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傳文言文閱讀和答案

一行傳文言文閱讀和答案

  (宋)歐陽修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縉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至於如此;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潔身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自古賢材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義而沉淪於下,泯沒而無聞者。求之傳記,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可復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俛①首而包羞,孰若無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明。

  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獲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贇。

  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於此之時,能以孝弟自修於一鄉而風行於天下者,猶或有之。然其事蹟不著而無可紀次,獨其名氏或因見於書者,吾亦不敢沒。而其略可錄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

  作《一行傳》。

  【注】①俛:同“俯”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 怪:對……感到奇怪

  B.風俗隳壞 隳:毀壞

  C.必有負材能、修節義而沉淪於下 負:辜負

  D.處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與……為伍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B.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 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C.泯沒而無聞者 縉紳而不能易其志者

  D.吾得二人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行傳》是歐陽修修著的史書《新五代史》中的一個合傳,記載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的人物。《五代史記一行傳敘》是這個合傳的序。

  B.序文的第一節是這篇序的主體,交代作傳的緣由。作者先感嘆五代之亂,又感嘆忠臣義士之少,但堅信必有節義之士,儘管搜尋困難,但終有所獲。文字迂迴曲折,層層深入。

  C.從第二節起,作者分別記載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現的人物:有潔身自好、歸隱山林的鄭遨、張薦明,有堅守道義的石昂,有寧死不屈的程福贇,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倫。

  D.歐陽修對於四個傳主的敘述,方式富於變化,但有一個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卻四次反覆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敘述、評議和感喟交織在一起,迴環往復,令人回味無窮,深得太史公筆法神理。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3分)

  自古賢材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俛首而包羞,孰若無愧於心,放身而自得?(5分)

  譯文:

  (2) 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2分)

  譯文:

  16.C 負:具有

  17.B A在/比 B表因果的連詞 C代詞,……的人/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D句末語助詞/兼詞,於之

  18、C

  19、自古賢材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

  20、見“參考譯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