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王寵惠閱讀答案

法學家王寵惠閱讀答案

  閱讀理解關鍵是掌握解題的正確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任何閱讀理解方面的題目應該都難不住學生的,為大家分享了法學家王寵惠的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法學家王寵惠

  賈雙林

  1881年,王寵惠生於香港一個傳教士家庭。1895年,14歲的王寵惠北上天津,考取了朝廷辦的北洋大學堂,攻讀法律科,1899年以最優成績畢業,並獲得“欽字第一號考憑”,也就是皇上認證的第一個大學畢業證書。

  1902年,王寵惠赴美留學,先就學於加州大學,隨後轉入那魯,並在那裡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以後,王寵惠即赴英國繼續研究國際公法,並獲得英國律師資格。同一時期,王寵惠遊歷法國和德國等國考察法律,並被選為柏林比較法學會會員。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兩天後,孫即任命年僅31歲的王寵惠出任外交總長,這是中國採取共和政體後的首任外交部長。

  在民國時期的外交場合,王寵惠為中國在國際外交舞臺上爭得了儘可能得到的尊重。而且,在民國外交的幾個關鍵時期,其績效足以彪炳史冊。

  1919年的巴黎和會,王寵惠雖然沒有親赴巴黎,但作為資深的外交家,他在國內積極發揮政學兩界影響,組織領導了國民外交協會、歐美同學會等社團營救被捕學生的鬥爭。同時,與在巴黎的中國外交官顧維鈞、施肇基保持聯絡,秘授機宜,拒籤賣國和約。

  1921年,北洋政府為解決巴黎和會未決問題,委派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三人為代表出席華盛頓會議。王寵惠在施、顧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東問題上作出退讓。次年2月,中日正式簽署《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為後來中國交步他國在華治外法權莫定了法理依據。

  1943年,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在開羅開會,商討戰後問題。王寵惠以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身份陪同蔣介石出席。在擬定《開羅宣言》過程中,王寵惠經艱難磋商與美國代表達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當時美、英、蘇之間微妙的國際關係,最終迫使英國作出妥協,在《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滿洲、臺灣、澎湖歸還中國”,為維護中國領土之權益以及莫定戰後遠東之格局,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就王寵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開羅會議無疑是其巔峰之戰。因為,這一次的外交勝利,不只收回日本佔據的領土那麼簡單,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把美、蘇兩霸,甚至是英國在戰後盤踞臺灣和東三省的後門徹底封死,讓其永遠失去法理依據。因此,中國從來沒有兩德問題,至今天乃至未來,海峽兩岸談及統一,其國際法基礎還得往開羅會議那裡倒。其中,不應忘記王寵惠的貢獻。走一步,看三步,這就是一個法學家與外交大家的智慧。可見,當時就能入圍全世界50名最著名法學家之一的王寵惠,絕非浪得虛名。

  還在1928年時,王寵惠主持修訂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礎上,起草了《中華民國刑法》。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現代法律精神的觀念,廢除了舊刑法中受傳統禮制影響的內容,廢除了依親疏等級確定懲罰程度的舊原則,確立了在刑事懲罰方面一律平等、懲罰從輕的原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頒佈的刑法典,王寵惠居功至偉。

  刑法法典之後,王寵惠又參與了《中華民國民法》的編訂。這部民法典採用了民商合一的體例,注重對西方最先進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會本位為出發點,又兼顧了中國傳統的民間習慣,達到了中西合壁、相容無礙的效果。《中華民國民法》在短短兩年內就編訂完成,雖然由於時侷限制,它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但它在體例、原則、指導思想等方面,為以後的民法典確定了範例。

  1949年的新年鐘聲敲過之後,哲居香港的王寵惠不得不作出選擇了,除了去臺灣,還可留在香港。有人對王寵惠建議說,如果他開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證明,那麼就可以持有英國護照了。這次,王寵惠選擇了道德,摒棄了技術,他說:“我早年追隨國父孫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滿清,打倒帝國主義。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國勢力。)”

  1950年,王寵惠還是去了臺灣,再度出任司法部長,1958年3月巧日逝世於臺北。

  (選自《新華航空》,有刪改)

  法學家王寵惠閱讀練習

  ①王寵惠,民國時期著名法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國際法庭任職的中國人。曾參與起草《聯合國》。先後撰寫了《憲法當議》《憲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學作品,探討了中國憲法設計的原則和方針,其思想不僅莫定了中華民國的立憲基礎,而且引領了近代中國的`憲法風潮,被譽為近現代中國法學的莫基者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寵惠“才識足以決大計,謀斷足以息群疑,譽望足以動壇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寵惠》)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王寵惠既是民國時期著名法學家、外交家,又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顯然沒有在法學、外交方面那麼卓著。

  b.孫中山非常器重王寵惠。中華民國成立兩天後,孫中山就任命31歲的王寵惠出任外交總長,使之成為我國採取共和政體後的首任外交部長。

  c.人們談及海峽兩岸統一能夠找到國際法基礎,和作為法學家與外交大家的王寵惠制訂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為人們提供了兩岸統一的法理依據。

  d.王寵惠是在海牙國際法庭任職的中國第一人,著有《憲法當議》《憲法危言》等法學作品,起草了《中華民國刑法》,參編了《中華民國民法》。

  e.王寵惠的思想不僅奠定了中華民國的立憲基礎,而且引領了近代中國的憲法風潮,他所起草或參與編訂的法律實施效果均很顯著,是範例之作。

  (2)作為一篇人物傳記,本文在敘事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3)王寵惠“才識足以決大計”,從文中看,其外交方面的才識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6分)

  (4)王寵惠無論在外交舞臺還是在法學領域都成就卓絕,其中的原因是什麼?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8分)

  試題答案:

  (1)[答案]選d給3分,選b給2分,選e給1分;選a、c不給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篩選文中的資訊。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內容等。a.“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顯然沒有在法學、外交方面那麼卓著”錯,原文沒有這方面的比較;c.“和作為法學家與外交大家的王寵惠制訂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為人們提供了兩岸統一的法理依據”錯,兩岸統一的國際法基礎是《開羅宣言》;e.“他所起草或參與編訂的法律實施效果均很顯著,是範例之作”不全對,原文說“《中華民國民法》……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

  (2)[答案]①以時間為序,敘述了王寵惠從出生到逝世的完整一生。②詳略處理得當。重點敘述了王寵惠在外交、法學方面的成就,而對其他方面則略寫。③語言樸實客觀,突出了人物傳記真實性的特點。(每點2分)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字的文體基本特徵。

  (3)[答案]①巴黎和會時,給顧維鈞、施肇基秘授機宜,拒籤賣國和約。②出席華盛頓會議時,迫使日本在山東問題上作出退讓,並於次年簽署《解決山東懸案條約》。③開羅開會時,巧妙利用大國之間微妙的國際關係,為維護中國領土之權益以及奠定戰後遠東之格局發揮了關鍵作用。(每點2分)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資訊、歸納內容要點。

  (4)[答案]①法學素養深厚。不管是在國內求學還是後來出國留學都成績優異,為日後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②目光遠大。進行外交談判或制訂法律時能夠“走一步,看三步”。③善於吸收借鑑。對傳統文化能棄其糟粕,對現代及西方先進思想能加以吸收。④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處處時時維護國家權益,在關鍵選擇時能選道德而棄技術。(每點2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