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賞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賞析

  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1074),蘇軾在杭州任通判。六年(公元1073)正月二十一,蘇軾病後初愈,應杭州知府、詩友陳的邀請,在西湖上飲酒賞景,見西湖初晴後雨,景色動人,便寫下西湖的美景,《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詩的第一首說:“朝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人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寫自己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天氣開始晴朗,不大一會兒工夫,天竟陰了,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色。於是詩人讚歎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盪漾,閃爍耀眼,展示著它那美麗的風貌。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即寫西湖上由雨幕籠罩,山影飄渺。這是說,不久湖上下起雨來,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另一番奇妙的景緻。聯絡詩題《飲湖上初晴後雨》來看,這兩句所的正是當天先後呈現在詩人眼前西湖上真實的景觀。從第一首詩的前兩句“朝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來看,那天詩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由晴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這樣的變化,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來說,無論是山、是水;或晴、或雨,都是美好的、奇妙的。“晴方好”、“ 雨亦奇”這些贊評,我們不僅可以想見西湖上的不同景色,也可以揣到詩人揮毫時的興奮及灑脫的情懷。這宛若兩幅風景畫,一幅是水彩,一幅是淡墨,互相映襯,相得益障,把西湖山光水色、晴雨變化的美妙,表現得那麼生動逼真,豐富多彩,空靈迷人。

  前兩句是寫景,後兩句轉入議論。第三句“欲把西湖比西子”,詩人在這裡用一個貼切而奇妙的比喻,拿西施來比西湖。西施,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往今浙江諸暨縣)西,故稱西施。西施是客體,西湖是主(喻)體。作者選用這二者,不僅僅因為她們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這種比喻突發奇想,發人所未發,新穎別緻。第四句“濃妝淡抹總相宜”,揭示兩者的內涵,寫出了西湖的神韻。兩者不借外物,不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姿。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不甚收。這個比喻融情入景,將物比作人,賦於西湖女性持有的意態風神和生命靈性。此詩一出,傳遍天下,並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美稱、愛稱。蘇軾自己對這個比喻也很得意,在別的詩裡多次使用,如《次韻劉景文登介亭》:“西湖幸真西子,煙樹點眉目。”等。

  這首《七絕》全詩構思高妙,括性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輪美奐傳神地勾勒出來。同時,這首詩還閃射出哲理的光輝,它給人們以啟迪,大自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自己的發現。這首詩在結構上是起承轉合的典範。前兩句白描,對偶工切,用陳述句,一起一承。第三句用假設句轉折。第四句合攏。而且三、四句,不再對仗,改為散體單行,結構上具有靈活性、轉折性、立體性,其意境單純而豐富,含義深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