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人品與畫品-閱讀練習及答案

也談人品與畫品-閱讀練習及答案

  也談人品與畫品

  楊悅浦

  古人云,“人品即畫品”。這也是業內頗為流行的一句話。留意了許多年,我發現,許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總是“不得要領”。

  “人品”和“畫品”,分開來說或合起來說,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結果,“畫品”是“作畫”的結果,一個畫家既做一個有品位的人又創作出好作品,是藝術表達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畫品”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會讓我們不時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況:有些畫家,畫得不好,但人品極佳;有些畫家,畫得“賊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畫家,很聰明,人過中年開始畫中國畫,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幾年便聲名鵲起,但業內口碑卻不好。一次,一位年輕記者去採訪他,行前,某長者特地囑咐:“此人是當代一位很重要的畫家,但俗不可耐,採訪時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藝術成就。”記者採訪回來後,憤怒地說:“要不是事先有人打過招呼,我真想扭頭就走。他一口一句髒話,真讓人受不了!”美術界看重的是繪畫水平,何況也不能說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壞人,就不能當一個好畫家。所以,“人品即畫品”雖在理論層面被奉為圭臬,現實中卻有時只是被當作“幌子”。

  在美術界,還會聽到“作畫先做人”、“心靈美畫才美”、“用心作畫”、“功夫在詩外”等。要是較起真兒來,會發現這些“流行語”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時,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應怎麼做人?做什麼人?為什麼做人?做了怎麼樣?做不了又怎麼樣?這一系列的問題,美術界一些人會用自己的行為做出各種各樣的解答。有的人畫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紅大紫,被媒體熱捧,但終為大眾不齒。“浮躁”的社會,“做人”的標準也許隨之“浮動”。於是,我們不難見到這樣的'現象:要想提高畫價,便開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個主席、院長之類的頭銜,於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員利用職權謀取“學術”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長年累月拼命奮鬥才能獲得社會承認的人來說,這可是省事多了。這樣的“做人”,與真正的藝術創作之間,有什麼本質聯絡?“人品即畫品”便僅僅是一句空談。

  若從這些現象看,“人品即畫品”在現實中便成了一個可疑的命題。人品就是人品,畫品就是畫品,常常被分置於兩個完全不同的評價體系。

  畫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達到了藝術基本品位,它的藝術價值如何?作品在社會領域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是否為社會文化藝術綜合方面所認知?作品是否經得起歷史的鑑證,不要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就算是在當代的位置又如何?藝術是要畫家拼盡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藝要不斷地磨練,風格和個性要不斷地鍛造,藝術修養要不斷地提升。這些問題說穿了,就不只是畫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質、操守。

  開啟美術史,都是由無數名作和藝術思想發展而組成的。歷史上畫得好的畫家很多,人品好的畫家也很多,美術史不會將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畫品”的道理,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我只想提醒,在魚龍混雜、浮囂躁動的社會現實中,若有人還拿“人品即畫品”說事兒,千萬別當真。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還是要做人有標準,從藝有高度,惟德藝雙馨方能遺澤後代。

  《人民日報》(2013年08月11日12版)

  1.下列對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美術界所重視的一些關於人品與畫品的“流行語”在較起真兒來時常常讓人感覺名不符實。

  B.“做人”要有一定的標準,畫很一般卻靠“官僚奸商”大紅大紫,被媒體熱捧的人終會為大眾所不齒。

  C.“浮躁”的社會里那些“浮躁”的人,其做人方式比長年累月拼命奮鬥才能獲得社會承認要聰明多了。

  D.美術史是由無數名作和藝術思想發展而組成的,很多畫得好的畫家人品也好,“人品即畫品”從長遠角度來看是正確的。

  2.文中講到一位年輕記者去採訪一位畫家的故事有什麼作用?(3分)

  3.讀完文章,你對“人品即畫品”有了怎樣的認識?請結合文中的觀點進行概括。(3分)

  參考答案

  1.(3分)C(“比長年累月拼命奮鬥才能獲得社會承認要聰明多了”不是作者的觀點也未在文中體現。)

  2. (3分)這一故事在文中是舉例說明“人品即畫品”的說法在浮躁的社會中往往是不正確。繪畫水平高的人也可能很世俗,但世俗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也不是不能當一個好畫家。

  3. (3分)畫家有品位又能創作出好作品,自然是藝術表達的最高境界;但現實中“人品即畫品”卻只在理論層面被奉為圭臬,被當作“幌子”;而“人品即畫品”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真正的藝術家也應該德藝雙馨。(答對一點得1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