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河流防汛工作應急預案範文

最新河流防汛工作應急預案範文

  在我們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有時會有一些突發事件出現,為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往往需要預先編制好應急預案。寫應急預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河流防汛工作應急預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河流防汛工作應急預案1

  根據專案辦下發防汛應急預案與要求,為做好蒲河流域道路工程雨季施工防洪防汛搶險救災應急救援處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水災、水毀造成的財產損失,確保路基、橋涵等基礎設施和施工工地、駐地等工作的安全度汛,根據國家《安全生產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我專案部特制定本方案。

  一、適應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蒲河流域道路工程在發生以下水毀險情時應急救援處理工作:

  1、路基、橋樑及涵洞等施工部位發生水災造成重大險情事故時應急救援處理工作。

  2、施工工地、駐地等發生水害造成重大險情。

  二、實施原則

  1、防汛高於一切。

  2、搶險施救與報告同時進行,逐級報告,首先接報,就近施救。

  3、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防止和減輕次生損失。

  4、區域性服從全域性,下級服從上級。

  5、各標段管理,分級負責,密切配合。

  三、現場應急小組及主要職責

  現場應急小組主要職責

  1、制定應急處理預案。

  2、成立現場通訊聯絡組、物質保障組、應急搶險組、善後處理組、原因調查組等險情水毀應急處理工作辦事機構,明確責任人、聯絡人。

  3、接報險情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指揮協調水毀現場的搶險救援工作。

  4、險情事故發生後,核實現場人員傷亡和損失情況,及時向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嚮應急指揮部彙報搶險救援工作及險情水毀應急處理的進展情況。

  5、及時落實應急處理指揮部及上級有關領導的指示精神。

  6、對於已經報告的險情水毀搶修進展情況,要隨時續報。險情水毀搶修完成24小時內,形成完整的書面材料報應急指揮部。

  7、水文氣象組每天密切關注氣象局預報的天氣及沿線河流的水文情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及時彙報。

  8、通訊聯絡組工作人員應當堅持晝夜值班制度,作好值班記錄,負責內外的通訊聯絡,要配備通訊聯絡工具,隨時保持聯絡暢通。一旦發生人員傷亡及重大安全隱患,立即聯絡有關部門實施搶救,同時向上級部門報告。

  9、應急搶險組工作人員要配備搶險裝備,在汛期要確保保持隨時待命狀態,各類搶險車輛保持油料充足、執行良好。一旦汛情到來,確保人員、裝置及時到位,本著“救人高於一切”的原則,積極救治受傷人員,解救水困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死傷人數的損失,千方百計地做好防止和減輕次生損失工作。

  10、物質保障組工作人員應當根據應急救援處理工作需要,負責搶險防汛物資的保管、發放。配足雨衣、雨鞋、水泵、照明、鎬鏟、草袋、繩索、沙石等搶險用品及繃帶、擔架等醫護用品。預先設定緊急疏散的安全通道和安全場所,確保一旦發生險情,現場人員能得到及時疏散和安置。

  四、應急報警機制

  應急報警機制由應急上報機制、內部應急報警機制、外部應急報警機制和彙報四部份組成。它的形式為從下而上,由內到外,形成有序的網路應急報警機制(見下圖)。

  應急上報機制

  透過危險辯識體系獲取危險源突顯特徵後,第一時間報告現場應急小組負責人(標段),現場應急小組負責人(標段)應立即嚮應急指揮部彙報,並迅速啟動應急預案。

  內部應急報警機制

  應急預案啟動後,現場應急小組應拉響反應警報,透過電話、手機通知相關人員以及事故現場的全體人員進入應急反應狀態,應急反應組織進入應急預案及應急計劃實施狀態。

  外部應急報警機制

  內部報警機制啟動的同時,按應急指揮部的部署,立即啟動外部應急報警機制,向鄰近標段專案部、周邊已建立外部應急反應協作體系、社會公共救援機構報警。

  五、險情水毀應急與救援

  1、當得知發生險情水毀或收到水災險情水毀呼救後,應急指揮部按照應急處理險情水毀的`基本程式,迅速組織應急搶險救援工作。

  2、險情水毀發生後,現場應急小組組長應當立即到現場組織救援工作。

  3、到達現場後,各險情水毀應急救援處理工作組在現場應急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各自職能立即開展工作。

  六、險情水毀報告

  險情水毀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發生險情水毀的時間、地點和路段。

  2、發生險情水毀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水毀情況、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3、險情水毀原因、性質和初步判斷。

  4、險情水毀搶修情況和採取的措施。

  5、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險情水毀搶修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6、險情水毀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七、防洪防汛重點檢查監控內容

  各現場應急小組要實行嚴格的汛前檢查、汛期監控、汛後複查的檢查監控制度。安排專人分工負責,對現場的臨建設施、基坑設施、施工用電等專案進行重點檢查和監控。

  1、臨建設施

  臨建設施包括:職工駐地、辦公用房、加工場地、庫房等。

  監控人的責任:全面檢查臨建設施的安全狀況,如有裂縫、傾斜、變形現象,及時採取加固、翻修,達不到要求的必須拆除重建。暴雨天氣必須安排專人進行不間斷巡查。隨時觀察風雨對臨建設施的影響、損害情況,及其基坑、腳手架、起重裝置等可能對臨建造成的破壞,如有危險立即將臨建內人員轉移到安全地方。

  2、基坑設施:

  基坑設施包括:路基邊坡防護工程、樁基施工、土石方開挖等。

  監控人的責任:隨時觀察基坑邊坡有無出現裂縫、滾石、坍塌等現象,基坑支護有無變型,沿線路基邊坡毗臨建築物、結構物的變化情況。對毗鄰街道、建築物、山體、臨建設施的基坑設施要重點檢查監護。如若出現重大安全隱患立即對危險區域進行封閉,撤離人員停止施工,設定安全警示標誌,派專人值班,嚴禁無關人員接近危險區域,並立即上報。汛期過後對基坑設施進行全面檢查,無安全隱患後,方可施工。

  3、臨時用電

  臨時用電包括:施工用電、生活用電等。

  監控人的責任:全面檢查施工現場的各類臨時用電設施、配電線路,嚴格實行"三相五線制",確保做到三級配電、兩級保護,各類配電設施的防雨設施防護完好。暴雨天氣應立即切斷總電源,並準備好應急照明器材。汛情過後,對配電系統進行全面的檢查驗收,符合安全要求後,方可送電施工。

  八、應急預案實施終止後的恢復工作

  對事故過程中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做收集統計、歸納,形成檔案,為進一步處理事故的工作提供資料。

  對應急預案在事故發生實施的全過程,認真科學地作出總結,完善預案中的不足和缺陷,為今後的預案建立、制訂提供經驗和完善的依據。

  九、具體實施措施

  1、將不宜在雨期施工的工程提早或延後安排,對必須在雨期施工的工程制定有效的措施。晴天抓緊室外作業,雨天安排室內工作。注意天氣預報,作好防汛準備。遇到大雨、大霧、雷擊和6級以上大風惡劣天氣,應當停止進行露天高處、起重吊裝等作業。暑期作業應當調整作息時間,從事高溫作業的場所應當採取通風和降溫措施。

  2、做好施工現場的排水

  (1)根據施工總平面圖、排水總平面圖,利用自然地形確定排水方向,按規定坡度挖好排水溝,確保施工工地排水暢通。

  (2)應嚴格按防汛要求,設定連續、暢通的排水設施和其他應急設施,防止泥漿、汙水、廢水外流或堵塞下水道和排水河溝。

  (3)若施工現場臨近高地,應在高地的邊緣(現場的上側)挖好截水溝,防止洪水衝入現場。

  (4)雨期應設專人負責,及時疏浚排水系統,確保施工現場排水暢通。

  (5)路基土石方挖填作業區,杜絕出現明顯的凹凸現象,並始終保持一定的洩水坡度,不允許有積水,雨後如出現積水的區段,尤其是正在作業的施工面應及時排放。切忌挖填區土石方被雨水浸泡,在施工區及施工區域邊沿結合周邊的施工環境和地貌設定施工排水溝與截水溝和集水坑,並與擬建的排水溝、周邊的溝、渠、河道有機的結合應用。做好整個施工場區內的排(防)水系統建立在降水、排(抽)水工作。

  3、運輸道路

  (1)臨時道路應起拱5‰,兩側做寬300mm、深200mm的排水溝。

  (2)對路基易受沖刷部分,應鋪石塊、焦渣、礫石等滲水防滑材料,或者設涵管排洩,保證路基的穩固。

  (3)雨期應指定專人負責維修路面,對路面不平或積水處應及時修好。

  (4)場區內主要道路應當硬化。

  4、臨時設施及其他施工準備工作

  (1)施工現場的大型臨時設施,在雨期前應整修加固完畢,應保證不漏、不塌、不倒,周圍不積水,嚴防水衝入設施內。選址要合理,避開滑坡、泥石流、山洪、坍塌等災害地段。大風和大雨後,應當檢查臨時設施地基和主體結構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雨期前應清除溝邊多餘的棄土,減輕坡頂壓力。

  (3)雨後應及時對坑槽溝邊坡和固壁支撐結構進行檢查,深基坑應當派專人進行認真測量、觀察邊坡情況,如果發現邊坡有裂縫、疏鬆、支撐結構折斷、走動等危險徵兆,應當立即採取措施。

  (4)雨期施工中遇到氣候突變,發生暴雨、水位暴漲、山洪暴發或因雨發生坡道打滑等情況時應當停止土石方機械作業施工。

  (5)大風大雨後作業,應當檢查起重機械裝置的基礎、塔身的垂直度、纜風繩和附著結構,以及安全保險裝置並先試吊,確認無異常方可作業。軌道式塔機,還應對軌道基礎進行全面檢查,檢查軌距偏差、軌頂傾斜度、軌道基礎沉降、鋼軌不直度和軌道透過效能等。

  5、按照安全值班表每天有兩位管理人員值班,發現災情及時向有關防汛部門彙報,同時專案經理及施工員要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以便發現汛情時,值班人員及時與其取得聯絡,保證在第一時間內趕到現場指揮防汛。

  河流防汛工作應急預案2

  一、防汛基本情況

  村境內大小河流2條,屬夾溪河河流和本村培源河,全村共有自然村17個,居民2387人,其中歷史上受淹過的自然村沒有。

  二,防汛組織保障

  為做好防汛工作,最大程度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村委研究決定成立村防汛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成員:

  三、各成員職責

  組長:負責全村防汛工作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確定應急轉移時的包保關係,收集全村的雨情、水情,做好資訊的上傳下達工作。

  副組長:村書記負責轉移群眾的穩定工作。民兵營長負責全村搶險隊伍的組建、演練工作,出險時組織搶險隊伍搶險救災。

  村文書:負責防汛避災知識的宣傳工作,協助書記做好穩定工作,做好災情的損失統計、上報工作,做好轉移地點的準備,包括電力、食品、飲水保障。

  成員:負責本自然村臨時安置點的維護工作,汛期時觀察水情、雨情,隨時上報觀察結果,超警戒線時,立即上報和通知本自然村所有人員,出險時負責傳送轉移訊號並立即組織人員轉移。

  四、沿河居住村民警戒線的劃定和汛情應對

  1、半小時降雨量達10—20mm,為三級警戒,通知到受威脅區域人員並上報。

  2、半小時降雨量達20—30mm,為二級警戒,河水水位達到本自然村最易受淹居民戶下1m處,並有持續強降雨時,由本自然村監測人員通知到受威脅區域人員做好轉移準備並上報。

  3、河水水位達到本自然村最易受淹居民戶下1m處,並有持續強降雨時,為一級警戒,組織受威脅區域人員轉移並上報。

  五、應急響應

  藍色預警響應:所有人員在崗在位,觀察、收集全村的雨情、水情。

  黃色預警響應:所有人員在崗在位,觀察、收集全村的雨情、水情,組織搶險人員赴本村受威脅區域待命,如果本村無險情,則聽候鎮政府通知。

  橙色預警響應:當水情超二級警戒線時,立即透過敲鑼等方法通知受威脅區域村民,做好轉移準備,所有對應包保關係必須到位。如果本村無險情,則聽候鎮政府通知。

  紅色預警響應:當水情超一級警戒線時,立即透過敲鑼等方法通知發出轉移訊號,所有搶險人員根據確定的包保關係,組織人員轉移。如果本村無險情,則聽候鎮政府通知。

  六、生活保障

  為了確保轉移人員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病可醫,村與(老陳商店)簽訂合同代儲安置人員生活必需品(泡麵、大米、食油等)。一旦發生災害,由鎮包點幹部負責,村主任協助做好轉移人員生活安置和生活必需品保障工作。醫療衛生防疫等問題由村衛生所負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