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三蘇園》閱讀訓練及答案

《拜謁三蘇園》閱讀訓練及答案

  拜謁三蘇園

  王劍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趕來,我順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來的茶道。我已經遠遠地看到了蓮花山,那裡起了霧氣。近了,才知道霧氣不是來自山上,而是來自我要去的三蘇園。

  ②當年蘇軾五走古茶道,就喜歡上這裡的風物人情。這裡的人愛喝茶,是從蘇軾時開始,還是以前就有的習慣?還是蘇軾來了,更加地有了熱情?一直到現在,大街小巷,有著近300個茶館,茶的滋潤使民風淳樸,社會和諧。

  ③三蘇園好大好空曠。已經沒有了什麼人,容我獨自站立,我的心頭正起波瀾。仰頭看天,一輪圓月早掛在那裡,雲走枝頭,視線迷亂。站在三蘇臥眠地,就像站在一個聖殿,一個離奇的境界,沒有陰森感,倒是盪漾著一種激揚豪放的氣息。

  ④三座墳前各有一石頭供臺,香爐香壺,僅此而已。沒有什麼陪葬物,陪葬他們的,只有詩詞文章。再就是不斷有人來焚香,香菸嫋嫋,似一些話語,絮絮叨叨。有人會抓一把土去,覺得那土裡有文氣,使得墳永遠不大。來的人都說,這樣好,這樣更顯得近乎,生前不圖地位顯赫,死後更不圖什麼。

  ⑤這裡是蘇軾嗎?我對你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我曾經到過你的黃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難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溼葦,但你卻寫出了《赤壁懷古》,留下了《寒食帖》。我還去過惠州,你在那裡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樂觀和豁達。“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你雖撿盡寒枝,一蓑煙雨,卻是“憂患來臨,一笑置之”。隨便開啟詩詞文集,開啟書畫食譜茶經,你都赫然其中。身後多少追隨者,黃庭堅等四學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嘆你人生突圍,昂昂靈魂不屈命運;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蘇東坡,將你視為多個層面可倚靠的絕好。歷史就是這樣,譭棄一個人的同時,也成就了一個人。

  ⑥園子裡的樹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縣方向。山風來襲,颯颯如雨。柏葉落了一層,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輝。繼而發現,圪結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長得到處都是,喇叭花在牆頭上爬,蒲公英在夕輝裡飄。還有梅園,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這都是“三蘇”的喜歡。

  ⑦三蘇園為郟縣增添其文化風韻,凡來的人,無不對這個地方產生興趣。興文重教,文廟修得全國揚名,文廟邊上的街道,透顯著大氣與滄桑。不遠有村,名蘇墳村。這裡不是“三蘇”的老家,但他們喜歡“三蘇”,崇敬“三蘇”,把“三蘇”當作自己的`鄉人,沒事就到墳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話。此地有好水,還有好泉,正合蘇軾烹茶“精品厭凡泉”的要求,難怪人們愛飲茶。

  ⑧“三蘇”來後900年裡,一批批的人在這片廣闊天地汲取養分,很多成為國家棟梁之材。這一切似乎都讓人覺得,有一條脈系在暗暗湧動。

  ⑨夜真的降臨了,園子裡更顯得空廓靜寂。出來時,又看到了蒼莽的田野,延綿似雄渾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廣漠,明月越來越亮,晚風流暖,飛鳥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髮是中原。”“三蘇”該是在這裡安享歇息的。園林上空氤氳的霧氣,比我來時更濃了,讓人覺得那是一種不朽的靈氣。或還是那條古道,經過郟縣穿越洛陽西去萬里。起伏的鳥兒不時發出清脆的叫聲,那叫聲好親切,多少年裡都是這麼親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1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譭棄一個人的同時,也成就了一個人”一句的含意。(4分)

  12.請賞析文章第⑨段中畫線語句的表現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請根據文章內容,分點概況蘇軾對後世的影響。(6分)

  1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結,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6分)

  參考答案:

  11.(4分)“譭棄一個人”是指蘇軾屢遭貶謫,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個人”是指他在文學、書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為後世敬仰的物件(2分)。

  12.(4分)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角度,運用比喻手法描寫了三蘇園空廓靜寂之景(2分),既與上文“三蘇園好大好空曠”相照應(1分),又為下文的議論(“‘三蘇’該是在這裡安享歇息的”)作鋪墊(1分)。

  13.(6分)①蘇軾文氣逼人,激發後人對文學的熱愛敬仰之情;②蘇軾使當地民風更為淳樸,社會更加和諧;③蘇軾樂觀豁達,激勵後人淡然處世,直面生活。

  評分建議:每點2分。

  14.(6分)

  ①“茶”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最後寫茶使文章前後聯絡緊密,結構更為嚴謹;

  ②“茶道”既是蘇軾從家鄉到中原應舉入仕、從京城到地方貶官赴難的行經之路,又暗示了蘇軾坎坷崎嶇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蘇軾在特定時期的研究物件,也是蘇軾淡泊、超然內心世界的外在體現,④用擬人手法借鳥叫提醒當今浮躁社會中的人應保持內心的一份寧靜。

  評分建議:每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