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精神是什麼閱讀理解及答案

文學精神是什麼閱讀理解及答案

  ①文學精神究竟是什麼呢?機智靈動或犀利明快或繁複華麗的語言與此相關,生動曲折、波瀾起伏的情節結構安排與此相關,敏銳、細微的點滴生活感受與此相關,正確的立意與思想觀點也與此相關,但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於文學精神。

  ②托爾斯泰在他的《藝術論》裡說:“藝術是一種人類活動,其中一個人有意識地用某種外在標誌把自己體驗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別人被這種情感所感染,同時也體驗到這種情感。藝術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說的某種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體現,也不是生理美學者所言的人們藉以消耗過剩精力的遊戲,也不是美好事物的產品,總之,並不是享樂,而是為生命和追求個人及全人類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種交際手法,它把人類聯結在同樣的情感中。”我們可以不同意托爾斯泰關於文學主要是情感的傳達的說法,但是我們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說的真正的文學藝術不在於“外在的標誌”,不只是一般的情緒的表達,不是遊戲和享樂,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為了個人和全人類的幸福,從而把人類聯結在“同樣的情感中”的活動,這同樣的情感當然是指一種美好的情感。

  ③我們的魯迅,立足於他所處的中國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種種不良環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傳其靈覺,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為詩人之極致,提出文藝要表現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時期,又指出文藝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這“燈火”,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的火焰,並且實際上還不限於對“國民”而言,而與他當年高揚的歐洲詩人拜倫、雪萊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見全人類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燈火。我過去寫的《論“文學是人學”》,就受到過往哲人的啟發,表示相信文學藝術“最基本的推動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類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種熱切的嚮往和崇高的理想”。具體而言,其最低標準是一切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義精神,這也可以說就是把人們聯結在一起的那種“同樣的情感”。我認為如果沒有這點精神,文學就僅存形體(或許是美的形體),而沒有多少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了。

  ④為了使文學具有這種內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應當懷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誠的態度,真切地感受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心靈,表現和探測其複雜狀態,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處。這樣,即使一部作品在語言和描寫上有點蕪雜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稱為優秀之作。那樣的文學作品,必然會閃現人性的光輝,體現出人所固有的對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過在表現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現的;有的是透過對醜惡、灰暗的.人和現實的否定而折射出來的,因而作家對醜惡、灰暗的東西不能認同甚至欣賞,也不能止於惟妙惟肖的描寫和反映,或只是無可奈何的嘆息。說到“反映”,我們常常指向外在的現實,對深入反映現實的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其實,寫出作家心中的真實,也是一種“反映”。在反映外在現實的同時,從正面或反面反映出作家所理想的人和社會,這更值得讚賞。這一種反映,是對現實生存的精神超越,這種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文學精神。

  (選自錢穀融《關於文學精神》,刊於《文匯報》,有刪改)

  1.下列對“文學精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學精神並不是作品主題、內容、結構、語言的簡單相加所體現的,雖然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B.文學精神的體現不在於某種外在標誌,也不是情緒的表達,不是遊戲和享樂,而是一種美好情感。

  C.文學精神要表現和探索理想的人性,是引導人精神前途的燈火,照見全人類走向自由解放之途。

  D.文學精神的獲得需要作家的人道理想、真誠態度,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中去,且直抵人性的深處。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首先列舉了與文學精神相關的語言、結構、立意等內容,但未給出正面闡釋。

  B.文章第二段中引述托爾斯泰的觀點,為的是強調文學藝術是人類美好情感的表達。

  C.引述魯迅及作者自己舊文中的觀點,旨在闡述文學藝術的精神價值追求和推動力。

  D.文章結尾在前文論述的基礎上對“文學精神”作出較明確的詮釋,也照應了開頭。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藝術作為人類的一種活動,是為生命和追求個人及全人類幸福必需的一種情感體驗的傳達與交流。

  B.早在五四時期,魯迅就針對中國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不良環境提出文藝要表現和探索理想的人性。

  C.文學藝術的魅力來自於對人性的改善、生活境界的提高,以及人道主義精神的崇高理想與熱切向往。

  D.反映外在現實、呈現作家心中真實的兩種作品,相得益彰,表達出作家的理想、對現實的精神超越。

  1.B(外延擴大。原文“……不只是一般的情緒的表達”。)

  2.B(曲解文意。原文是“我們可以不同意托爾斯泰關於文學主要是情感的傳達的說法”。)

  3.C(A.張冠李戴,此項屬於托爾斯泰的觀點。 B.時間錯位,原文中這一判斷所指是在在五四之前的“早年”。D.混淆概念,原文提出了兩種“反映”,強調的是“作家心中的真實”這一“反映”,它體現了作家對人與社會的理想,從而成為對現實生存的精神超越。)

最近訪問