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公開課教學實錄

《醉翁亭記》公開課教學實錄

  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醉翁亭記》教學實錄,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兄弟二人,年齡不過四、五歲,由於臥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面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兄弟兩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進來。”於是,兄弟兩人拿著掃帚和簸箕到陽臺上去掃陽光。等到他們把簸箕搬到房間裡的時候,裡面的陽光就沒有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媽媽笑道:“只要把窗戶開啟,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這個故事的寓意是老師要送給同學們的一句話:把封閉的心門敞開,陽光就能驅散陰暗,光明就能消化憂鬱。

  現在我們開始上新課——《醉翁亭記》,大家想聽老師朗讀課文還是背誦課文呢?

  生(齊):背誦!

  師(微笑):那老師開始背誦了,同學們認真看課文,看老師有沒有背錯的地方好嗎?

  (背誦略)

  (掌聲)

  師:同學們發現老師背錯的地方了嗎?

  生:老師,您漏掉了“觥籌交錯”這個詞。

  師:發現的好,可能老師喝酒的時候沒有“觥籌交錯”,所以漏掉了,大家要記住這個詞語的意思。今天老師上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朗讀與背誦,能解意與領情,能比較與運用。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怎樣。

  (生讀課文略)

  師: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文中有兩個虛詞出現的頻率特別高,知道嗎?

  生:“也”和“而”。

  師:是的,“也”字出現了21次,“而”字出現了25次, “也”字是一個語氣詞,具有表示判斷和舒緩語氣的作用,在課文中大致可以讀出三種語氣,用於描述景物時應讀出陳述的語氣,用於介紹人名時應讀出肯定的語氣,用於直抒胸臆時應讀出感嘆語氣,同學們按照老師的分類試著揣摩一下。

  生:“環滁皆山也”應讀出陳述語氣。

  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應讀出肯定語氣。

  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應該讀出感嘆語氣。

  師:不錯的 ,聰明的你們!“而”字在句中作連詞用,一般表示並列、修飾、承接和轉折的關係。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留心,文章用了“而”字主要是將詩一樣的句子斷開,使之帶有散文的韻味,真正是“駢散相間”。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讀課文,要讀出味道來。

  (生朗讀略)

  師: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其中有幾個成語和詞語沿用至今,知道嗎?

  生:“峰迴路轉”、“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籌交錯”

  師:大家可以造句嗎?

  生:我遇到了一個難題,經過苦思冥想,終於峰迴路轉,想出來了。

  生:他說要到網上查資料,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遊戲也!

  生:這個棘手的案件經過警方的努力終於水落石出了。

  生:等到我們考上一中的時候,大家一起來觥籌交錯!

  師:怎一個好字了得!注意有些詞語經過發展有了新的內涵。下面我們來學習課文第一段,老師讀同學們翻譯。

  (翻譯及指導略)

  師:有一些重點字詞老師要強調一下,“山行六七里”的“山”應譯成“沿著山路行走”,後文中“雜然而前陳者”的“前”同理應譯成“在前面”,“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中的“名”要譯成“取名”,“飲少輒醉”的“輒”與我們之前學過的《五柳先生傳》中的“造飲輒盡”中的“輒”意思一樣,相當於“就”,還有一些一詞多義的現象,“太守自謂也。”中的“謂”意思是“命名”,第四段中的“太守謂誰?”中的“謂”意思是“為、是”,“ 漸聞水聲潺潺而洩出於兩峰之間者”中的“於”意思是“從”,“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中的“於”意思是“在”,“太守與客來飲於此”中的“於”意思是“到”。

  下面我們來研讀課文,課文用“環滁皆山也”開篇,這種寫法稱做“總寫一筆”,是全景。“琅琊也”這一句我們稱為遠景,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來呢?

  生:“望”!

  師:“釀泉也”這是近景,又可以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呢?

  生:“漸聞”!

  師:“醉翁亭也”這是特寫,看來,歐陽修不愧是一個攝影大師,本段採用從遠到近的順序層層推進。到這裡主要介紹醉翁亭周圍的環境,下面的層次主要介紹了醉翁亭的由來,在句式上首尾接應前後接龍,類似於我們說的“頂真”,大家讀讀看,然否?

  (生讀略)

  師:課文第二段描述了滁洲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我們首先分組讀分組譯,注意重要的字詞。

  (譯讀略)

  師:老師要提示的重點字詞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中的“開”意思是“散開”,我們之前學過《岳陽樓記》“連月不開”的“開”是“放晴”的意思,其中的“若夫”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岳陽樓記》中也有“若夫淫雨霏霏”用法相同,後文的“至於”和“已而”也有相同的作用。“雲歸而巖穴暝”中的“暝”與《岳陽樓記》中“薄暮冥冥”的“冥”雖然字形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昏暗”的意思。

  同學們看看本段寫景有什麼特點呢?

  生:一天之景和四季之景,高度概括。

  師:這種藝術效果老師給其取名叫做“剪接”,象攝影師剪輯出“特色”畫面,這種寫法我們稱為“以點帶面”。每一時每一季可寫之景很多,歐陽修卻技高一籌的濃縮景色的精華,可謂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大家試著用這樣的分析背誦一下。

  (生背略)

  師:課文第三段介紹了滁洲的風情,男生讀女生譯。

  (譯讀略)

  師:老師要提示的重點字詞是“傴僂提攜”這裡運用了借代的手法,意思是“老老小小的行人”,與我們之前學過的《岳陽樓記》中“錦鱗游泳”中的“鱗”用法一樣,還有《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用法也是這樣的。“臨溪而漁”中的“漁”意思是“釣魚”。

  大家讀文段看一共描述了幾幅畫面。

  生:四幅,分別是“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師:是的,如果我們把這看成是一部電影的話,“滁人遊”就是演員,“太守宴”就是舞臺,“眾賓歡”則是節目,“太守醉”無疑就是主角了。這一段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呢?

  生:從路上寫到醉翁亭裡

  師:是的,老師稱為“從外到裡”。本段的寫法就稱為“動畫”,你們看,整個畫面是不是很有生機和活力呢?我們一起來讀讀看。

  (吟誦略)

  師:課文第四段主要寫“日暮醉歸”,女生讀男生譯。

  (譯讀略)

  師:老師要提示的重點字詞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中的“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與《岳陽樓記》中的“是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退”用法相同,指“做官和貶職”。 “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一個“樂”字是“以……為樂”,後一個“樂”字是“樂趣”

  同學們找一找文段中的三種樂趣,看出來了嗎?

  生: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師:是的,文中反覆出現了一個“樂”字,我們稱這種寫法為“復疊”。那麼同學們看看文段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呢?

  生:從禽鳥到人

  師:是的,換句話說就是:從物到人。作者在塑造了一場“與民同樂”的歡樂場景之後,來了一句“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前文九次提到“太守”,直到此時此刻才見“廬山真面目”,可謂是總結一筆,畫龍點睛!那麼前文也多次提到了“樂”,大家找一找,讀一讀。

  生:第一段中的“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生:第二段中的“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生:第三段中的.“宴酣之樂。”

  師:同學們找的很完整,老師不禁要問:醉其醉,樂其樂,誰解其中味呢?我要說:真的只有“樂乎”?!我看不盡然,娛情山水並不消磨政治理想,醉樂之中難免派遣抑鬱之情。本文寫於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時,雖然有很多政見要說,有滿腹的抑鬱不平要發洩,但現在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的表示,所以我們也要看到字裡行間所滲透的淡淡的苦愁和絲絲的憂鬱。

  我們再來重讀課文,要讀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苦樂。

  (吟誦略)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到課後練習題第三題:比較黃庭堅的《瑞鶴仙》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看你更喜歡哪一篇?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生:我更喜歡黃庭堅的《瑞鶴仙》,因為該詞濃縮了原文的精華。

  師:老師概括一下,就是:有提煉。

  生:我更喜歡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因為原文內容豐富,更有意境。

  師:有意境,說的好

  生:我也喜歡《醉翁亭記》,因為文中的結尾才告訴我們“太守”是誰,可謂是:有懸念。

  師:是的,有懸念。

  生:我也喜歡《醉翁亭記》,因為雖然黃庭堅的詞基本用原句連綴,但只沿用了“也”,沒有“而”文章少了“駢散相間”的韻味。

  師:有韻味。我已經喜歡上你們了,看來同學們的認識很有價值,下去之後可以寫成文章,象老師這樣,今天老師送給同學們一篇自己寫的文章《一篇絕妙的廣告詞》。

  (分發資料)

  師:我們一起來做一個讀書卡片。第一,常識一點,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屬於“唐宋八大家”的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門下。

  第二,詞彙一組,1、寫景的詞: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水聲潺潺,峰迴路轉,翼然,晦明變化,野芳幽香,佳木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樹林陰翳,鳴聲上下。2、寫人的詞:傴僂提攜,往來不絕,起坐喧譁,蒼顏白髮,頹然其間,3、寫物的詞:溪深魚肥,泉香酒洌,雜然前陳,山餚野蔌。4、成語:峰迴路轉,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籌交錯。5、發語詞:若夫,至於,已而。

  希望同學們記住老師上課之前給同學們講的那個故事的深刻寓意。一起大聲說一遍吧!

  生:把封閉的心門敞開,陽光就能驅散陰暗,光明就能消化憂鬱!

  師:謝謝大家

  (掌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