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布依族童話故事的思想藝術

初探布依族童話故事的思想藝術

  導語:布依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與其他許多少數民族一樣,布依族的民間文學豐富。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用民族語言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口頭文學。本文以布依族民間動物童話故事《狗吃屎貓吃魚的來歷》為例,將故事中的取材環境、角色定位、故事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狗和貓的生活習性聯絡在一起分析,這則故事的思想藝術。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動物童話故事。《狗吃屎貓吃魚的來歷》是貴州布依族民間文學中頗具特色的一篇民間動物童話故事。它充滿了對偷奸耍滑不勞而獲者的強烈的不滿和對忠厚老實者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強烈不平,揭露和鞭撻了因“糊塗的當政者”的存在而造成的社會分配不公,可以幫助布依族人民識破偽善者和“糊塗的當政者”的醜惡面目。

  作品取材於與人類親近的動物世界,以人類馴養的動物貓、狗為童話的主人公。描寫了貓、狗的一些生態習性,但沒有講貓與狗的本來生活,而是賦予它們以人的特性,包括社會意識、思想、語言、行為等。透過貓狗之間現實或幻想的關係,把它們人格化,目的是曲折的隱喻的反映出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和思想感情,借貓、狗以馳騁想象,用幻想來褒貶善惡,明辨是非,譬喻事理。

  作品中,貓是以狗的“好朋友”的身份出現的。它“除了捕鼠以外,還和狗一起看家護院”。而且“經常幫助主人耕田種地”。但在作品中,這只是一筆“虛寫”,先給讀者或聽眾造成一個對貓的好印象。緊接著,童話故事開始鋪設懸念:“貓總比狗的腦筋多,比狗靈活。”一個強烈的懸念就這樣產生了:什麼是“腦筋多”?貓為什麼總比狗的腦筋多?貓為什麼“比狗靈活”?這樣就給了讀者或聽眾一種暗示:貓和狗之間將要發生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件嗎?於是,讀者或聽眾的心就這樣被“懸掛”起來,感覺到似乎要有好戲看了,這是童話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緊要關頭。作品採用了明褒暗貶的手法,巧妙地不露聲色地為貓後來的性格發展和狗後來遭遇的不公正作了鋪墊,使貓、狗有了後來性格發展的基礎。接著作品果然出現了一個貓的圈套,以貓的“靈活”、“腦筋多”來戲弄狗和主人。

  作品情節在連續的懸念設定中展開,這是其一大成功之處。作品設懸念的手法十分含蓄,說貓“腦筋多”、“靈活”,實質上是在褒揚中巧設懸念,使作者或聽眾先早成這麼一個印象:貓“腦筋多”在哪裡?哪些地方“靈活”,為後來的情節張開了發展的邏輯道路。緊接著,故事的發展一張一弛,給貓下了“常和狗開玩笑,經常逗得狗哭笑不得”的“腦筋多”、“靈活”的結論。這明著看起來好像是在解懸念,會使讀者或聽眾產生“哦,原來如此”的感覺。暗中卻是在再設懸念:貓有什麼“常”開的玩笑會“經常”讓狗“哭笑不得”?哪一定不是一般性的玩笑吧!這樣一來,又給了讀者或聽眾一種新的暗示:貓和狗之間看來一定是要發生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件了!

  接下來,作品開始解懸念,描寫貓具體開的一個 “玩笑”,以表明貓的“腦筋多”、“靈活”:主人要出門,叫來貓與狗,交待二者的任務:看家、耕地。在主人面前,貓是怎麼表現的呢?它“一下跳到主人的膝上,大聲說道:‘主人,你放心好了,我們會照你說的辦的。’‘有我在,絕對沒有問題。’”它在主人面前的表現,自然會博得主人的“滿臉堆笑”,“十分滿意”。然而,精彩還在後頭!主人一走,“貓臉”馬上一變,成了另外一種樣子。當狗催促貓快去耕田時,貓卻以“吃得太多,肚子漲”為理由,提出“怎麼耕呀”。雖然,貓在狗的催促下到了地裡,但是它才耕了兩圈地,身上才剛開始發熱,心裡就“靈活”起來,“腦筋”就多了起來,先以照顧狗的姿態假惺惺地提議讓狗掌犁,自己拉犁繩,一副吃大苦耐大勞的樣子。其實,這不過是它的一種別出心裁的陰謀詭計,只不過是讓狗親耳聽到它“哎喲一聲”,親眼看見它“白眼一翻倒在地裡”而已。忠厚的狗果然受了騙,馬上讓貓回家去休息。這種正中貓下懷的關照,當然使貓心中大喜,它虛情假意地演著一拐一拐的戲走了,心裡嘲笑著狗的太笨。

  情節發展到這裡,一個偷奸耍滑者的形象開始成形。這一部分,作者主要採用語言描寫來凸現貓的形象。從貓的語態,我們可以看到其本質基礎——奸滑。緊接著,故事抓住貓的行為,進一步凸現貓偽善者的嘴臉。當狗耕完地,累得要命地回到家,貓從其嘴裡得知地已耕完時,“飛快地躥出門,跑到了地裡”它又 “靈活”和“腦筋多”起來,在狗耕完的地裡跑起圈子來,使地裡印滿了貓腳印,以此來逃避主人的懲罰,討得主人的獎賞。

  貓的行為,包藏禍心。當回到家的主人問到耕地的情況時,貓先發制人,在主人的面前搶頭功。狗的辯白,使貓喪新病狂,反誣一口,竟斥責狗偷懶不耕地,並充作理直氣壯地巧妙地將不知其奸計的主人和狗引入了自己設的圈套之中。當主人領貓狗來帶地裡查驗時,地裡的貓腳印,欺騙了主人,弄糊塗了狗,於是,貓得到主人的`獎賞,狗受到主人的斥責,蒙受不白之冤。當主人獎罰之言一出,得意的貓立刻故伎重演,假惺惺地一番謙讓,加深了主人對他的賞識,卻把狗推到了受罰的位置上。貓的“玩笑”終於真相大白了,“靈活”、“腦筋多”原來如此,貓偽善者的嘴臉畢露無餘,狗果然“哭笑不得”,雖然見了貓就大發脾氣吼它幾聲,又有何用呢?只好自認倒黴!

  作品對狗形象的刻畫亦很看重。狗是一個善良忠厚者的形象,它比像貓一樣會說,但卻仁義務實。對主人臨走時交代下的任務,它不像貓一樣耍貧嘴,而是語重心長地的說任務重,讓貓加緊幹。當貓裝佯倒在地上時,它連忙問長問短,立即讓貓回去休息,自己一聲不吭地承擔了雙倍的活路。雖然累得要命,可是一回到家,首先關心的是貓的“病情”,當貓不相信狗真的耕完地時,它並未生氣,只是認真地要貓去地裡看。當主人回來問及耕地的情況時,它並不急於爭功,而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下自己幫助貓的事。當貓反咬自己一口,說它偷懶時,它也糊塗起來,而併為去想是貓在背後做了手腳,從而落入了貓的圈套,成為不幸者。狗的表現,使一個忠厚善良者的形象躍然紙上。

  作品採用對立式結構來構成故事。故事情節是在偷奸耍滑的貓和忠厚老實的狗的對比中展開的。情節過程中,有貓的偽善和狗的忠厚的具體表現的對比,貓的性格刻畫,是在主人在與不在及口是心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等對比中展現的;故事的主題,是在貓與狗的行動與結果的反向對比中展現的。

  作品給讀者製造了一個貓狗生活的典型環境。讓二者置身於這個特定景象之中並進行活動,這景象使讀者感覺強烈。貓和狗在這景象中的給讀者以強烈感覺的精神表現,使故事氣氛的緊張與鬆弛非常適度。這成為作品一種特有的敘事技巧。作品採用象徵手法來揭露社會的不公。

  作品在對貓狗的描寫中注入了人類的情感和社會意識,是在借貓狗形象來象徵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故事中的貓狗已不是單純的自然之物,而具有了某種象徵性。貓成為陰險狡猾的偽善者的象徵物,狗成為忠厚善良者的象徵物,主人成為“糊塗的當政者”的象徵,使作品成為“象徵寓意型”的動物故事。作品借對動物世界的描繪來折射出人類社會中的某些現象,這賦予了作品哲理的韻味,因之具有了較深的寓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