯為:一年四季都不敢懈怠,祭祀不敢出差錯。祭祀的規範與嚴謹得以顯現。本句既從祭祀的'次數頻繁和對祭祀的嚴謹態度“不忒”來表現對祭祀的重視。

  3.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詩經注析》“皇皇,光明。后帝,指上帝。皇祖,指后稷。成王以周公大,命魯郊祭天,亦配以君主后稷。”《禮記·郊特牲第十一》“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其中所記載的關於配祭的含義與《閟宮》中重合。因此表明魯之祀尊乎禮。

  4.享以騂犧,是饗是宜

  《詩三家義集疏》“騂,赤。犧,純也。”鄭玄注:“犧,純毛也。”《詩經注析》“騂,赤色。犧,祭宗廟的牲口。周人崇尚赤色,故用赤色牲口祭神。饗、宜,兩種祭名。饗,用飲食祭神。宜,本祭社之名。”此句可譯為:用赤色純毛的牲畜來祭祀,饗祭宜祭非常隆重。“赤色”“純毛”是非常高規格的挑選祭祀用牛的標準。可見魯祭祀中希望將最好的祭品先給祖先以表現誠意,從而獲得賜福。《禮記》中言“天子以犧牛。”與本詩中高貴的地位與高檔的祭品相符。因此也是尊乎禮的一個表現。

  5.秋而載嘗,夏而楅衡,白牡騂剛

  《詩經注析》“載,始。嘗,秋祭名。楅衡,牛欄。白牡,指白色的公豬。騂剛,赤黃色的公牛。”本句釋義為:秋天開始進行嘗祭,夏天就先設好牛欄養牛,準備供祭祀之用。有白色的豬和赤黃色的牛。祭品的養殖與挑選經過了一個季度,因此,祭品的質量得以保證。對祭品顏色的敘述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祭品的規格有一個高標準的統一。對祭祀充分的準備表現出魯對祭祀的重視。

  6.犧尊將將,毛炰胾羹

  《詩經注析》“尊,酒杯。犧尊,‘《毛傳》:犧,有沙飾也。’沙是娑的假借字,意為酒杯上刻有婆娑狀的羽毛為飾。將將,器物相碰撞的聲音。毛炰,去毛的烤小豬。胾羹,肉片湯。”本句釋義為:精緻的酒杯碰撞發出將將的聲響,祭品中有烤乳豬和濃稠的肉片湯。酒杯的精緻可以展現祭祀的華貴,用“將將”來形容就被碰撞的聲音,是比較溫婉雅緻的,給人以秩序井然之感。

  7.籩豆大房,萬舞洋洋

  《詩經注析》“籩、豆,古代食器名。大房,一種盛大塊肉的食器。洋洋,場面盛大貌。”本句可譯為:碗裡乘著大塊大塊的肉,大家跳著萬舞,場面盛大。此句中表現出祭祀食物富足,景象盛大。並且呈現出祭祀活動中形式的多樣化。

  以上對於本首詩歌中敘述祭祀的詩句進行了釋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魯祭祀場面之盛大,祭品豐厚多樣。並且,與《禮記》對祭祀禮的描述大多吻合,再次證明了魯對周禮的傳承確實嚴謹。也可以很好地體會到韓宣子所言的“周禮盡在魯矣!”

  (二)《閟宮》中強大的軍力

  第五章中“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冑朱綅。烝徒增增。”是對魯軍軍事裝備及士兵精神狀態的描寫。精緻的裝備,眾多精神飽滿計程車兵構成了魯強大的軍事力量,最終使得僖公得以復周公之宇。

  1.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

  《詩經注析》言:“公,指魯公伯禽。車,兵車。當時的一乘即一輛兵車,配備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朱英,指武器矛頭上的紅色羽毛的纓飾。縢,繩。綠縢,指纏在弓袋上的飾物綠色絲繩。二矛,古代每輛戰車上插兩枝長矛和酋矛。重弓,每人帶二張弓,其中一張是預備弓。”此句可譯為:魯公的車輛眾多,紅纓長矛做武器,弓矛成雙待備用。“公車千乘”既表現出車輛的眾多,也說明了士兵的眾多。作為武器的矛頭和弓箭帶都裝飾的如此精緻,可見魯對軍事的重視。從這些精良的武器裝備可以看出魯此時軍工的雄厚,勢力的強大。

  2.公徒三萬,貝冑朱綅,烝徒增增

  《詩經注析》“徒,步卒。三萬,三軍共有士卒三萬人。貝,貝殼。胄,頭盔。朱綅,紅線。烝,眾。增增,士兵層層前進貌。”段玉裁言:“以朱線綴貝為胄。”此句可釋義為:魯公的步卒有三萬人,頭盔上鑲著貝殼,吊著紅線。大家一起向前衝。這體現出軍事裝備的優良,士兵訓練有素,體現了較強的國家軍事實力。

  以上的六句著重對精良的軍事裝備,士兵昂揚的精神狀態進行描寫。突出了魯軍事上的強盛。“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於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這些主要描寫各國服魯,歸魯。從而魯的邊境得以擴大,僖公得以復周公之宇。為第五章六句的結果。這樣啟發式的敘述是為了突出魯國軍事實力的強大,從而啟發大家尊崇功績顯赫的君主——魯僖公,達到頌僖公的目的。

  三、《閟宮》的藝術特點

  (一)“頌”體之變

  《閟宮》改變了以往“頌詩”內容以頌神頌祖先為主,轉為歌頌當朝君主。因此方玉潤在 《詩經原始》中評價說:“愚謂此詩褒美失實,製作又無關緊要,原不足存。其所以存者,以備體耳。蓋《頌》中變格,早開西漢揚、馬先聲,故知其非全無關係也。”雖然在詩歌中有提到對祖先的讚美和祭拜,但都是在頌僖公的前提下產生的。詩歌第一、二、三章主要講述興祖先之業,為頌僖公的背景。第四、五、六、七、八、九章主要稱頌魯僖公的功績。因此,從其內容來看,確實可以稱《閟宮》為頌中的變格。

  (二)敘事性強

  《頌》詩的內容多為描寫神和祖先。通常對想要歌頌的人或神采取直接描寫的方式。由於題材較為莊重,因此多采用賦的手法來進行鋪敘。在《閟宮》中,分別對先祖之德、祭祀、軍事進行依次的鋪敘,使得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文章敘述的內容。其中,詩歌中對祭品的描寫“犧尊將將,毛炰胾羹。籩豆大房,萬舞洋洋。”就是透過鋪敘來將一個盛大的祭祀場面展現給讀者。“魯侯燕喜,令妻壽母。宜大夫庶士,邦國是有。”也透過敘事性的話語來講述僖公與家人、臣子的友好相處。這樣的敘事使得讀者對詩歌的邏輯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清晰。並且,在這樣的鋪敘中,讚歎式的頌讚,功績的概括性敘述等都成功的表現了此詩歌濃厚抒情性。

  (三)語言詞彙之美

  《詩經》的語言一直為人們所稱讚。不僅僅是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性,更多的是由於用詞的獨特。《閟宮》中關於祭品,祭器,軍工等專有性名詞較多。如“白牡騂剛”“籩豆大房”“二矛重弓”等。“昌”“熾”“臧”“皇”等形容詞的使用使得詩歌更符合貴族階級的氣息。疊字的運用也是詩歌中的一個特色“實實枚枚”“烝徒增增”等,或擬聲,或寫人,或寫物。都將其將要描述的物件生動地呈現出來。也使得詩歌的藝術感更強。

  四、評價《詩經·魯頌·閟宮》

  從古至今,各家對《閟宮》中一些字詞及史實的理解有同有異。一些人認為《閟宮》中所記建新廟不實。一些人認為《閟宮》所言是溢美之詞。《詩經原始》中說:“斯言也差為得之,不然,魯有大工役,豈無可考與?竊意閟者,閉也,嚴肅之謂。凡廟皆然,不必姜嫄廟始稱‘閟宮’,則其為魯舊有之廟可知。至僖公始命奚斯?而新之。詩人於是鋪張揚厲,發為茲頌。”建新廟一說我們還需去結合史料分析此事是否真實。上文所分析到的祭祀方面,能與《禮記》中記述的祭祀禮高度吻合,就表明了魯對周禮是有所繼承的。儘管詩歌中所言可能是溢美之詞,但我們也可以感受祭祀的宏大場面。詩歌中描寫祭祀的文字仍然可以作為祭祀禮的史料而有意義的存在。軍事方面,魯僖公確實在收復疆土上有所貢獻。《禮記·明堂位》“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由此可見,僖公確有收復失地的功勞,但是否功績如此卓著就另為一談了。無論怎樣,《閟宮》中對於戎的描寫,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個軍事強盛之國的輝煌與驕傲。仍有較大的史料價值。

  《魯頌·閟宮》已然在文學中存在。我們對其評價也是基於文字的。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它作為文字、文字資料的價值,不能忽視它作為史詩的意義。

  結語:《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具有不容忽視的文史價值。本文所解讀的《魯頌·閟宮》是頌詩。我們被其壯觀的祭祀場面,強大的軍事實力所震撼;被臣民對天、神、祖先的尊崇所感動;被詩歌中精巧的語言藝術所折服。雖然,對於詩歌的理解會有爭議,但它們始終都作為文學中的瑰寶而存在。不斷地解讀與探索才能將它的史詩價值發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