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文學研究閱讀附答案

士文學研究閱讀附答案

  文學創作的主要任務,是展示人的感情世界。朱自清調動藝術表現手段,將蓄積已久、不吐不快的情感訴諸文字,鬱積之情得以暢釋、轉移。在創作上,他熱衷於自然。他把自然人性化、人格化。他能與自然交流對話,情趣盎然、物我兩忘,達到“以我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執著于山水自然,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大特徵,唯有在那裡,才能解脫名韁利鎖,瀟灑自在。即便是表現“頗不寧靜”,“荷”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這些描寫既展示了作者運用比喻等技巧,也寫出了作者在此境中的感受——靜謐的荷塘邊,勾起了作者對冰清玉潔、特立獨行的品格的自我期待,特有的景、物、光、色、味的浸漫誘惑下,他的靈魂潛入到另一世界——那是一個由真與美組成的生機勃勃的、和諧純淨的世界;那裡沒有紛爭,遠離塵囂,無物的困擾,無權的左右,那是朱先生苦苦追尋的“士”的家園。

  朱自清在《你我》中講:“我依著時光老人的引導,一步步去溫尋已失的自己……要成為一個自由的‘世界民’,這條路非走不可。”為什麼非要走這“憶之路”?因為現實“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暫時只有逃避一法”。為何“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一個具有仁愛思想的“士”,當然是“不能或不願參加”到屠殺者的行列。他逃避法之一,便是“憶之路”,而憶的結果則是對自己的解剖:“我覺得自己是一張枯葉、一張爛紙,在這個大時代裡……範疇終於只是範疇,此外也只能是廉價的新瓶裝舊酒的傷感。”社會形勢的前逼後追、日常瑣事塞實了他的心房,一顆“士”心幾乎被吞沒,精神家園瀕於淪喪。那麼,神遊荷塘,彷彿夢魂歸家園,漂泊的“士”魂回到了心室,心靈復甦了。這是陳釀的“舊酒”從死封的“新瓶”中潛溢位來,瀰漫朱先生周身,薰香、微醉。儘管這醉意是微微的、淡淡的、暫時的,但足以慰藉他的心。

  既然朱先生堅守的是“士”的品格,怎樣理解他早期參加的`文學革命活動呢?這是一個青年儒士的積極用世的態度,“士志於道”的人生理想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的體現。這與阮籍、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等年輕時不是一致的嗎?然而將近而立之年的朱先生,所志的“道”已被摧毀殆盡,“學而優”亦不能“仕”;在現實中他不可能“達”,也就無法“兼濟天下”;他連“獨善”的起碼條件也不具備,沒有“士”的基本生活保障,沒有自在的生存空間,沒有自由自主的權利,任憑他怎樣堅守而現實無“士”的立身之地。於是,他在藝術的真實中為苦悶的靈魂尋了一方寧靜的鄉土——月下荷塘,從而獲得了心靈的真實感和解脫感。

  (節選自《名作欣賞文學研究》)

  5.下列關於朱自清的“士”的迴歸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在真與美組成的生機勃勃的和諧純淨的靜謐荷塘中,朱自清對冰清玉潔、特立獨行的品格的自我期待。

  B.是朱自清在與自然交流對話中,達到“無我之境”,像古代文人一樣,在山水自然中掙脫名利,瀟灑自在。

  C.是在“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的現實中,不使精神家園在“憶之路”上瀕於淪喪,他選擇的唯一逃避之法。

  D.朱自清在藝術的真實中為自己苦悶的靈魂尋找的一方寧靜的鄉土,以期獲得心靈的真實感和解脫感。

  答案:C

  解析:“憶之路”,表述為“唯一逃避之法”不對,原文是他逃避法之一。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展示人的情感世界是文學創作的主要任務。朱自清將積蓄已久、不吐不快的情感,運用藝術手法表現出來。

  B.“頗不寧靜”的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充溢著美感,這既是他的真實感受,也是他營造出的“士”的家園。

  C.朱自清要成為一個自由的“世界民”,“不能或不願參加”到屠殺者的行列,他就得非走那條“憶之路”不可。

  D.社會形勢的逼迫使朱自清的“士”心完全消失,他只能神遊荷塘,讓漂泊的“士”魂回到心室,心靈得以復甦。

  答案:D

  解析:“完全消失”錯,原文是“一顆‘士’心幾乎被吞沒”。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朱自清早期參加文學革命活動,體現了一個青年儒士積極用世的態度,與他堅守的“士”的品格並不矛盾。

  B.將近而立之年的朱自清無法堅守“士志於道”的人生理想,與現實中沒有“士”的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關。

  C.正如阮籍、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年輕時一樣,青年時的朱自清志於道,但現實中他所志的“道”已被摧毀殆盡。

  D.在前逼後追的社會現實中,而立之年的朱自清既不能致“仕”,又不可能“達”,甚至“獨善”都無法做到。

  答案:C

  解析:“‘道’被摧毀殆盡”是在其而立之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