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小石潭記》教學的反思

八年級語文下冊《小石潭記》教學的反思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作者透過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石潭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讓學生讀懂文章本身之外,還應該教會學生從中,從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學到寫景狀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進。於是我在疏通文意後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領略小石潭的山水美,體會作者抓住特徵細緻描摹景物、有順序的寫景、並能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上。這節課我就試圖進行這方面的引導,灌輸學生“學文章的最終目的是為作文服務”的觀念。

  帶領學生對文章的段落、詞句進行解讀欣賞,讓學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環境、清澈的潭水、形態各異的石頭及充滿蓬勃生機之美。在作為旁觀者欣賞小石潭的美麗之後,請學生以思考者的角度來想想作者是如何將小石潭描繪的如此美麗的。就此歸納總結出作者寫景的特色、方法,適時的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嘗試。

  雖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在實踐操作中我卻碰壁了:學生較為被動,課堂氛圍較為沉悶。課後反思,老師規規矩矩的`提問引導,學生自然正正經經的小心答題。這種一問一答的缺乏創新的形式,怎麼能激發學生活躍課堂呢?事後,我不禁問自己,這個教學目標難道沒有其他的教學形式可以更好的讓學生主動學習嗎。回答當然是否,只要我多花點時間去“備學生”,這種局面應該可以改變。比如說,在帶領學生透過字詞理解作者筆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後,完全可以給學生多點時間讓他們去“畫一畫”,畫出他們眼中的小石潭,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裡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再給點時間給學生展示,並讓他們簡單說說原因。然後再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想想作者的寫作技巧並加以學習練習。我想如果加入這一環節,課堂氛圍會活躍不少。

  總而言之,上課之前不僅要備課充分還要在教學形式上適當創新,對學生的反應也要有充分的準備,營造出一個活躍的學習氛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