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的文言知識

桃花源記中的文言知識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美好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嚮往。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記中的文言知識,更多內容請關注文學網名著閱讀欄目。

  1、 通假字:

  (1)便要還家 要通邀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具通俱

  2、古今異義:

  (1)芳草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今義:食物的味道鮮美。

  (2)阡陌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3)率妻子邑人 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老婆。

  (4)來此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5)說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6)緣溪行 古義:沿。 今義:緣故;緣分。

  (7)餘人各赴延至其家 古義:請。 今義:延長,延伸。

  (8)後遂無問津者 古義:渡口。 今義:口液。

  (9)便得一山 古義:此處為看到。今義:用為助詞。

  (10)不足為外人道也 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滿,不充分。

  (11)屋舍儼然 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想。

  (12)無論魏晉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不管(連詞)。

  (13)彷彿若有光 古義:隱隱約約。今義:似乎,好像。

  (14)豁然開朗 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3、一詞多義:

  1)為 A 武陵人捕魚為業。 (作為)

  B 此人一一為俱言所聞。 (給,替)

  C 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向)

  2)舍 A 便舍船 (離開)

  B 屋舍儼然 (房屋)

  3)志 A 處處志之 (動詞,做標記)

  B 尋向所志 (名詞,標記)

  4)尋 A 尋病終 (不久)

  B 尋向所志 (尋找)

  5)中 A 中無雜樹 (中間)

  B 晉太元中 (年間)

  C 其中往來種作 (裡面)

  4、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 :意動用法, 對……感到驚異 。

  復前行 :名詞作狀語,往前,上前。

  欲窮前林:形容詞作動詞,窮盡,走到頭。

  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5、成語: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怡然自樂

  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黃髮垂髫

  落英繽紛

  與世隔絕

  無人問津

  不足為外人道

  6、翻譯句子:

  (1)描寫自然環境的:

  A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要點:夾岸:在溪水兩旁;雜樹:別的樹;鮮美:鮮豔美麗(古今義不同);繽紛:繁多的樣子(古今義不同)。

  B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要點:平曠:平坦寬闊;儼然:整齊的樣字;良:肥沃;美:美麗;屬:類。

  C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要點: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通(古今義不同)。

  (2) 描寫人民安居樂業的:

  A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要點:黃髮:老人;垂髫:小孩(借代);並:一併,都(副詞);怡然自樂:高興而滿足,自得其樂(成語)。

  B其中往來種做,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要點:往來:來來往往;悉如:完全像;外人:桃源以外的世人(具體所指)。

  (3)描寫民風純樸熱情的:

  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點:要:邀請(通假字);設:擺;(補充主語村人和賓語漁人)。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要點:今:現在;乃:竟然;無論:不要說;(補充問的主語村人和賓語漁人,不知的`主語村人)。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要點:一一:詳盡地;具:詳盡。嘆惋:皆:全,都;感嘆惋惜(詞典)。

  (4)其它:

  A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要點:得:找到(與前文舍照應)扶:沿著,順著(典型詞);志:作標記(詞類活用)。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簡析

  《桃花源記》寫於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藉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託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願。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醜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併成為後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為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併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開頭結尾略寫,因為這些只作為引起和餘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裡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並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裡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願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藉助於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後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絃。“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至於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著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