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型別。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1

  地點: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西於戈村

  時間:XX年8月

  調查人:西安財經學院政治與行政學院公共事業管理0401班李玲

  摘要:本調查旨在透過對農村生產生活情況的調查,探討新農村的變化發展及存在的問題。為此,我於暑假期間在山東省某村進行了調查。透過實地考察以及與村委會、黨支部成員的座談和農民的訪談,得出結論:農村在鄉鎮企業的帶動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務工機會的增加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但發展中的農村在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

  一、引言

  隨著中國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諧社會的提出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想的普及和發展,更是將新農村的建設推向了中國發展的前臺。在世人期待的目光中農村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期間,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發展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農村的建設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本調查重點分析了農村的建設情況、鄉鎮企業的作用。同時探究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思索解決之道。

  1)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實地考察,入戶訪談。座談以及典籍研究等調查方法。

  2)程式:

  8月上旬實地考察村容村貌,瞭解村中的教育、醫療的硬體設施及村務公開欄等。

  8月中旬驚醒了入戶調查,瞭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其對村務管理的態度建議等。與村委會、黨支部成員進行座談,了機村莊整體情況、村務管理以及村莊建設規劃等。

  在調查的同時,我收集了國家關於農村建設方面的知道思想和政策。8月下旬,填寫調查表,撰寫調查報告。

  二、結果

  某村位於鎮東北向,離鎮2.5公里,距離縣城20公里。村內有兩條主要公路,寬約16米。現有耕地面積2160畝,人均1.4畝,全部為旱田。村總人口為1526人,其中校訓文化50人,初中文化800人,高中60人,大專以上6人,零文盲率。老人、兒童以及遷出戶口的學生不在統計之列。

  村年總收入為850萬元,人均年收入5600元。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較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就村民的生活條件而言,村中現有富裕戶230戶,小康戶196戶,無貧困戶。

  定期的農村集市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便利了農產品的買賣活動。

  據統計,村中現有樓房4幢,其他住房均為磚混結構的瓦房,約為1260間。截止調查日至,有新房戶數200戶,舊房戶數226戶,全村破房、危房零戶。

  通訊方面,村內共有固定電話約320部,手機320部,小靈通50餘部。由於電話村的建設,村民之間實現了免費通話。家用電器方面,現有洗衣機180餘臺,組合音響約70件,彩電360餘臺,電冰箱200餘臺,有線廣播電視的入戶率達到80%。交通工具方面,腳踏車人均一輛,摩托車500餘輛,另有電動車100餘輛,載重汽車6輛,農用三輪車200餘輛。

  教育方面,村內現有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小學生入學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一處,診室三間,醫護人員六人,村民參合率為100%。

  以上是村莊的整體情況。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農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衛生事業也有了和大程度的發展。

  三、討論

  1)關於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

  如果農民單純依靠農業,是和難達到目前的收入的。那麼他們的增收之道又是什麼呢?

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2

  一、中周村基本情況

  中周村地置樟木鄉南部,距樟木鄉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狀況較好,黃練至樟木水泥路繞村而過,振南至中團村的水泥也於XX年10月份建成通車。全村群眾聚居相對集中,有7個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黨的基層建設較好,設立周耕片、中上劉片、甘梁片三個黨支部,有黨員102名, 全村耕地5300畝,其中旱地3000畝、水田 2300畝,農業種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為主,甘蔗是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1576元,XX年人均收入1663元。

  (一)基礎設施落後,生產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較分散,地質系紅黃壤土質,保水、保肥能力差,農作物需要較多的肥料、水源,況且產量不高。全村無水庫,農田灌溉依靠小型抽水機,農作物一遇天旱嚴重減產,靠天吃飯的情況嚴重存在。

  (二)農民素質低,生產能力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種養全憑經驗,失敗率較高。種植適合市場發展的農作物往往由於技術性問題而失敗;生豬、家禽養殖戶,也因禽流感、動物疫病、市場價格下滑、飼料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迫切希望技術服務。

  (三)無主導產業,農民收入低。種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全村近1000多人外出打工,佔青壯勞力的80%,勞務收入佔村民總收入的70%。農民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體力活和傳統手藝活為主,工資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種植水稻,就是小面積種植花生和大豆,產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組織建設薄弱,發展能力不強。該村村委5人,平均年齡50歲,初中以上文化,都沒有明顯的致富專案。村裡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全村黨員102人,集中在55歲左右年齡段。近2年來,由於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發展黨員少。村委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對中周村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中周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貧開發為突破口,幫助村民發展生產、提高素質、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要加強精神扶貧。扶貧先扶志,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物質貧困決定今天的問題,精神貧困則影響明天的問題。在中周村,村民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不講文明不講衛生等現象普遍存在,制約了農村發展,限制了扶貧開發程序。因此,在新形勢下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加強精神素質扶貧、提高精神素質扶貧的成效,是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激發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樹立勇往直前、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要加強新農村建設宣傳。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全方位的宣傳,透過報紙、橫幅、宣傳車等形式深入院落宣傳,將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政策宣傳到位,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要推進產業開發。中周村沒有經濟產業的開發,生產難以發展,群眾難以致富。一是圍繞農產品加工找出路,發展訂單農業。二是利用土地優勢發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經濟,加快對現有小水果的品種改良,提高經濟效益。三是進一步壯大養殖業,加強技術指導及優良種畜禽的引進,提高養殖效益。四是把發展勞務輸出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用工資訊諮詢、法律維權等服務,把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回資金和技術,儘快由打工仔變成創業者,從"賺錢蓋房子"發展到"籌資辦廠子"。

  四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落後,是制約中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和重點工作來抓緊抓好。要加緊以道路硬化、沼氣能源、小水利建設為主,促使該村基礎設施狀況有新的改觀。

  五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周村基礎薄弱,因此,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合理的規劃,然後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實施,既可避免盲目跟從,少走彎路,又可明確目標,加快發展速度。

  六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黨員、幹部思想認識,讓他們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意義,並以身作則,做群眾的楷模。二是積極發展一批思想素質好、覺悟高、熱心公益事業的青年黨員。要發現和培養具有帶頭致富能力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的"雙帶型"黨員,培養和選拔政治素質強和發展能力強的"雙強型"幹部。三是切實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同時,要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努力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合力。

  七要加強農民素質培訓。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是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途徑。一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為學生解決就學實際困難。二是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以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為平臺,積極開展科技示範,推廣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農民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的能力。

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3

  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農村建設的多元參與機制和良好社會氛圍。建立和完善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的工作機制,是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發展的積極探索和創新。

  一、我市村企結對共建工作開局良好

  自20__年初全面開展“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活動以來,__全市各級各部門廣泛發動和參與,採取多種有效舉措營造共建氛圍,社會各界推波助瀾,廣大工商企業熱烈響應,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村企結對熱潮,實現了良好的開局。據統計,到20__年底,全市共有5085家企業與2639個行政村結對,實現了村企結對全覆蓋。20__年結對企業與村委會協議共建專案2646個,協議或承諾出資4.16億元,實際完成專案1721個,實際到位資金2.15億元,為結對村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援。總體而言,全市村企結對共建工作具有以下特點:

  (一)政府主導型模式。透過一年多的實踐可以清晰看出,政府是村企結對共建工作的主角,在村企結對共建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首先,政府是村企結對共建工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去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村企結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懇談會並進行全面動員部署。透過各種廣泛宣傳和組織發動,以及“千企結百村”、“百企聯百村”等形式多樣的共建新農村主題活動的開展,村企結對氛圍日益濃厚。其次,政府是村企結對共建規則的制定者。去年上半年,市裡出臺了《關於村企結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意見》。市級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都緊密結合自身實際,認真做好政策的細化落實,制訂了農業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透過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減免稅收、享受補助、扶持傾斜等激勵措施,在政策層面上支援鼓勵企業參與共建新農村。再次,政府是村企結對共建的服務管理者。各級政府積極整合部門優勢和多方力量,為村企結對工作積極搭建服務平臺,認真搞好服務和管理工作,促進結對共建工作科學、規範、有序開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堅持“村企自願、互利共贏、長期堅持、注重實效” 原則,積極引導村企簽訂結對協議。各地還以專案為基礎,建立專案庫,使合作的紐帶更加牢固。不少地方針對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企業少、經濟弱的實際,幫助物色合適的企業,引導跨區結對。許多地方還建立村企結對溝通協調製度,幫助理順合作關係、研究解決有關問題。

  (二)結對共建形式呈現多樣化。在村企結對實踐中,各地因村因企制宜,注重實效,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建關係,共建形式呈現多樣化。一是以企帶村型,主要是透過企業主兼任村主要幹部等形式,企業直接參與支援村搞建設促發展。二是經濟顧問型。聘請素質好、社會責任心強的企業家擔任村經濟顧問,幫助村裡理清發展思路,為村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和資金扶持。三是互利合作型。一般是企業以出資金為主、村依法提供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為主,共同實施建設專案,當地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援,實現企業拓展發展空間與村經濟發展、農民增加收入的共贏。四是基地帶動型。企業透過建設農業原料基地、產品配套基地、勞動力供應基地等形式,帶動村產業發展和農民轉移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五是捐建基金型。結對企業從一事一捐發展到建立各種基金,形成規模和制度化,對新農村建設有持久推動作用。六是連片帶動型。在一企多村的結對形式中,企業與當地幹部群眾達成共識,結合成片連線推進村莊整治建設,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打造農村新社群,實行政府、企業、行政村三方協同搞建設。

  (三)結對共建成效明顯。一是切實帶動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參與企業透過專案帶動、智力支援、資金投入等途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結對村資金、產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並直接促進了村莊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的發展。二是促進村莊風貌的改善。透過村企結對共建活動,使農民更多地看到了希望,消除了農民的悲觀畏難情緒,增強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動力和熱情,農民自主意識進一步提高。三是對於多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示範引導作用。村企結對為新農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有效途徑,同時也為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的示範引導作用,為新農村建設多元參與機制的建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二、我市村企結對共工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透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市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農村建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從各地情況來看,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思想基礎不牢固。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過程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認識落後於實踐,理念需要強化。一些部門和幹部責任感不強,存在消極畏難情緒。有些地方工作方法簡單粗放,存在行政強制傾向,搞“拉郎配”和攤派,影響企業參與熱情。有些企業沒有充分認識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的意義,缺乏社會責任感,參與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牴觸情緒或簡單地應付了事。一些結對村和農民缺乏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認為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是義不容辭的義務,把結對企業當成財神爺和搖錢樹,對結對企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內涵有待深化。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企結對思路不夠開闊,途徑和內容還比較單一,偏重於捐錢捐物,重短期發展、輕長期合作,重硬體建設、輕潛力發掘,重物質幫扶、輕智力投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新農村建設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因此要不斷拓寬思路,克服村企結對形式的單一性,探索村企結對實現形式多元化,促進農村全面

  綜合協調發展。同時,我們還應深刻反思,我市村企結對工作起步早,曾在全省、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但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失去優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深化村企結對共建機制方面做得不紮實,對村企結對共建機制內涵的深化力度不夠。

  (三)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儘管市、縣兩級陸續出臺了《關於村企結對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原則性政策檔案,但是由於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導致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同時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難以兌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如何細化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相關優惠政策,把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是今後我市新農村建設急需重點研究的問題。

  (四)企結對共建機制缺乏穩定性。總體而言,目前我市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具有運動化傾向和不確定性。許多企業參與動機是被動的,受政策環境壓力和政治約束,“是買政府的帳”,很難保證其參與共建的長期性。相對於我市工商企業總數而言,目前我市企業參與結對共建新農村的比例還比較低。一些企業在結對村的選擇、合作專案的確定、出資形式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人情關係進行的,缺乏制度保障。村企雙向互動的局面還沒有真正形成,村企互利共贏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

  三、進一步深化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對策思考

  村企結對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要更廣泛動員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為此,要不斷深化村企結對共建工作,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實現互利共贏,努力形成有利於結對共建新農村的長效機制。

  (一)思想深化:樹立村企結對共建的正確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是__農村發展的現實需求。我們要從戰略和全域性的高度,不斷深化對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理念,形成共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全面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推進農村發展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責任。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資源,離不開農村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支援,離不開農村的廣闊市場。企業的發展需要和諧的內部環境、和諧的社群環境,也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只有把企業的發展與社會進步聯絡起來,企業和企業家才具有高境界,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企業要不斷提升發展理念,提高發展層次,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以便贏得更有利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在村企結對共建過程中,要敏於發現典型,善於總結經驗,勇於探索創新,工於宣傳動員,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引導更多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努力形成村企結對共建的新局面。

  (二)內涵深化:豐富村企結對共建形式

  內涵決定形式。今後要按照共謀發展思路、共興農村經濟、共辦社會事業、共推村莊建設、共育鄉風文明的要求,不斷拓展村企結對共建領域,深化村企結對共建內涵,豐富村企結對共建形式,促進村企結對共建深度發展。進一步明確村企結對共建重點,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結對共建專案,切實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全面綜合協調發展。對結對村莊而言,絕不能是單向被動的物資捐贈接受方,更重要的是向企業學理念、學管理,借重企業優勢,合理開發資源,大力培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對結對企業而言,要認真幫助結對村理清發展思路和規劃,依託村莊資源優勢,確立一批務實、有潛力的產業發展專案。企業要善於把結對村的發展、合作專案的選擇與企業目標自覺結合起來,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三)政策深化:完善村企結對共建制度保障

  完善的政策體系是機制長效執行的根本保障。要想確保村企結對共建工作的穩定性,從根本上克服其運動化、短期化傾向,就必須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村企結對共建機制的本質是共同建設,核心是互利共贏,關鍵是政策保障。因此,要不斷深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村企結對共建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村企結對共建的政策保障機制。政策的制定完善要堅持以公正平等為前提,維護合作雙方的利益,避免政策的零和性,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當前村企結對政策的完善主要應該抓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完善並切實落實財政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細化企業對新農村建設公益性投資的稅前列支相關政策規定,規範村企結對共建專案收益分配,擴大村企結對共建專案收益的財政稅收優惠範圍,提高各方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二是進一步完善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資源配置政策。在嚴格遵守國家土地法規政策的前提下,進一步擴大新農村建設用地管理試點範圍。切實落實新農村建設用地管理試點政策,保障試點村的用地需要。要鼓勵企業結合產業專案建設,參與農村土地整理,折抵指標大部分留給村與結對企業合作開發使用。以土地整理開發為突破口,理順農村資源有效配置機制,促進新農村建設資源集約利用。

  (四)服務深化:穩固村企結對共建工作平臺

  服務創造價值。政府主導型村企結對共建機制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因此要繼續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最佳化服務管理,為結對共建搭建一個好的工作平臺。一是要進一步健全結對執行機制。可以探索村企之間可以互派人員到對方掛職等方式,暢通溝通銜接渠道,以便於建立融洽的共建氛圍。可以透過建立鄉鎮企業顧問團或設立基層商會新農村建設共同基金等形式,探索村企結對共建新機制,減少結對共建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要探索出臺強力的表彰激勵措施,對於積極參與村企結對,在新農村建設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家,各地都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發揮更好的社會作用。二是要進一步加強結對協調,形成共建合力。要善於整合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等各方力量,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和農村工作部門主要是做好組織動員,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村企結對,特別是要做好組織企業實行跨地區結對的工作以及理論政策調研,及時協調解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鄉鎮是村企結對工作的基礎環節,要承擔起村企結對聯絡協調的直接責任,要具體做好村企結對工作的組織、協調、幫助和專案的落實。在深化服務的同時,政府要適時適度轉變角色定位,變政府主導為政府引導,積極培育第三方組織,發揮非政府組織在村企結對共建中的參與管理作用。

村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4

  一、基本情況

  三塘鄉阿定村委會是地處三塘鄉西部,距三塘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為水泥路,距縣城35公里。東與隆德村委會相接,南與連城村委會相連,西連中樞鎮阿平村委會,北與中樞鎮及箐門村委會毗鄰。轄阿定、小阿定、大水井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08戶,人口1404人,其中農業人口1372人,勞動力81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26人。全村國土面積16.99平方公里,海拔2297米,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900毫米。

  二、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全村國土面積16.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27畝,人均耕地1.78畝。20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6.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8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三、制約阿定村委會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

  (一)生存條件惡劣。阿定村委會處於石山區,土地貧瘠,海拔較高,氣候冷涼,交通條件相對較差。

  (二)農民增收渠道少。農民收入主要來自於種植業和家庭養殖業。

  (三)農業增產不增收。據調查,近年來,由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明顯,農村適用技術推廣不到位,糧食尤其是經濟作物的品種更新極為緩慢,雖然農產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種結構沒有改善,優質農產品少,缺乏農產品品牌,市場賣價低,增產不增收。

  (四)農民收入不穩定。農業是弱質產業,本身抗禦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就弱,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電力、道路交通、電視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又差,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民農村產業調整的盲目性,好多農戶欠債累累,加之水災、旱災、風雹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給農民增收造成了不穩定性。

  (五)村內勞動力嚴重不足。由於該村土地貧瘠、氣候冷涼,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尤為困難。為此,村內80%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或是到周邊彌勒等縣承包土地搞種植,因而村內發展農村產業無勞動力支撐。

  (六)農民收入入不敷出。隨著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農業生產投入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和農村水電、運輸等成本的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基本只能養家餬口,生活還處於貧困。

  (七)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由於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生產附加值不高,異致產品銷路不暢,價格上不去、成本高。

  四、對阿定村發展經濟提出的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在抓好糧食、畜牧業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和壯大燈盞花、萬壽菊、林果等特色產業。

  (二)以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引導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增收。重點是提升特色產業檔次、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提升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拓展空間能力、提升農業發展環境。

  (三)加強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引導農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堅決執行九年義務教育,提高總體素質;二是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及承包經營者的技能培訓,鼓勵並支援他們回鄉發展;三是根據群眾的勞動力實際,引導農民從事一些手工業。

  (四)加強農田水利和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中增收。一是積極幫助協調專案資金,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礎條件,為鄉村經濟發展解除瓶頸制約;二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產出率,增強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三是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切實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推進農村迴圈經濟建設。

  (五)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農民從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中增收。一是幫助調查瞭解市場資訊,建立完善農產品供求資訊服務體系;二是加大科技的教育宣傳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把一些短平快的專案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促進增收致富。

  (六)抓好農村合作醫療宣傳。確保有病看得起,有藥吃得起,排除後顧之憂,集中精力抓生產。

  (七)積極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工作。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導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