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人也閱讀題答案解析及翻譯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人也閱讀題答案解析及翻譯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人也,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元康三年,先零遂於諸羌種豪二百餘人解仇愁交質盟詛,上聞之,以問充國,對曰:“匈奴欲與羌合,非一世也。臣恐羌變未止此,且復結聯他種,宜及未然為之備。後月餘,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擊鄯善、敦煌已絕漢道。時,衝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御使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逾於老臣者矣。”上遣問焉,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然羌戎小夷,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

  充國至金城,須兵滿萬騎,欲渡河,恐為虜所遮。即夜遣三校銜枚先渡,渡輒營陳,會明,畢,遂以次盡渡,虜數十百騎來,出入軍傍。充國曰:“吾士馬新倦,不可馳逐。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令軍勿擊。充國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

  初,罕、開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後數日果反。充國引兵至先零在所。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宜亟。”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 兵至罕地,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罕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 豪靡忘使人來言:“願得還復故地。”充國以聞,未報。靡忘來自歸,充國賜飲食,遣還諭種人。護軍以下皆爭之,曰: 此反虜,不可擅遣。 充國曰: 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 語未卒,璽書報,令靡忘以贖論。後罕竟不煩兵而下。

  4.對中文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虜久屯聚/解馳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B.虜久屯聚/解馳/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C.虜久屯聚解馳/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D.虜久屯聚/解馳/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

  5. 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紀年法有干支紀年法,即十天干、十二地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之類就採用這種紀年法。

  B.帝王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漢武帝起有年號,後多用年號紀年如文中元康三年。

  C.紀日法有干支紀日法,序數紀日法,特定稱謂紀日法,如晦是農曆每月初一,朔是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農曆每月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

  D.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國時代。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也有年號和干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A、趙充國為人沉勇有謀略,通曉兵法,並熟悉民族事務。在抵禦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趙充國審時度勢,立下豐功偉績。

  B、少數民族之間訂立同盟,皇帝心中不安,詢問趙充國,趙充國認為少數民族之間聯盟並非第一次,應及早做好防範。

  C、罕羌首領靡忘向趙充國表示希望回到原來的土地,率族人歸降。趙充國賜他們糧食讓他們回去,這與朝廷想法一致。

  D、皇帝擔心趙充國年老不能為將,故意以需要多少軍隊來試探他。充國表示難以預測,需要親臨前線才能制定方略。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然羌戎小夷,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5分)

  (2)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5分)

  參考答案

  4、(3分) 選D

  5 (3分) 選C “朔”是農曆每月的第一天,“晦”是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6 (3分) 選 D 皇帝是擔心趙充國年老,也詢問過趙充國匈奴的'情況,但這不是試探趙充國能否勝任。

  7譯文(10分)

  (1)然而羌戎只是個小小的夷族,不久就會滅亡,希望陛下把此事交給我老臣去處理,不必為此事多擔憂。(“然、屬、憂”各1分,句意通順2分)

  (2) 這是窮途末路的敵寇,不可逼迫太緊,緩慢驅趕他就只顧逃走而不顧其他,追及了他們就會回過頭來決一死戰。(“迫、走、還”各1分,句意通順2分)

  二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後徙金城令居。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擊匈奴,獲西祁王,擢為後將軍。

  神爵元年春,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勘略小種,背叛犯塞,攻城邑,殺長吏。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御史大夫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無逾於老臣者矣。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

  充國至金城,常以遠斥候(偵察兵)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後戰。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初,罕羌豪靡當兒使弟雕庫來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後數日果反。雕庫種人頗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庫為質。充國以為亡罪,乃遣歸告種豪:“大兵誅有罪者,明白自別,毋取並滅。”充國計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解散虜謀,

  七月,充國引兵至先零在所。虜久屯聚,解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虜赴水溺死者數百降及斬首五百餘人滷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輛。兵至罕地,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罕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後罕竟不煩兵而下。遂上屯田奏,言欲罷騎兵萬人留田。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後什八。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明年五月,充國奏言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請罷屯兵,奏可,充國振旅而還。 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朝廷每有四夷大議,常與參兵謀,問籌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諡曰壯侯。(選自《漢書·趙充國傳》有刪節)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通知:通曉

  B、使御史大夫問誰可將者/將:帶領

  C、後罕竟不煩兵而下/竟:竟然

  D、充國振旅而還/振:整頓

  2、下列各組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無逾於老臣者矣/不拘於時,學於餘

  B、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不足為外人道

  C、充國計欲以威信招降罕羌及劫略者/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

  D、緩之則走不顧/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下面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趙充國“有大略”的一組是( )

  ①無逾於老臣者矣

  ②常以遠斥候為務

  ③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

  ④充國徐行驅之

  ⑤虜赴水溺死者數百

  ⑥言欲罷騎兵萬人留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4、下列對文意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趙充國年輕時就喜愛將帥的節操,學習兵法,瞭解邊情,行軍打仗時愛士卒,沉著穩重,這都是他作戰取勝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B、趙充國根據叛羌的情況,採取了以守為主的戰略。他到金城後,常常把派偵察兵到遠處偵察作為重要事務。行軍途中,他小心謹慎,避免傷亡,計劃好再作戰。到西部都尉府後,敵人多次挑戰,他都堅守不應戰。

  C、趙充國還對敵人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先零羌劫持脅迫那些小部落一起反叛,罕羌首領事先派雕庫向都尉報告,都尉扣押雕庫作人質,趙充國放他回去,讓他告訴首領:要與先零羌保持距離。他進兵到罕羌地域,下令不準焚燒村落,只可到田中去牧馬,從而取得了罕羌的好感。

  D、趙充國等到敵人久屯鬆懈之時,引兵去攻擊,敵人望風而逃,他只慢慢地追趕,擄獲了大量的牛羊車馬。打勝仗後,他上書請求撤除騎兵,只留萬名士兵在當地屯田。到第二年五月,敵人投降的達三萬多人,禍患平息,他請求撤除屯田士兵,整頓隊伍,凱旋而歸。

  5、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虜赴水溺死者數百降及斬首五百餘人滷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輛

  6、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行必為戰備,止必堅營壁。

  ②朝廷每有四夷大議,常與參兵謀,問籌策焉。

  參考答案

  1、C

  2、C

  3、B

  4、C

  5、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虜赴水溺死者數百/降及斬首五百餘人/滷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輛

  6、①行軍時一定要做好戰鬥準備,駐紮時一定要修好堅固的壁壘。

  ②朝廷每有關四方夷狄的重大商議,經常請他參與軍事謀劃,詢問計策。

  參考譯文:

  趙充國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邽人,後來遷居到金城令居縣,他為人沉著勇敢而又有遠大的謀略,從小喜愛將帥的節操,學習兵法,通曉四邊少數民族的事務。

  神爵元年春,那些歸順的羌人以及歸義羌侯楊玉等人,用武力脅迫那些羌族小部落,一起背叛漢朝,侵犯邊塞,攻打城鎮,殺死地方官吏。當時趙充國年已七十多歲,皇上認為他老了,派御史大夫去問他誰可擔任平定羌人的將領。趙充國回答說:“沒有超過我的人了,希望陛下把這件事交給我,不要擔憂。”皇上笑著說:“好吧。”

  趙充國抵達金城,常常把派偵察兵到遠處偵察作為重要事務,行軍時一定要作好戰鬥準備,駐紮時一定要修好堅固壁壘,尤其能堅持穩重的策略,愛惜士兵,預先做好計劃再打仗。這樣就向西到達西部都尉府。每日犒賞士兵,士兵都願意為他效命。敵人多次挑戰,趙充國堅守不出應戰。

  當初,罕羌首領靡當兒派弟弟雕庫來報告都尉說先零羌想要反叛,過了幾天果然反叛了。由於雕庫的那個部落也有很多人夾雜在先零羌中參加反叛,西部都尉就把雕庫扣留下來作為人質。趙充國認為雕庫沒有罪,便放他回去,並讓他轉告各部落首領:“漢朝大軍只誅殺有罪的人,你們要主動與先零羌保持距離,區別開來,不要落得一同被消滅的下場。”趙充國計劃憑藉威望和信用招降罕羌以及被脅迫的羌族小部落,解散敵人的同盟。

  七月,趙充國引領軍隊偷襲先零叛羌屯駐的地方。敵人因為長久屯聚,十分鬆懈,望見漢朝大軍丟下輜重想渡過湟水,道路狹窄趙充國慢慢地前進驅趕他們。有人說,你這時為餓了奪取財物而緩慢前進,會貽誤戰機。趙充國說;“這就叫窮寇不可迫啊!我們緩慢地追擊他們只會一直逃跑不回頭看,如果我們追趕得過於急迫他們就會轉過身來和我們拼命了。”將校們都說:“對。”敵人掉到水裡淹死的有好幾百人,投降以及被殺的五百多人,俘獲馬牛羊十萬多頭,車四千多輛。漢軍來到罕羌的地域,趙充國下令不許焚燒村落,不許在田地中放牧。罕羌聽說後,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攻打我們!”後來罕羌終究沒有煩勞軍隊就投降了。趙充國於是獻上主張屯田的奏章,提出撤出騎兵留下萬名步兵屯田。

  趙充國的奏章每次送上來,皇帝就發給公卿大臣們討論。最初贊成趙充國意思的只有十分之三,中間十分之五,最後十分之八。皇帝下詔撤兵,只有趙充國留下來屯田。第二年的五月,趙充國上奏說:“羌人投降的有三萬一千二百人。叛羌已經平定,請求撤銷屯田的軍隊。”皇上同意了,趙充國整頓軍隊,凱旋而歸。

  趙充國請求告老回鄉,皇上賞賜他用四匹馬拉的安車、黃金六十斤,免職回鄉。朝廷每有關於四方夷狄的重大商議,經常請他參與軍事謀劃,詢問計策。趙充國享年八十六歲,在甘露二年去世,諡號稱為壯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