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開啟

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開啟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開啟,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開啟1

  這次去大豐,是緣於20xx年省語文評優課的觀摩活動。我想,之所以選擇在這個城市,可能與它的名稱有極大關係,而此次學習的收穫也的確稱得上“大豐”二字。

  拿到會務手冊,趕忙看了上課課表,居然發現14節課中文言文教學和詩歌教學佔了9節課,這些選手不約而同的選擇,就代表著近階段語文教學的研究方向。這也是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感慨之餘就更加用心去聽。

  感悟一:姜,還是老的辣

  我發現,這次賽課的前幾名,大多是富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他們的年紀在40歲左右。以徐州高階中學初中部的曹蕾老師和鎮江新區大港中學的張舉老師為代表,他們兩位都上的文言文,一個上《滿井遊記》,一個上《黔之驢》,一位女教師,一位男教師,他們大氣淡定,乾脆利落,善於傾聽引導,富有教學機智,所以,課堂上流淌著綿綿的情思,課堂上充滿著智慧的火花,課堂上滿載著歡聲笑語,置身其中,我們可以觸控到課堂的生命和溫度,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憧憬的。在羨慕之餘,我想,他們一路走來的教學經驗就是“財富”,不禁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沒有深厚的積澱,沒有豐富的積累,是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感悟二:文,還是要多讀

  語文課,還是以“朗讀體悟”為主。“語文”二字,有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之說,自然是讀讀、品品、悟悟、再讀讀(或再讀讀寫寫)。語文課特別忌諱肢解文字,瑣碎分析,這樣的課割斷了文脈和文氣,沒有情感,沒有溫度,讓人味同嚼蠟,想要逃離。

  如:《滇緬公路》、《漁家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飲酒》、《秋天》這5節課都是詩歌教學,教師都進行了示範朗讀。一節課只有40分鐘,無錫江南中學的傅立力老師上《滇緬公路》時一開始就自己示範朗讀了15分鐘,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往日的崢嶸歲月。沭陽如東實驗學校的嚴建國老師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除了自己的示範朗讀,一節課讓學生讀了14次,學生在多次的朗讀中,感悟一次比一次加深,朗讀一次比一次精彩。

  南京第二外國語學校的韋葉標老師上《秋天》時,他的提問特別能帶動學生思考,如“你的某個句子讀得很有特色,為什麼這樣處理呢?為什麼這裡重讀了呢?或者,要怎麼讀出感情呢?有些詞需要強調,強調有重讀強調,也有輕讀強調,大家看看哪些詞要重讀,哪些要輕讀。” 他就是透過朗讀帶著學生去理解詩意,去揣摩情感。

  鎮江的張舉老師上《黔之驢》摒棄了一般文言文字詞句的教學,而是直接讓學生有情有景繪聲繪色地用講故事的語氣讀課文,學生朗讀時,教師點撥引導的過程中就巧妙地解決了字詞句的理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境,這就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因此,教師要根據每一篇文章的特質設計創造性的朗讀,如自由朗讀、跟讀學讀、分角色朗讀、表演性朗讀、體驗性朗讀、個性化朗讀等,引導學生讀出層次,讀出感受,讀出語氣,讀出變化,讀出情感。只有讀到位,才能真正理解文意,把握情感,引起共鳴。

  感悟三:招,還是實點好

  語文課,不必花招百出,還是實在點好。近幾年,語文課流行的教法是“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這就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真。所謂“語文的方法”就是遵循語文學習規律的,以語言活動為主的.,能夠服務於學生語文學習,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方法。

  韋葉標老師教學《秋天》就是運用想像、聯想的方法,讓學生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畫面美,這就是找到了適當的欣賞詩歌的方法。泰州二中附屬初中的錢蓉蓉老師教學《給我的孩子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反覆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憧憬和悲哀。於是,錢老師整節課就圍繞著“憧憬”和“悲哀”這兩個關鍵詞展開了對文字的研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好的語文課不需要花哨的形式,在於“實實在在”,但是“實在”並不意味著簡單,“實在”中蘊含著匠心獨特的設計,一切都如行雲流水般自然,這是很見教師功底的。

  感悟四:意,還是留點好

  上評優課,還拖課,也不是怪事,因為一節課只有40分鐘,老師講不完,就只好往後拖了,而評委們似乎也默認了,沒有提出異議。但是,張舉老師(教學《黔之驢》)的做法卻讓我頗為欣賞。張老師讓學生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老師還沒來得及出示寫作背景,所以沒有一個學生能答對,這時下課鈴聲就響了,學生探討的興致正濃,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都盯著張老師,期待老師能揭示正確答案,但是,張老師做了這樣一番引導:“這篇文章就只為這一頭驢嗎?肯定不是,它還有深意,我想把這個作為作業留給你們,你們上網去查一查,結合柳宗元的經歷和仕途看一看,它的深意是什麼?”不可否認,教師這樣做體現了他的教學機智,但是,我想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帶著思考走出課堂,課堂不妨留點空間,留點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琢磨,去品味,去感悟,這才是真實的語文課,這才是好的語文課,有時,什麼都講反而失去了“真味”,留白可能更具“魅力”。

  這次觀摩學習,留給我更多的是思考,雖然在語文教學上我還猶顯稚嫩,但如何在“嘗試”中提升自我,這是我前行的方向。雖路漫漫,但堅定不已。

語文教育論壇學習心得:讓課堂向四面八方開啟2

  10月16日到18日,非常榮幸的隨組長參加了在南京中華中學舉辦的第三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會議由江蘇省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朱芒芒老師主持。在會上聽取了楊九俊、王棟生、曹勇軍、方鈞鶴、金正平、鞠人兵等教育專家的報告,觀摩學習了袁源、袁愛國、周穎三位特級教師精彩的示範課。

  其中楊九俊和王棟生兩位老師的講座,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楊九俊院長指出蘇派語文主要呈現出厚重、靈動和精緻等特點。他提醒青年教師不要滿足於一味的模仿,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不斷進行反思調整,他認為教學風格具有時代的印記,風土的記憶,心靈的音樂這三個標誌,是具有豐富性的。

  楊院長還特別提出了審美的語文課堂的樣態。

  首先,他主張主體的自由

  引用馬克思的一句話,“勞動,是主體自由的創造”。課堂也是一樣,所有參與者都應該是自由的,如果帶著壓力、目的走進課堂,那麼整個課堂中,教者和學生是沒有思想的自由的,課堂也是沒有美感的。

  其次,內容的融通

  課堂所有的內容都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之間是可以變通的,教者需要讓學生有個整體的感知性,不能割裂知識的體系。就好比木心曾說過的,紅樓夢中的詩,像是水中靈動的水草,自在飄搖,若單把水草打撈起來,置於岸上,則毫無詩意可言,更無美感。所以,要將整體的知識置身與合適的、融通的意境中。

  再次,語文是生活的鮮活

  楊院長提出,語文應該是熱氣騰騰的,充滿著人間煙火的感覺才好。語文是一種審美,是一種生活的創造,一種感受。脫離了生活的語文,就像離開土壤的植物,有些可能夢幻迷離,但是終究不牢靠。

  最後,應該是學生的發展、升騰和躍進

  語文既要有作為知識的學習的事實,又要有使用的價值,才不會變成可有可無的學科和課堂。

  緊接著,楊院長用非常詩意的語言,指導我們如何去創造審美的課堂:

  首先,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的美學定位

  教師自己要成為審美的主體,不僅審視教材,還要審視這個大千世界的美、審視我們的學生;教師也要成為審美的客體,教師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等,都要成為學生的審美物件;同時,教師非常關鍵的要做好審美中介,要正確的引導我們的學生去審視教材、課文和知識的美,乃至自然、世界的魅力。歸根到底,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優秀的美學工作者。

  其次,老師的課堂要向四面八方開啟。

  要解放老師的心靈,讓老師不再為了知識而教,而是為智慧而教。同時,要解放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學的舒服。課堂不是為難學生,而應是讓學生在快樂中獲得知識和方法。打破各種制度規定對孩子的約束,要讓孩子從苦學變為樂學。

  再次,同時要重視情感教育。

  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真摯,讓學生學會體驗。語文老師要不斷的把學生引向輝煌,這就是情感的開始,高峰的體驗。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課堂的舞臺應該是交給學生的,要讓學生充分的探究、體驗、合作、表演。

  第四,強調創造

  這種創造,應該是有規則的創造,是基於語文的實踐、漢語的思維模式、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以及學生互動的基礎上的。

  只有具備了以上的要素之後,才能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這也正如王棟生所言,他認為,教材固然重要,但教師比教材更重要。

  作為教者,我們要關注課堂,關注課堂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強調,目前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學生不讀書,教師也不讀書。優秀的教師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讀書讀出來的。所謂“培養”“培訓”,本質是思想被馴化,教師千萬不要等著被培養,而應該是非功利的閱讀,自覺的學習。這樣才可能保持一種學術興趣,這樣才能導致自己的能力真正提高。王棟生強調“學生和教師的閱讀量不夠是當前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語文素養也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自己讀書、研究、思考、鍛鍊、學習。”教師群體需要啟蒙。總之,要多讀書,多學習。

  再來說說三堂課

  雖然各人對於三堂課的評判不一,但是,我卻從中學到了一個共性,就是大膽,大氣。

  大膽在於,袁源老師敢做,利用課堂帶著學生在學校裡轉悠,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落到實處,然後讓學生用執教的文字,描摹下自己美麗的校園。袁愛國老師敢想,對龍應臺的《目送》,理解的鞭辟入裡,從人生的成長,再到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把所有的階段和所有的目送,都當成了人生的常態,對於沒有多少生活經歷的初中生而言,這是一種人生的提煉。周穎老師敢放手,在學習《臺階》這篇文章時,周老師讓孩子們自己來擬問題,自己再針對性的分析解決問題,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這些,在我今後的課堂上,都是可以放手一試的。而且,來到常大快兩個月了,老師和同學們都多少覺得有些拘束和壓抑,何不借著作文課的機會,我也帶著孩子們到校園裡走走呢?

  此次南京之行,整體的感覺是,讓長期沉悶的心得到解脫,出來走走,看看別的城市的發展,聽聽專家的想法,感受大家的課堂,心豁然開朗了,也有一種知不足而欲後進的態勢,靜下來,自覺地想多看點書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