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幼兒園規則教育學習心得

美國斯坦福幼兒園規則教育學習心得

  2010年2月,我們有幸對美國洛杉磯第六學區斯坦福幼兒園(stanford Preschool Center,簡稱SPC)進行了訪問。該園非常注重幼兒規則教育,透過進一步瞭解,我們發現了它的獨特之處。

  一、規則教育的目的

  SPC規則教育的目的與其“世界公民教育”聯絡緊密。他們認為,幼兒最終是世界的公民,而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公民。未來社會中,幼兒要在更廣闊的範圍內與人相處、與人合作,規則將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引導幼兒學會遵守現有規則,逐漸從他律走向自律,是幫助他們成長為世界公民的第一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深入開展的公民教育不僅影響了中小學和大學的課程設定。也促使幼兒園將兒童置於“世界公民”這一更為寬泛的概念範疇內加以考察。SPC的規則教育包含了對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考慮,其教育目的體現了對兒童主體性的尊重。

  在我國幼兒園實際工作中,規則教育與各項管理工作聯絡緊密。教師和管理者經常會這樣認為:規則培養好了,安全事故就少;規則培養好了,幼兒才不會亂,教育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如此一來,規則教育無形中以管理為目標。陷於工具化。在實際操作層面,大家更多的是追求如何讓幼兒服從指揮,如何讓幼兒安靜有序以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在這方面,SPC的做法促使我們深入地思考幼兒園規則教育的價值取向。

  二、規則制定的過程

  訪問的第二天,校長Mr.Gogue對我們說:“我們最初的做法是從學監至校長,一層層下達指令到教室裡,告訴教師應該怎樣做。但是後來我們發現最瞭解學生的是教師和教輔人員,他們掌握及時而全面的資訊,所以現在我們的做法是透過與教師之間的合作,收集資訊,並反饋到學區,讓學區領導知道下面的需求,並提供支援與幫助。”與我國上令下行的單向式規則制定方式不同。此處的學區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與家長三者之間形成了迴圈式的學校規則反饋機制,彼此的通力合作為規則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援。

  學區教育行政部門支援每個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靈活的紀律政策。學區在這項工作中承擔支持者和監督者的任務,即:稽核這些紀律政策,確保它們代表了學區對全區學生的發展期望,只有這樣學校的紀律政策才會獲得學區的支援:加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聯絡,督促學校開展全校紀律會議(sehod-wide disoipline assembly),確保家長的知情權。同時也對家長提出配合學校開展規則教育的建議。至此,學校規則的權威性得以確立,所有人員都需要遵守這些已被稽核的政策,因為這是學區的要求,而不是學校的個人行為。每學年開學之初。SPC邀請所有的家長參加全校紀律會議,將規則詳細地展示給每位家長,並向家長介紹遵守規則可能出現的結果,如:喪失特權,必要的時候會給家長打電話,可能會與學校管理人員進行會議協商……透過這個會議,家長、教師和學校之間形成了一種契約。家長在家也會對幼兒進行相關規則意識的培養。

  三、規則包含的內容

  由於與管理工作聯絡緊密,我國幼兒園的規則多數具有強制性命令的特點,各種隱性或顯性的規則條文詳細規定了幼兒的“能……”和“不能……”。SPC的規則內容包含兩大方面:校級規則和班級規則,並且具有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特點。校長和班級教師在規則制定方面達成共識,校級規則追求少而精。內容包括:1 聽的規則:仔細聆聽指令,並及時行動(Listen and follow direcionsthe tint time);2 說的規則:輕聲說話(Use quietvdee);3 遊戲場地規則:學會控制自己(Keep hands,feet,and 0biects to youself)。;4,門廳行走規則:走而不是跑(walk in the hallways)。

  雖然只有四條,但是這些規則具有廣泛的遷移性,適合於社會的各個公共場所。在SIC走廊醒目位置的牆上掛有大大的校級規則公告板(schodRules Bulletin Board),板上畫有學校的標誌。並用簡潔、易懂的方式向幼兒詮釋這些規則。校級規則是每個班級必須貫徹的,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此外班級教師制定符合自己價值觀念和本班實際的規則要求,有的班規涉及餐桌禮儀的培養,如禮貌用餐,自己收拾餐具;有的班規強調同伴關係,如分享玩具,排隊輪流,樂於助人,不干擾正在工作的'同伴;有的班規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如使用禮貌用語,保持物品整潔,有問題先舉手……教師製作或富有童趣,或簡潔明瞭的班級規則公告板(見圖2),並透過角色扮演、討論、音樂、兒歌等方式引導幼兒瞭解規則的意義,學習記憶規則。

  四、SPC好公民與一日小教師

  每月SPC好公民(Good Citizens of Stanford P.C.)和一日小教師(Teacher of the Day)被認為是SPC學校紀律政策中有兩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藉助這些方法策略,SPC在全園範圍內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規則培養心理氛圍。

  與我們對將表現好的幼兒稱作“好孩子”的做法不同,SPC將這樣的孩子稱為“好公民”,並且是“SPC的好公民”,而不是國家的或者世界的好公民。這不僅僅是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其背後蘊含了SPC這樣的教育假設:世界公民意識的培養要在幼兒能夠理解的範圍內從小事做起。每個月班級教師都會選出四名“好公民”。學校將這些孩子與家長、教師以及校長的合影張貼在學校走廊的“好公民”公告板和校級規則公告板上,並且給予他們物質獎勵,如學校胸章、蠟筆、玩具等等。與校級規則公告板一樣,“好公民”公告板也位於走廊醒目之處,佈置得簡潔雅緻,不僅貼有照片,還有好公民們當月的獎品。這種措施非常有效,孩子們都以被評為“SPC好公民”和得到學校的獎勵品為榮。

  由於是學校紀律政策的一部分,班級教師每天都會選一名幼兒擔任小教師。小教師是定期輪流的,每位幼兒都有機會擔任,調皮的孩子也不例外。SPC的教師認為每個孩子都有擔任小教師的權利,如果一味地根據是否守紀律來評選,會給調皮的孩子挫敗感,導致他們故意挑戰規則。教師們希望這些小教師能夠成為同伴的榜樣,他們也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為同伴分發作業。幫助教師拿教具等等。每天教師會專門組織一個短暫的活動,引導小教師回顧一天的工作,並舉行小小的儀式,如擁抱、集體道謝、唱歌等等,用以表達大家對小教師所做貢獻的感激,這些活動有效奠定了小教師在幼兒心中的神聖地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