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比較閱讀答案

《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比較閱讀答案

  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比較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所有幫助!
  《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比較閱讀答案
  《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兩文比較
  1.(1)表達方式:《嶽》是於寫景抒情中穿插議論,語言凝練,富有哲理性。《醉》是於寫景抒情中結合敘事,語言優美,富有詩意。
  (2)主題:《嶽》主要表現作者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及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情調激昂。而《醉》主要表現作者仕途失意、壯志難酬,只能強顏歡笑,與民同樂,寄抑鬱之情于山水之中的無限感慨,情調較為低沉。
  (3)名句:都有古今傳誦的名言佳句(《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內涵豐富。《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這兩篇文章可以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古仁人之心”做了解釋。請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兩篇課文中體現出來的“古仁人之心”分別表示出來。
  答:《嶽》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隨物喜因己悲”的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裡表達為官者,將天下民眾的快樂視為自己的快樂。即與民同樂。
  3、(一)寫作背景
  《岳陽樓記》1046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
  《醉翁亭記》1045年,歐陽修因上書為范仲淹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府,在此期間,他沒有悲傷,而是為百姓做事,頗有政績。本文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寫的。滁州風光秀麗,百姓民風淳樸,安於農事。歐陽修關心百姓,平時寄情山水,以詩酒自娛,自得其樂,將自己的失意抑鬱壓在山水與詩酒之樂中。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已成千古名句,傳誦至今。
  (二)根據寫作背景,我們可以知道二位作者都是同樣的遭遇,但是,他們面對同樣的遭遇,所表現出的態度是否一樣呢,請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 遭遇 最能體現作者
思想感情的句子
概括作者的人生態度
或政治抱負
范仲淹 被貶   > >
歐陽修 被貶    
  (三)(1)對比二位古人的人生態度,你更欣賞哪位?說說理由?(2)若你也像他們一樣,遇到了較大挫折,你會怎樣面對?
  4、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讀這三篇古文,我們都能從描寫景物的字裡行間讀到作者或喜或憂的感情,這種就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請用原文中寫景的句子完成下列填空。(句子太長可用省略號表示)
  《岳陽樓記》心情好:
  心情差:
  《醉翁亭記》心情好:
  5、從《岳陽樓記》全文看,作者認為一個人應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上面兩段文字都寫到了景物的變化,作者寫這些變化有什麼不同的用意?
  答:范仲淹以岳陽樓的“氣象萬千”引發遷客騷人的種種“覽物之情”,歐陽修透過一天之間和一年之間的景色變化引出“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觀點。(基本意思對即可。)
  7、從全文看,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了他什麼樣的思想?他的這種“覽物之情”與范仲淹筆下“遷客騷人”們的種種“覽物之情”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答: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
  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們立足於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因而他們的種種“覽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異。
  歐陽修的立足點是“民”,他與民同樂,把百姓的樂當作自己的樂,把百姓的安居樂業作為自己的理想。這就是他們的根本區別。基本意思對即可。
  8、課文理解。1[甲文]①2兩段的分別是從陰和晴(或“悲”“喜”)的角度來描繪景色的,表達了遊人因陰晴不同的景物而觸發的悲喜不同的情感,這兩段文字都是先寫景後抒情,因景生情,情隨境遷,為後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乙文]第①段前四句是按從整體到區域性的順序來寫景的,由“環滁皆山”到“西南諸峰”再到“琅琊”,接著寫“釀泉”最後寫泉上的“醉翁亭”,層次分明。
  2[甲文]作者范仲淹藉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滕子京的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嘆,就全文看,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勉勵朋友不要因客觀環境和個人境遇的好壞而動搖自己的意志,要以憂國憂民為自己的職責,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並表達了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乙文]作者歐陽修儘管被貶滁州,但仍能有所作為,使滁州人民安居樂業,你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圍繞“在逆境中仍保持曠達的胸襟,不計較個人得失,積極樂觀”回答即可。由此可見,范仲淹和歐陽修都具有“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甲文]中語句回答)的曠達胸襟。
  3[甲文]與[乙文]兩文都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甲文]文著眼於“憂”字,並以此作為進退的原則;而[乙文]則寄情山水,將醉和樂統一起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4對甲、乙兩段文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D )
  A.甲文第①②段是兩個排比段,並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B.甲文第③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
  C.乙文最後一段寫日暮醉歸。這一段有描寫,有敘事,更融入抒情和議論,托出全文主旨。
  D.甲、乙兩文同為貶謫文學中的遊記散文,有駢句,有散句,缺乏韻律美,既無詩的意境,又無散文的美感。
  5、乙文第①中“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中的“樂”與范仲淹甲文中的“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樂”內涵是否相同?請簡要說明。
  答:內涵不相同。乙文中的“樂”是欣賞山水的樂趣,而甲文中“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樂”是與民同樂、人民的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