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居秋暝》詩畫藝術賞鑑課教學設計

王維《山居秋暝》詩畫藝術賞鑑課教學設計

  【教學創意】

  蘇軾曾說:“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觀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詰藍田煙雨圖》)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對於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本課旨在讓學生認識一個別樣的王維,並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主線來品味其獨到的詩畫藝術。

  【教學目標】

  1.一人:培養學生初步鑑賞王維詩畫的能力。

  2.一詩、一畫:認識山水田園詩、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與畫作“畫中有詩”的特點。

  3.一種境界: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和山水畫的空靈之境。

  【教學過程】

  一、認識王維

  師示一副對聯:“亦詩亦佛,佛性為詩,詩入佛境;半隱半仕,仕不礙隱,隱在仕林”,讓同學們猜一猜這位有個性的詩人是誰,這位詩人的個性特徵是什麼。

  明確:王維,個性特徵是“亦詩亦佛,半隱半仕”。大隱隱於市。

  接著讓學生說一說“你所知道的王維”。學生一般瞭解的是教學資料中念性的王維。

  教師按“陳鐵民的《王維年譜》”給同學們介紹一個完整的與以往認識不一樣的個性王維。(屏顯陳鐵民《王維年譜》節選)

  701 周 則天帝 王維生。字詰,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生於武后長安元年,卒於肅宗上元二年(701-761 61),有“詩佛”之稱。

  715 玄宗 開元三王維十五歲。離家赴長安。

  717 王維十七歲。在長安,間至洛陽。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20 王維二十歲,在長安。春,就試吏部,落第。是年,每從岐王範等遊宴。

  721王維二十一歲。是春,擢進士第,解為太樂丞。尋坐累,謫濟州司倉參軍,是秋離京之任。到濟州。

  726王維二十六歲。是夏之前,離濟州司倉參軍任。後官、隱淇上

  729王維二十九歲,在長安。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是冬,孟浩然還陽,行前,有詩贈維,維亦有詩送之。

  731王維三十一歲。妻亡約在是年。

  734王維三十四歲。仍閒居長安。秋,赴洛陽,獻詩張九齡求汲引,玄隱於山。

  735冊壽王妃楊氏。 王維三十五歲。春,仍隱於山。尋拜右遺,遂離山至東都任職。

  740張九齡卒。 王維四十歲。遷殿中侍御史

  741王維四十一歲。春,自嶺南北歸,嘗過瓦官寺謁璇禪師。隱居終南山約始於是年歸長安後。

  745 王維四十五歲。遷侍御史。出使林、新秦二郡疑在是年。又嘗至南陽郡,遇神會和尚。

  750王維五十歲。是春,丁母憂,離朝屏居川。

  756 肅宗 至德一(玄宗天寶一五) 七月改元王維五十六歲。仍為給事中。上

  年十一月,安祿山反。是年六月,入長安;玄宗奔蜀,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服藥取,偽稱疾。祿山素知其才,遣人迎置洛陽,拘於菩提寺,迫以偽署。八月,祿山宴其群臣於凝碧池,命梨園諸工奏樂,諸工皆泣,維於菩提寺中聞之,悲甚,潛賦凝碧詩。九月之後,被迫為祿山給事中。

  757 王維五十七歲。九月,唐軍收西京。十月,收東京。唐軍入東京後,維及諸陷賊官皆被收系,尋勒赴西京。維在西京,與鄭虔、張通等並囚於宣陽裡楊國忠舊宅。十二月,陷賊官以六等定罪,維以凝碧詩嘗聞於行在,又是時其弟官位已顯,請削己職以贖兄罪,肅宗遂宥之。

  758 王維五十八歲。是春復官,責授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

  760 王維六十歲。是春,嚴武為河南尹,赴任前至維宅訪別,人賦十韻。夏,轉尚書右丞。

  761 王維六十一歲。仍官尚書右丞。是年春,弟為蜀州刺史未還,維上〈責躬薦弟表〉,乞盡削己官,放歸田裡,使得還京師。五月四日,新除左散騎常侍,維進上謝恩狀。七月,卒,葬於川。

  (斜體黑字是王維故事中當重點講述的人生轉折點或可圈可說處,也以便學生認識王維由一位才藝雙的有為青年轉變為亦隱亦仕的山水詩人的思想歷程。)

  (王維生平資料:王維,字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

  關於王維的生年,至今尚是一個謎。兩《唐書》本傳都載王維享年61歲,《新唐書》雲上元初卒,《舊唐書》說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也說王維卒於上元二年,清代王維研究專家趙殿成《右丞年譜》即斷王維卒於上元二年七月。根據卒年61歲推算,則生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年),與大詩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為王維胞弟,官至宰相,兩《唐書•王傳》皆載王卒於建中二年(781年),年82歲,推之則生於武后久視元年(700年),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暫從趙殿成《右丞年譜》與陳鐵民《王維年譜》,定王維生於長安元年(701年),卒於上元二年(761年)。

  王維的籍貫,也有爭議。《舊唐書》說王維為太原祁人,後移家於蒲州,成了河東人。唐人姚合所編《極交集》說王維為河東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又說是太原人。對於王維之弟王的記載,《舊唐書》說是河中人,《新唐書》說本是太原祁人,後來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河東郡,乾元三年(760年)升為河中府,所以又稱河東、河中。現在一般通行的說法,認為王維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屬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後,裡貫為蒲州,是河東人。這樣,王維與年晚於他的大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為同鄉。

  王維自幼聰穎,不但九歲時便能作詩寫文章,後來成為開元、天寶間著名詩人,而且工於草書隸書,嫻於絲竹音律,擅長繪畫,是個多才多藝的才子,在青年時代便已名動京師,得到皇族諸王的敬重,寧王、王待他就象師友一樣。唐人用弱《集異記》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遊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王維集中有《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等詩,可知在長安確曾從岐王遊宴。關於王維應舉,《集異記》曾有一段有趣的記載。當時有一個叫張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後門,公主曾授意京兆試官,要以張九皋為解頭。王維也將應舉,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薦。但歧王權勢哪裡比得上公主,不能與公主爭,於是只好以王維的才華去爭取公主,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番。過了幾日,岐王讓王維穿上錦繡衣服,鮮華奇異,帶著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說是帶酒樂來為公主奉宴。王維為皙白少年,風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見後,問岐王說;“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說;“是個懂音樂的。”便讓王維給公主獨奏新曲。王維彈撫琵琶,聲調哀切,滿座為之動容。公主直接問王維道:“這是什麼曲子?”王維起身答道:“是《鬱輪袍》。”公主甚感驚奇,非常高興。岐王趁機對公主說:“此人不只長於音律,若說詞學,更佳,簡直無人能超過他。”公主更感驚異,問王維是否有寫就之詩,王維從懷中拿出數卷詩獻上。公主看過之後,驚奇不已,說;“這都是我所誦習過的,從前以為是古人之作,原來就是你寫的!”於是讓王維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於客人之列。王維風流蘊籍,而且說話風趣,大為座中各位貴人所欽重。岐王見時機成熟,便說:“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為解頭,誠為國家的榮光。”公主說:“那為什麼不教他去應舉?”岐王說:“聽說您已經囑託,解頭不是要給那個張九皋嗎?”公主笑道:“那是因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給張九皋。”隨即回頭對王維說:“你要取解頭的話,我當全力薦你。”就這樣,又改薦王維,王維做了解頭,一舉登第。這個故事未必完全屬實,或者純屬傳構,但從中可知王維少年時代便成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維中狀元,卻是事實,據考證,乃開元九年(721年)狀元,時年21歲。

  王維開元九年春天中狀元后,即解為太樂丞,開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隨即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受了牽連而謫為濟州司法參軍。當年秋天便離開京城,赴濟州任。濟州在今山東荏平西南,王維在那裡度過了四年多的光陰。其中開元十三年(725年),詩人裴耀卿任濟州刺史,裴為河東人,與王維是同鄉,待王維不錯,使王維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職,使王維甚感惋惜。在裴耀卿離開濟州不久,王維也於開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辭去司法參軍之職,離開濟州。

  據陳鐵民《王維年譜》,王維離開濟州後,在淇上住了二年,開元十七年(729年)赴長安,在長安又閒居了幾年。初到長安,他即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結識了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開元十六年(728年)赴長安應試,落第後滯留長安,第二年冬返回陽,王維作詩送別,詩云:“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勸孟浩然回鄉隱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這是因自己中狀元后仍不得意,所以有這樣的話。作為一個才子,一代名人,王維這個時期不太得意,青年時期賦閒,心中當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間又喪妻。王維的妻子大約在開元十九年(731年)去世,當時他才31歲。妻子去世後,王維不再續娶,幾十年一直獨身,於此也可見他的思想情態。

  雖則王維勸孟浩然歸舊廬隱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並未完全死滅,或者因名臣執政,復又求仕。閒居長安時,即他34歲那年,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希求汲引,隨後便隱於山。山地近東都洛陽,隱於此正可待機而出。次年他便拜右遺,又為朝官,做了兩年右遺,又為監察御史,40歲時,遷殿中傳御史。就在閒居和這樣的官職變換中,他度過了許多年的時光,而進入中年,此後或隱或官,所為官為左補闕、庫部即中,品階雖稍高了點,但仍為侍從閒官,總不得意,這樣又過了10年。王維50歲時,丁母憂,離朝屏居川,服滿後,又做了幾年的文部郎中。進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亂中曾陷於叛軍中,得罪了唐王朝。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沒來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後,他曾吃藥取,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但因為他的詩名很大,安祿山派人將他迎到洛陽,拘於菩提寺,不管他答應不答應,硬委之以偽職。無奈之中,王維當了安祿山的給事中。但他的心依舊追隨唐王朝。安祿山宴其部下於凝碧宮,王維聞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正是這首詩救了他的命。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賤之官,均被收繫獄中,隨後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死。有人提出王維凝碧宮詩可證其忠於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請求削己官職以贖死罪,唐肅宗特此原諒了他,不但不殺,而且還給了個太子中允之職,可謂不幸中之大幸。這時,王維已57歲,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賢殿學士,後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上元元年(760年)夏,60歲的王維轉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後所任之職,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後世稱他為王右丞。)

  二、詩中有畫——品《山居秋暝》

  蘇軾曾說:“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觀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詰藍田煙雨圖》)同學們自行研讀《山居秋暝》這首詩,寫一篇賞性的文字,內容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這首詩描繪了哪些畫面,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該設計旨在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深入文字,仔細研讀和品味詩歌的內容和意境。)

  在展示過3-5名學生的詩歌賞後,可從以下四方面闡述詩歌的詩畫美:

  1、“詩中有畫”的景物描。王維善於以畫入詩、詩畫相融。在這首詩中,王維以素淡朦朧作為畫面的底色,以空山、秋雨、明月、青松、泉水、翠竹、蓮花等多種自然淳樸的景物作為描物件,筆調清新,色彩勻潤,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圖。不僅如此,詩人還採用了聲靜相襯、畫內景與畫外音配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畫面向無限的空間延伸;把有形無形、有聲無聲的情景進行了高度的契合和轉換,使畫面虛實互幻,情景相生,別具神韻;使詩情與畫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完美的結合。

  2、清新自然的優美音韻。《山居秋暝》不僅畫意盎然,而且詩中時時流動著清新自然的音樂旋律。那的泉水聲和脆亮的喧笑聲,洋溢著迷人的韻律,把人帶入一個神奇美妙的境界。不僅如此,王維對音、韻、調的把握也十分精確。頷聯和頸聯,不僅對仗工緻、格律精嚴,而且音韻優美、節奏和諧。每一個字音讀其聲想見其形,形神皆備。全詩意脈一貫、呼應聯絡,確實有行雲流水之妙。

  3、空靈清靜的禪悅之境。這首詩中還帶有詩人超然物外、灑脫高雅的阪依情趣。這種情趣的表現與王維所擁有的禪宗心性有很大的關係。禪宗強調“對境無心”,也就是對一切境遇不生憂喜悲樂之情,不塵不染,心念不起。王維以禪宗的態度來對待人世社會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種恬靜的心境,進而把這種心境融入自己的詩中,使詩歌顯耀出禪光佛影。在詩中,我們不僅能欣賞到大自然澄淡恬美的靜謐境界,而且還能領略到一種空靈清靜的禪悅之境。

  4、安靜淳樸的生活理想。在詩中,詩人為我們精心營造了一個安靜淳樸的“世外桃源”。這個“世外桃源”的營造,表達了他追求自然淡泊、清靜無為的生活態度,同時也反襯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在“擺脫名利,還我本真”的人生境界中,他對自己遠離汙濁官場的選擇感到由衷的慶幸。毫無疑問, 在《山居秋暝》中,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詩人不單只是喜歡這裡的山水景物,而是把整個身心都已溶進了大自然的懷抱,與大自然已經達到了心性合一的美妙境界。其中的景物描繪,也不僅表現了清幽淡雅的繪畫美,同時也反映了詩人清遠淳樸的人格美。

  (屏顯前人對此詩的評價)清.郭:色韻清絕。

  明.周:月從松間照來,泉由石上流出,極清極淡,所謂洞口胡麻,非復俗指可染者。

  殷: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嶽英靈集》

  三、畫中有詩——賞《雪溪圖》

  王維自稱“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他對自己的繪畫更情有獨鍾。讓學生欣賞王維的《雪溪圖》(屏顯該圖),並說說畫面上有哪些內容、共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能聯想到哪些詩句。

  (《雪溪圖》資料:傳世的《雪溪圖》可以說是最接近於史載王維繪畫風格的一件作品。

  《雪溪圖》,絹本、墨筆畫。縱36.6釐米,橫30釐米。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無款。有宋宗趙題簽“王維雪溪圖”。圖錄於《中國名畫寶鑑》。

  此《雪溪圖》構圖平遠,可分為近景、中景、遠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著素紗的木拱橋把人們引入一個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條結冰的大河,橫臥在畫卷中部,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遠景,河對岸雪坡、樹木、房舍等平臥於黑水之上,掩映於茫茫白雪之中,使畫面更加深遠。縱觀全圖,可使觀者沉浸在一片寧寂的山村境界之中,彷彿有雪花飄落和行人腳步聲悄悄傳入耳畔。

  圖下方一座木拱橋將觀者引入白皚皚一片冰雪世界,樹木凋零,人煙稀少,小溪的兩岸有茅屋四五間,溪中有一葉船,有船伕撐篙而行。情景冷漠蕭瑟。畫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襯兩岸之白雪,坡石有漬染似無勾,這正是唐代山水畫的一大典型特徵。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全圖採用俯視法,所畫場景之透視異常精確,無論比例、角度,即使以焦點透視質之,皆中規矩。

  此畫無款。右上角有趙題字“王維雪溪圖”,故長期以來認為是王維唯一的山水作品流傳至今。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學生欣賞完《雪溪圖》後,可從以下四方面介紹王維山水畫的特點:

  1、“畫中有詩”的詩化審美。王維開水墨文人畫的先河,將畫的構思、佈局、形象、賦彩進行詩化審美,講求畫面的樸實無華和意境淡遠。《雪溪圖》正體現這樣的特色,畫面玉帶小橋,幾間草廬、幾株寒樹錯落在山巒雪谷間,山坡溪水靜謐幽深,林木稀疏蟠蜒,更顯畫面雪味醇厚。這些景物共同構成一幅山巒素裹,疏木多姿,溪水純淨的可望不可及的夢境圖景;而透過這繪畫的表面又可見作者超然物外、天人合一思想的融入,即畫境中的詩意。《雪溪圖》,墨筆山水畫,寫雪景寒舍,確有“隔窗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的意境。

  2、與眾不同的“破墨山水”技法。王維曾學李思訓大青綠金碧山水,但是他為了適宜在畫中表達空寂清靜的禪理,大力倡導“水墨為上”,這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顯然水墨畫比之重彩畫,更適合文人對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創“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乾時,用濃墨破淡、用淡墨破濃,相互滲透掩映,以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雪溪圖》 可以稱得上運用這種墨法的傑作。以水墨為“渲淡之法”的表現手段,是王維的創造,對後世文人水墨山水畫的影響尤為深遠。

  3、《山水論》《山水訣》是王維的兩篇有關繪畫的論著,包含作者對文人山水畫的許多技法和要求的思量。“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遠與雲容交接,遙天共水色交光。 ……手親筆硯之餘,有時遊戲三昧。歲月遙永,頗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這表明王維注重的是筆下山水的神韻。

  4、山水畫“南宗”之祖。明代董其昌評王維畫曰:“右丞山水入神品,昔人所評:雲峰石色,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唐代一人而已。”(《畫眼》)又將王維與李思訓比較,認為“李派板細無士氣,王派虛和蕭散。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水墨畫在唐代因文人畫家之倡導而興起,一千三百年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畫的發展軌跡。王維也因倡導“水墨渲淡”,“援詩入畫”,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祖”。近代大學問家錢鍾書先生亦稱王維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

  四、詩畫合一,形神兼備。

  為什麼蘇軾單單高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呢?

  原來蘇軾是王維的追隨者,他亦將詩畫結合在一起,在宋代把文人畫推向了一個新高潮。(屏顯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區域性)蘇軾評價說:“吳生(吳道子)雖妙絕,猶似畫工論。詰得之像外,有如仙謝寵樊”“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蘇東坡認為繪畫逼真並不是第一要義,王維的詩畫講求像外之意、畫外之情,是文人畫藝術的最高境界。

  詩畫裡的景和情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王維在詩畫中或是借景生情,或是寓情於景,景情息息相通,合而為一,達到水乳交融、天衣無縫的境地。如果說景是“形”,情是“神”,那麼“情景交融”亦即“形神兼備”。無論是寫詩,還是繪畫,單是“形似”尚嫌不足,務須達到“神似”,即做到“形神兼備”,才稱得上佳作。

  清人徐增曰:“吾於天才得李太白,於地才得杜子美,於人才得王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詰以理趣勝。”(《而庵說唐詩》)王維是人中龍鳳,多才多藝之人。他將禪悅之境融合到詩歌中、滲透進繪畫裡、沉浸於整個生命歷程。其實,王維的每一首山水詩,都可繪出一幅山水畫;他的每一幅山水畫,亦可吟出一首山水詩。王維一生把所有的感情盡情揮灑于山水之間,寄情造意,詩從胸發,畫由意出,情景交融,詩畫同工,曲意盎然,達到了詩畫相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